
庄子幸福观研究.docx
10页庄子“幸福观”研究 宋云芳摘要:我国古代的哲学经典著作《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提到“幸福”二字,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关幸福的思想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的幸福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而丰富,一个人怎样才能获得并提升自己的幸福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庄子所追求的逍遥、自由的人生境界和顺性无为的幸福,其中所揭示的幸福观为我们在物欲横流的尘世间寻找幸福提供了一剂良方关键词:《庄子》;幸福;至乐;现代意义:B223.5 :A :1005-5312(2018)15-0001-03一、前言庄子,姓庄,名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我国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从后来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可以看出道家学派的重要地位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把握了“道”的视野,使我们能够看清世间的万事万物,明白人生的许多道理,消除人生的困惑,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二、人生的追求——幸福我们不辞辛苦,流血流汗,为的是我们形而下的身体,为的是我们形而上的精神。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曾说过:“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都得到满足就是幸福,俗而又俗的答案我们最幸福的莫过于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然而这在当代快节奏生活的大背景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庄子说:“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生死是从古至今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也是人生观的首要问题任何一种人生观,无论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必须对人的生死问题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庄子的人生观也是这样的庄子说:“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又说:“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尧认为自己治理天下有功,但是见了四位高人之后却怅然若失,他不曾想四位高人对治理天下提出更高的要求,尧肩上的责任还很重,还需继续努力一个治理天下的人的幸福就是希望自己治理的天下能够达到人人幸福的状态,但是人的幸福是不断发展和提升的正因为人们很难安于现状,所以人们很难达到幸福的状态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他主张顺应天道、顺应自然,反对人为束缚庄子关于人生痛苦的观点具有一定的事实根据,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生活,连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都时常难以得到满足。
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自己的主观认识和思想束缚了自己三、不幸的产生——贪欲人活一次是为了什么?有人说只为一个“欲”字欲望是双面人,正面是天使,背面是魔鬼,欲望一旦失控,就会被魔鬼引向邪恶渴望物质上的富足,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争取人生中的精彩,这都是正当的欲望,人也正是在不断追求欲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提升自我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安于“知足者常乐”,欲望的产生需要人的生命做为介质,倘若人失去了生命,欲望又从何而来欲望具有以下特性:一是欲望的无限性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提高,人的欲望也不断提高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荀子所说:“欲虽不可尽,可以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正是欲望的无限性推动着科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二是欲望的反复性一种欲望满足后会再次发生,饿了想吃,吃了又会饿,这是基于生理需求所显示出来的欲望的反复性的实证;三是欲望的关联性人的前一个欲望与后一个欲望都是紧密联系的。
正如这首歌中所述:“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娶的美妻生下子,又思无田少根基门前买下田千顷,又思出门少马骑厩坐买回千匹马,又思无官被人欺做个县官还嫌小,要到朝中挂紫衣不足歌,不足歌,人生人生奈若何?若要世人心满足,除非南柯一梦兮四是欲望的竞争性两种以上的欲望同时产生,较有力的欲望代替其他欲望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学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经典论述充分说明人的欲望是有竞争性的庄子曰:“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就是说如果人的欲望太深,就会丢失智慧,那快乐的源泉就会减少我们活着的目的是让我们享有人生的幸福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贪求财物而招惹怨恨,贪求权势而耗尽心力,在庄子看来,贪欲过重会让人身心疲惫,主要是对于财富与权势的过度追求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偃鼠饮用河水最多也就满腹,如果过多饮用会导致的结果就是腹胀而死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么浅显的道理却有很多的人悟不透和珅,清朝乾隆年间的官员、商人,随着权力的成长,他的私欲也日益膨胀,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结党营私、聚敛钱财和打击政敌,随之而来的是他的财富和权力与日俱增。
和珅真可谓富可敌国、权倾朝野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赐和珅自尽和王申的例子应证了庄子的这句“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贪欲让我们找不到人生的幸福不可否认的是每当我们可以不受限制地得到或享受這些物质时,人的贪欲就会暴露出来,过分的贪欲会给我们带来不幸想过好日子是人之常情,但如何看待穷日子,反映出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生活,连最低层次的生活需要都时常难以得到满足正如庄子所描述的“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和子桑是好朋友,一连下了十天大雨子舆知道子桑“殆病”,于是包了饭前往子桑住处给他吃没想到子桑在快要饿死的情况下还带着哭腔唱歌,子舆问原因,子桑说我没有找到困苦的原因,到了如此绝境,大概是命吧!这也是子桑认命后的一种乐观豁达,一种“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幸福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艰难,我们要懂得世事沧桑之无可奈何,安于自己的境界并视如命运的安排,只有这样,即使我们过着贫困艰辛的生活也会感到自己很幸福。
四、庄子最大的幸福——至乐幸福一直是哲学中重要的研究议题,在这个幸福感越来越低的时代,如果不理解幸福的真谛,又怎能追求并擁有幸福的生活庄子的幸福观以其宇宙本体沦为依托,将“道”落实到人生层面,成就自由人生的理论展现庄子之“道”具有客观实在性与整体包容性;其“德”在于不执着于形体,安于天命,充分发挥其天赋本性,统一于“道”庄子说:“夫明白于天地之道者,此谓之大本大宗,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这一段文字指出用平等的态度对待人,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就会得到“人乐”;明白天地之德,不违背自然之道,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就会得到“天乐”由此得知庄子之“乐”表现出“人乐”与“天乐”的二向性:人乐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快乐,是普通民众最现实的追求;天乐就是超脱的、与天地相和谐的快乐,是一种达到极至的快乐,又称“至乐”至乐”是适合于特定人群的高层次的幸福,“至乐”是庄子幸福的最高境界人生在世什么是最大的快乐呢?人应怎样对待生和死?在庄子看来人生最大的幸福是“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问他为何“鼓盆而歌”,庄子曰:“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暾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认为去逝的妻子寝卧在天地之间,如果为她而哭,这是不通晓于天命的做法,所以就停止了哭泣庄子这种通晓天命,坦然的面对生死的姿态可以让痛苦降到最低至乐活身,惟无为几存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使自身存活,而唯有无为最接近于使自身存活庄子的这种思想跟他饱尝战乱之苦,认识到一个人要生存下来很难,因此人只有存活下来,才能追求更大的快乐,达到至乐无忧的境界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天和地无心去做什么却又无所不做,而世俗之人谁又能够做到无为呢!既然世俗之人不能够做到无为,因此世俗之人也就达不到“至乐”的状态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我们评价周围人是否幸福时,常常用的是“以己养养鸟”的方法评判一个人的幸福,真的别人就幸福吗?自己就不幸吗?也许别人正在羡慕你的幸福!多想想自己拥有什么,也许比忧心自己缺少什么更感到幸福《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篇章,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他认为幸福是一种安时处顺、自然而然的真实存在人要达到“无己”的状态,这种状态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达到逍遥的境界,也只有“无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哪一个更重要,在物质匮乏时,物质生活就显得更为重要;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满足时,人们对精神生活也就有了需求但对个体的“人”就不尽相同了,有的人喜欢追求物质生活,在他们眼里物质生活永远是第一,精神生活可有可无,甚至是无聊;在有的人眼里物质生活过得去就行了,精神生活才是重要的你也许看见过哼着小曲的拾荒者或乞丐,这些人每天能获得多少,但是他们感到很幸福一个更“奇怪”的现象就是有些人物质上很富有,在周围人的眼里是很幸福的人,但时常有一些“幸福的人”选择各种各样的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说明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满足对于一个活生生的人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讲到大鹏借助“扶摇”能够高飞九万里到达南海,虽借助外力,但只要做到了想做的事,并没有以此觉得比小鸟高贵,所以大鹏得到了一种幸福而小鸟只能从这棵树飞到那棵树,它满足于这样近距离的跳跃,也并没有羡慕大鹏的高飞,那么对它来说也是一种幸福所以,万物的自然本性没有绝对的同,也不必有绝对的不同”,只要根据个体的条件,做到了自己想做的,内心就会得到幸福相反,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内心不平衡,就得不到幸福世人以小羡大,羡慕彭祖长寿,也是不幸福的。
彭祖自然比一般人活得长久,一般世人只能活短短几十年,相比之下寿命短很多,如果因此而羡慕彭祖的长寿而贬低自己的短命,内心必定因失去平衡而得不到平静,又怎能得到幸福呢?幸福是在对事物理解后的豁达小鸟和世人都没有“安时处顺”,即“安于常分,顺于天理”,时时生活在不平衡的心理当中,自然得不到幸福庄子为自己找到实现幸福的途径“游心”,即通过放飞心情而愉悦身心庄子的幸福理想人格的最大特性是宁静、自由,庄子理想的生存环境是一种取法于自然、均平思想的“至德之世”,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性得到充分自由地伸展,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在庄子看来顺乎天命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颈虽长,断之则悲”而顺乎人则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道家认为圣人对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有完全的理解他的心就再也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因此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他可以说是已经得到了绝对幸福所以说,就是因为对万物有了深刻的了解,以理化情,所以万物在他眼中都是必然,这样就达到了内心的平和安静,与自然宇宙融为了一体。
冯友兰用“以理化情”来概括庄子的这一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