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御花园建设与发展资料.docx
6页长春御花园建设与发展
1 概况1.1 人文历史追述据史料记载,此地在十九世纪末是农民刘殿臣的土地,当时他种植了大量的杏 树、李子、樱桃,其中杏树最多,因此此地渐成名胜,通称杏花村后来俄国 军队驻扎在杏花村,把其中的花木摧折殆尽其后长春府知府王昌枳又重新恢 复并建设了杏花村1934 年伪满时期杏花村被规划为溥仪的皇宫,最北部是溥 仪的宫廷花园,即御花园后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财力紧张,新皇宫和御花 园不得不停止建设建国后,吉林省军区八一医院、长春市绿化工程队等多家 单位陆续迁入此处,但绿化无人管理,成为了一片荒地2008 年,长春市委、 市政府下决心全面改造御花园,还绿于民如今御花园已成为长春市一处重要 的游憩休闲、娱乐、健身场所1.2 改造设计定位长春市御花园坐落于长春市中心区域,曾是溥仪的宫廷后花园,结合御花园这 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御花园的主要设计思想定位为:利用现 有的地形、地貌以及植被,采用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手法和现代园林设计理 念,塑造“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观,摄取古今园林精华,充分体现 历史性、民族性和时代感,为市民提供一处如诗如画、意境幽意远的游赏、休 息和活动空间2 合理的园区规划布局 御花园景观建设以植物造景为主,建筑小品为辅,体现“静”、“雅”、 “幽”的园林艺术特色,营造适宜休憩散步、品茗下棋、畅游赏景的优雅环 境,全园最大高差为 15米,竖向设计中充分凭借现有的地形地势进行艺术性加 工改造,使全园地势高低错落、起伏迂回、缓急有致,形成高岗、缓坡、平 丘、盆地等多种地势风貌。
全园主要景区分为:入口景区、杏林花坡景区、青 峰揽翠景区、柳映荷塘景区、林阴健身区和休闲健身区等全园布局传承古曲 园林的布置形式,既四通八达,又曲折迂回,营造出“曲径通幽”、“步移景 异”的艺术效果2.1 入口景区该园出入口及道路系统的设计以充分考虑满足市民就近入园活动为出发点,由 于东民主大街和西民主大街是市区的主要干道,人流量较大,因此东西各设一 处主入口,在每个出入口旁都设有室外停车场在北部设两处次入口,分别对 应康平街和普庆路的斑马线;另在南侧设一次入口,通往长春市老干部活动中 心东入口景区位于公园东部,面对锦水路,是规则式的入口广场设标识性 景墙障景,景墙上雕刻“御花园”园名,墙体面层采用大体量的文化石,配以 防腐木花箱,体现历史的厚重感铺地以花岗岩为主,营造沉稳古雅的视觉效 果西入口景区的整体风格与东入口景观相呼应,平面布局以弧线为主,形成 高低错落的台地园,并且配有造型优美的树木和规则统一的树木种植台,美观 大方、清新古朴,格调独特2.2 杏林花坡景区位于御花园中部偏北,考虑到历史上御花园以“杏花村”闻名,故而利用此地特有的地形、地貌,种植大量的春花树种山杏(SiberianAprico t)、海棠(Malusspectabilis(Ait. )Borkh.)、京桃(Prunuspersicaf.rubro— plena)、李(PrunussalicinaLind)等,以杏树为主,共计3000余株,追述 “杏花村”的史上盛况。
2.3 青峰揽翠景区位于御花园中部偏西,是园内的山脊之一,此处原有地势较高,在本次的公园 改造中,依循原有地貌特征,随坡就势,高处成峰,低处成谷,增加景区竖向 景观观赏性在坡顶设两处观景亭,可俯瞰全园坡顶植物以针叶树为主,多 为保留的原有树,郁闭较好坡下新植秋色树种,并注意与原有树种的协调, 营造郁郁葱葱、林木茂密、色彩丰富的山林景观2.4 柳映荷塘景区位于御花园中部偏南,是一处原有水体,竖向设计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 进行艺术加工和合理改造,拆除原有亭廊等建筑小品,在荷塘上修建木质曲桥——卧波桥,以现有水体为中心,适当扩大水域,在水中种植荷花、芦苇,岸 边种植美人蕉、千屈菜等植物,打破原有水岸线的单一,局部改造现有的水岸 线,使水体更加自然柔美丰富堤岸视觉效果卧波桥及荷塘边散置的山石使 得水体轮廓更加生动、柔美、自然,恢复历史上的荷塘美景2.5 林阴健身区以自然式的铺装场地构成健身活动区域,场地上种植高大的遮阴树,树池以大 小卵石自然围合,场地局部采用鹅卵石按摩路面并设有景观座椅,方便游人使 用这里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2.6 休息活动区位于御花园北部的中心位置上,是一处规则式的休息场地,场地上设有座凳、 花池、种植池,主体是景廊。
人们可在此休息、避雨和举行小型文娱聚会等活 动这里树阴浓密,空气清新,自然环境较幽静
原有植物除长势不好及患病虫害的以外,尽量保留,在此基础上配以花灌 木、剪型树和高大乔木,使之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重新规划的植物在配置上 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力求三季有花,四季有景,采用针叶林、阔叶林、针阔 混交林、疏林草地和缀花草坪多种形式具体分布如下:东南部为白桦林,西 南部为针叶林,中部为阔叶林,西北部和北部采用针阔混交林,缀花草坪分布 在广场及水体周边公园周边预留出 30米绿化带,其中 20 米为防护林带,10 米为疏林草地达到了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植物是城市公园不可缺少的要素 之一,御花园兼顾了植物的生态、美观、实用的配置原则,季相变化空间变化 丰富植物配置强调品种的多样性、植物群落的合理性,结合现场地形地貌, 高处就高,低处就低,营造自然景观效果在品种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 以观赏价值高、遮阴效果好的树木为主体,如黑皮油松、日本皂角、白桦、垂 柳等白桦是具东北特色的北方乡土树种柳树使人联想柳条街乔灌草合理 搭配,在“杏林花坡”和“柳映荷塘”景区的建设中,配置大量的杏树、柳 树、荷花,重点突出景观历史特色如御风亭周围配置了黑松(PinusthunbergiiParl.)、拧筋槭(Acertriflorum)、榆叶梅(Amygdalustriloba)、山梅花(PhiladelphusincanusKoehne)等苗木,体现 御风亭风姿的同时增加了景观季节色彩;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从立地基础 条件出发,结合原有树木特征进行植物配置,如黑松旁配以北美短叶松(PinusbanksianaLamb.)、樟子松(Pinussylvestnisvar.mongolicaLitv.)等针叶树种,形成大面积的自然植物群落。
部分区域树种选用胸径达到 30- 40cm、高度达到10-15m、树冠丰满的高大乔木组团栽植,与园区原有植物浑然 一体,构成区域植物骨架3.2 自然生态的堤岸处理池塘堤岸采取自然式处理手法,漫坡草坪由景观广场、道路延伸至湖边,并配以散置景石,点缀水生植物荷花、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喜湿植物千 屈菜(SpikedLoosestrlfe)等,保证水域景观效果和生态结构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在水域东侧,有一处溢水口,为保证公园景观效果不受影响,在此处堆置 假山石、既满足了功能需要,又隐蔽了溢水口,为湖体周边增添一处景观3.3 巧妙借景的设计手法地形处理上,利用园区现有的洼地及山脊走势,进行合理改造,将公园的空间 层次立体化,景观建设中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用较小的土方工程量达到跌宕 起伏的景观效果,突出巧于因借的造景手法南面水体借景长春市老干部大学 教学楼古色古香,古楼倒影柳盈胡堤;西面杏花林借景太阳现代居气势恢宏, 春花烂漫妆点云天北面的城市景观通过起伏的地形和密植的植被与公园相 接,让游人远观,从而把城市楼阁引入公园视线3.4 曲径通幽的道路景观全园道路布局借鉴古典园林的布置形式,主环路宽阔、平坦,次级路曲径通 幽。
主环路采用水泥路面,宽阔平整,便于市民沿此路慢跑、徒步竞走等健身 活动,次级路铺装材质更加丰富有的以汀步石相连,自然和谐;有的以花岗 岩石板为主,花岗岩缝隙和侧缘石位置用米色雨花石立插,市民可健足按摩3.5 美不胜收的景观小品御花园大门位于公园东入口广场,表现形式为一组具有现代感景墙,高低错 落,虚实相映,暖黄色文化石贴面,并配以组合式花箱,使得硬质景观与自然 植物等软质景观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东入口景区独特的风景园区北侧的景观 花架,其名为“静馨廊”,其主体结构为大型花架,背景为景观墙,作为花架 的支撑花架下合理布置景观座椅和花坛两处健身活动区内栽植稠李(Prunuspadus)、榆树、山槐(Albiziakalkora)等高大庭阴树,树下为木质 结构的休息座椅3.6 活泼的建筑点缀在御花园中的建筑起画龙点睛作用多 功能的东西管理房兼有管理和如厕功能,其外防腐木凉亭与之浑然一体,坐在 亭中游嬉休憩纳凉观景,正可以:“看庭前花开花落,观天上云卷云舒古 朴的山顶凉亭近观园景,远观城市建筑风景线4 社会意义4.1 宜居城市民生工程御花园改造工程是 2008年长春市重点绿化工程之一,同时也是长春市委、市政 府主持的民生工程,公园建成开放至今已经多年,经过长期的观察,结论:御 花园改造成功,效果令人满意。
每天清晨 4 点多,就陆续有市民来此或漫步小 跑、或舞枪弄剑、或翩翩起舞,优美的绿化环境,高标准的施工,得到了广大 市民的认可,公园使用率极高,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来此休闲健身的市民 有时每天多达2-3 万人曾记得长春市市长崔杰在为御花园剪彩时说:“公园 是投入和产出比最高的地方,也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