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8年级语文版电子版授课教案实用案例(7篇).docx

45页
  • 卖家[上传人]:柏**
  • 文档编号:313988755
  • 上传时间:2022-06-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50KB
  • / 4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8年级语文版电子版授课教案实用案例(7篇) 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8年级语文版电子版授课教案实用案例(7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篇一 《礼记二则》 教学目标 第1课时 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第2课时 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谋闭而不兴(xīng)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解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初二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藤野先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线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联系现实,关心时事 4、品析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反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理思路、找线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对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及反语的运用 2、对真正“爱国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关系中当前面临的问题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为了增加阅读量,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要求学生多读鲁迅的作品,其中鲁迅简历、《〈呐喊〉自序》、关于藤野先生的资料、鲁迅留学时的国内国际背景等为必读内容这也是符合新课标语文学习要向课外延伸的要求的当然,教师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关的资料,并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师生共同补充资料,互相讨论,体现了师生双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语文学习的延伸还有一个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们今天学习《藤野先生》和十年前应该有很大的不同十年来中日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把“爱国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对比时,在分析那些人的“爱国”性及其思想根源时,很自然地会涉及到日本的国民性问题,很自然地会联系到当前日本社会越来越严重的右倾化问题,通过学习本文应该引起学生对当前中日困难关系的关注和思考我们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如何正确地对待其他民族要学会和其他国家民族和平友好相处,提高对日本严重右倾化的警惕 4、本课的广度体现在对课文内容的大量补充及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关注上;深度体现在对“爱国青年”的“爱国”性的分析上及对“真正的爱国主义”的讨论上。

      5、我认为尊师不是本文主题的第一义项故在本课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结构、线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时的主要事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理解其中体现的藤野先生的品质和的爱国精神 3、分析部分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鲁迅是大家所熟悉的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难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师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藤野先生》这篇文章来解开这个疑问 二、根据预习,提示生字 挟着 芋梗汤 诘责 寒颤颤 畸形 绯红 (注:以上生字都是课下解释中所没有的) 三、学习读第一自然段 提醒学生注意:为什么称为“清国留学生”?写清国留学生时,着重抓住了他们外貌的哪个特征来写? 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也是封建专制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请大家讨论 (中国人原来是不留辫子的,满清入关后,“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之后中国人的脑后才拖上了一根辫子,所以说辫子是民族压迫的象征。

      另外留辫子也是表示对满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扬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者如孙中山及后来的毛泽东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辫子以示和专制政权的决裂) 可是这些清国留学生对辫子的态度如何呢?(他们十分珍视这根辫子……)这里用了一个词“标致”,“标致”的本意是什么?(漂亮),鲁迅真的认为这样很漂亮吗?(讨论)那他实际的意思是什么?(丑陋)──通过这里的讨论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反语”:(就是说反话,字面的意思和实际要表达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实上,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同学们很可能会举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问:第一段写清国留学生在干什么?(赏樱花)指读第二段:他们又在干什么?(学跳舞)他们做这些事应不应该呢?为了更好地讨论这个问题,请同学们给补充一些历史资料:鲁迅去日本留学是什么年代?当时中国是什么样的状况?(鲁迅于1902年去日本留学,1904年去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当时正是中国积贫积弱受列强欺侮的时候……腐朽的满清政府与列强鉴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通过补充资料和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鲁迅对这些只知游乐置国家民族命运于不顾者的鄙视,所以鲁迅离开东京到了仙台。

      从鲁迅和那些“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鲁。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