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墨竹图题诗》(北师大).docx
4页《墨竹图题诗》◆ 教材分析《苍松怪石图题诗》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单元的一篇课文单元主题为《岁寒三友》这是“扬州八怪”之一,清代诗画家李方膺的作品全诗从松的外形入手,赞颂了苍松的品格,表现了自己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整个作品诗画相配,画面中怪石耸立,为苍松设置了极好的背景;苍松挺劲,生机勃勃,带给人无限的力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学难点】反复诵读诗歌、欣赏画面,想象并体会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中国古代文人喜爱寄物抒情,借以自然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坚毅不拨的青松,“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挺拨多姿的翠竹,清高而有节;傲雪报春的冬梅,不惧风寒霜雪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寓意忠贞的友谊,及做人要有品德、志节。
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二、作者介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三、初读诗歌:、注意这些字的读音:衙(á)斋(ā)燮(è)号(á)寒放赈(è)救济(ì)遂(ì)、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劳顿:劳累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寐:睡觉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救济灾民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本诗含义: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第一句“衙斋卧听潇潇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潇潇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世纪教四、再读诗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句是实写,作者听到了竹子潇潇作响第句是虚写,是作者自己的联想第句的实是第句发挥联想的基础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这样的声音可能谁都能听见,可是也只有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是又一次对中心的强化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似是写竹,实则写人。
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回顾反思: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五、阅读链接:、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亦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描写竹子的古诗名句:()宁可是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 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凛凛冰霜节,修修玉雪身 (宋 杨万里《咏竹》)()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 陆游《连日治圃至山亭又作五字》)六、写法点拨:写法:借物喻人,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墨竹图题诗》这首诗以竹喻人,也别是“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看似写竹,实则写人,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独立、关心百姓疾苦、充满爱民之情的气节七、课堂小结:这是一首以“竹”为依托抒发感情的题画诗,诗人由风吹竹子的萧萧声,联想到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于是提笔作画题诗,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操感悟: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以“竹声”为依托,联想到了啼饥号寒的怨声,表达了他对百姓疾苦的关怀和同情以人为镜,真希望所有为官者都能关爱体恤百姓之苦,做一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八、作业布置:、查找郑板桥的资料,准备交流预习下一课九、板书设计:墨竹图题诗特立独行、爱民如子、体恤民情◆ 教学反思 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