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主编项贤明.doc
11页教育资料分享,让每个人平等的提高自我===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题1、教育学:教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教育活动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二、 简答题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2、 教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有哪些? 答:(1)教育学研究呈现与众多科学交叉发展的趋势;(2)教育学的研究视野突破学校教育的框架 而向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扩展,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整体上系统地、综合地、全面地认识人 类教育现象;(3)教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并呈现出信息化、国际化和全球 化等时代特征3、 简述毛泽东在1957 年提出的教育方针,以及邓小平在1985 年重申该教育方针的历史与现实意 义答;(1)教育方针: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了 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历史与现实意义:“三个面向”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新时期的战略方针,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教育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大规模教育 改革的浪潮。
三、 论述题 结合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和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试述如何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学科发 展和理论创新答:(1)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世界观,是我们所学习和研究的教育学最根本的理论基础;(2)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教育问题最基本的思想方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我 们社会主义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最重要的科学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在中国教育改革和 发展实践中解决实际教育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教育学理论的重要行动指南;(4)在具体教 育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认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运用对这类规律的认识来正确开 展教育活动,成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科学指南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面对依法治教、教育公平、课程改革、教 育创新等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方法, 借鉴世界先进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独立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探讨和教育科学研究,就一定 能够继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不断发展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名词解释题1、 教育:广义的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教育 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 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培养思想道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 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 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生物起 源论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本能,但它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忽略 了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特性,因而是不科学的)3、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这一本质规定,从根本上抹杀了教育的有意识性,从根 本上否认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类社会有意识地提升人格的活动等同于动物无意识的模仿)4、 劳动起源论: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对教育的起源进行了分析,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人的生 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劳动起源论是关于人类教育起源的正确主张,其正确性与合理性 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5、 正规教育:正规教育是指由国家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的、有组织 的、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培养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 动6、 非正规教育:a、 菲利普•库姆斯认为:非正规教育是业已建立的正规体制以外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b、 《教育大辞典》认为:非正规教育是指在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各种教育影响下,个体从家庭、 邻里、工作娱乐场所、图书馆、大众宣传媒介等方面获取知识、技能、思想、信仰和道德修养的过 程c、 《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认为: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系统外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 活动7、 实体教育:指在一个现实的空间里,根据现实空间里的要求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教育8、 虚拟教育:虚拟教育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的限制,是以电子技术、 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二、简答题1、 简述古代教育的特征 答:(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2)教育对象有了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 性;(3)教育内容逐渐丰富且与生产劳动相分离;(4)教育方法较多崇尚呆读死记与体罚;(5)官 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日趋密切;(3)教育普及 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4)教育施治的法制化与民主化;(5)人文教育与科学携手并进; (6)教育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整体性。
3、 简述教育的基本要素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三、论述题1、 结合新的时代发展和各国教育实践,谈谈你对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除了具备现代教育的一些特征之外,从世界范围来看,还体现出全 民化、现代化、国际化、终身化、信息化等发展趋势2、 谈谈你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主张答:(1)教育的本质是解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2)教育本质的主张包括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 双重属性说、多质说和特殊范畴说五种观点a、上层建筑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 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 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b、生产力说:教育是生产力;c、双重属 性说:该学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 授一定生产关系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 相适应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d、多质说: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教育本质也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e、特殊范畴说:认为对教育本质的研究,应抓住教育的内在 矛盾结构,寻找教育的特殊性,从而得出教育是独特的社会现象,是特殊的社会范畴的结论。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 名词解释题1、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作用和影响2、 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系统对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3、 教育的人口功能:指教育对调整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全民素质具有 直接促进作用二、 简答题1、 教育有哪些经济功能? 答:(1)促进经济增长;(2)推动科技发展;(3)提高劳动者素质2、 教育有哪些政治功能? 答:(1)维系社会政治稳定;(2)提高社会政治文明水平;(3)促进社会政治变革;(4)培养社会 政治人才3、 教育有哪些人口功能? 答:(1)教育是调控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经;(3)教育可使人 口结构趋于合理;(4)教育有利于人口流动和迁移4、 教育有哪些文化功能? 答:(1)文化传承;(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新三、 论述题 教育发展是如何受社会影响的? 答:(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3)生 产力发展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4)生产力发展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5)政治制 度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6)政治制度影响教育宗旨和目的;(7)政治制度影响教育领导权和受教 育权;(8)政治制度对教育管理体制有着重要影响;(9)人口数量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10)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影响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11)人口年龄结构和 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发展;(12)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13)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14) 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 名词解释题1、 人的身心发展: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 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2、 遗传因素: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3、 成熟:个体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在遗传因素的控制下自然生长,从而达到比较完备状态的过程4、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5、 个体社会化:个体在其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社会交往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 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创造社会新文化的过程6、 个体个性化:就是在人的共同社会性的基础上,发挥人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把人的差异性 和独特性彰显出来,实现个体我与社会我的统一,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二、 简答题1、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特征?认识这些特征对于教育有什么意义? 答:(1)特征:人的身心发展特征,主要表现为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和互补性2) 意义:a、教育在遵循人的身心发展顺序性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提升人的发 展水平;b、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必须根据各个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制订不同 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施予符合该阶段年龄特征的教育°C、 按照人的差异性,教育就是要适合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最大限度地促进 每个人的发展。
d、身心发展的不平敏衡性,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身心发展的敏感期d、利用身 心发展的互补性原理,鼓舞学生的士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教育的重要内容°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遗传因素、成熟、后天获得性素质、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 性;(2)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环境对人的影响有 自发和自觉的,有积极的和消极的;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3)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实践活动是使人的潜在的、可能的 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制度和人的自觉性3、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有哪些独特价值? 答:(1)学校教育引导个体发展的方向,为个体发展做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2)学校教育加速 个体的发展,促进个体又好又快地发展;(3)学校教育能够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4) 学校教育唤醒生命的自觉意识,为个体生命发展奠基4、 简述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及其表现答:(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形成社会价值观、完善自我观念、掌握社会技能和 塑造社会角色等四个方面;(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唤醒人的生命自觉,尊 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实现社会性和个性的统一。
三、论述题1、 结合实际,试论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答:(1)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 “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2)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确立学生在教育活 动中的主体地位;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性;(3)坚持教育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