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文 化 产 业 实 践 报 告.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34387643
  • 上传时间:2022-01-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0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文 化 产 业 实 践 报 告第二组:文化产业实践报告■…大禹文化人类文明的起源、进步与发展得益于水的滋润人们逐水而迁、择 水而居,水对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着深远 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水环境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和谐水环境的建立,与以科学与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大禹水文化密不 可分一、大禹文化因水而生,其科学与献身精神成为中国水文化的精魂自古人类对水就有一种敬畏与崇拜,不论是西方神学里的诺亚方 舟,还是东方古国的《山海经》;不论是西方第一个哲人泰勒士的“水 是万物的始基”,还是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 不争无不阐释水生万物的哲学观念水给人类带来饮用、灌溉、 舟楫等利益与便利,让人们“水图腾”的同时,又以其势不可挡、无 孔不入的力量,让人类为之惊叹、对之敬畏并与之搏斗由此,产生 了以大禹为代表的英雄与传说,发展成一种特有的水文化,并伴随人 类社会文明与进步一)大禹治水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传说稣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 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舜接替 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让鳏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 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新婚不 久,为治水四处奔波,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的行为,被后人推 崇为一种精神,上升为一种文化,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 财富大禹治水既是水利中的文化,又是文化中的水利水利一词最早见 于战国末期《吕氏春秋》的《孝行览〃慎人》,但其中“水利” 一词 指捕鱼之利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河渠史》出现“水利” 一词开始具有防洪、灌溉、航运等含义1933年,中国水利工程学 会第三届年会的决议中指出:“水利范围应包括防洪、排水、灌溉、 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工八种工程在内目前,水利的含义 又有了扩展,水利还应包括水土保持、环境水利、水利渔业等工程及 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行政管理等非工程内容因此水利的定义概括为: 采用各种工程措施或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 洋以及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 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二)从大禹治水到现代和谐水利在形容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最佳状态吋,中国有句古话叫“天人合 一”今天,从水利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上来解读这个词,就是 只有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 真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而产生和谐水环境。

      大禹遵循自 然规律,通过开渠排水、疏通河道,减少水患灾害这种在根治水患 中“堵”与“疏”相结合的做法,体现了科学辩证的哲学思想其治 水思路与策略对后世产生了长久的历史影响宜都水利事业发展处处体现大禹治水的思想过去,人们每遇江河 泛滥、山洪爆发,都迷信的认为是“行龙走蛟”,祈祷“龙神善过”, 借以免灾民间如此,官府亦然,根本谈不上科学治水,更无水利事 业可言翻开《宜都县志》,1498年至民国37年(1948年),有文 字记载的水灾就有53次,其中30次使宜都顿成泽国,庐舍倒塌,人 畜漂流,一派凄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战胜洪涝灾害,釆取 国家投资、以工代赈、民办乡助等办法,领导人民整险护岸,对沿江 堤垸逐年加固培厚,改造和新建堤垸,大兴排涝、调蓄工程,有效防 御了历次洪涝水患为使治水科学规范化,1951年4月,政府成立 了水利局和防汛指挥部,开展防汛抗旱和水利建设改革开放后,特 别是近年来,宜都市委市政府围绕和谐可持续发展水利目标,以新农 村建设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加强水利建设,在灌区改造、渠道建设、 节水灌溉、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堤防整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成果, 先后荣获全国水利改革试点县市、全国饮水安全示范试点县市、全国 节水灌溉试点县市、全国水资源管理先进单位、全省水利建设先进县 市等多项荣誉。

      三)大禹文化衍生宜都地域文化大禹文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治水方略上,还对地方人文精神产生 重要影响宜都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而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近 40万这里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7000多年前,这里就有 了农牧渔猎生产春秋吋期归楚地,西汉路县,至今已有2100多年 的历史宜都地名,取“宜于建都”之意市府陆城因东吴大将陆逊 在此筑城得名,三国时期著名的“夷陵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大诗人 李白在此留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不仅形象概括了 这里的地貌特征,也将山水文化融入其中大禹文化对宜都人文影响是巨大的晚清时期这里诞生了一位科学 巨匠杨守敬,是他把我国水利与地理文化推向一个新的科学高度,长 江三峡称谓即由杨守敬先牛名之,其科学巨著《水经注疏》被近现代 学界,甚至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政治家所推崇杨守敬的科学研究十分 广泛,包括历史地理学、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书法艺术、藏书, 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特别是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 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 集我国千百年来水经研究之大成,撰有《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 舆地沿革图》、《水经注图》等,总结前人得失,赋予《水经注》新 生命。

      如今人们提到宜都,就会想到这是一座两江交汇、依山傍水的美丽古 城;提到宜都名人,就会想到杨守敬这种人文历史与水文化的符号, 拥有鲜明的地域色彩,这种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刚柔并济的文化精 髓、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使这里的人们追求勤劳、精巧、柔韧、秩 序的价值取向杨守敬的科学成果,无疑是大禹精神的一种文化传 承二、大禹文化推进地方经济发展以大禹精神为核心的水文化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软实力” 宜都市位于长江中上游结合部,上距三峡大坝60公里,下游是“两 广熟,天下足”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素有“楚蜀咽喉”和”三 峡门城”称誉特殊的水环境,使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户晓,大禹治 水的精神激励这里的人们,这不仅是一种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化符 号,更是经济发展的信号)大禹精神促进宜都工业经济一个地方经济的迅猛发展,必须有丰富的水资源为支撑,而现代 经济与文明社会发展,又推动水文化和谐进步大禹精神在这个互动 过程中产生的特有的文化,为宜都工农业经济提供良好的水利与人文 环境宜都水能资源丰裕,纵横交错的河流上,水电站星罗棋布,以高坝 洲为代表的20多座大小水电站与长江三峡、葛洲坝、隔河岩等大型 水电站融为一体,构成中国水电能源中心。

      境内2个22万、8个11 万伏变电站和三峡右岸50万伏直流输电工程为工农业生产输送源源 不断的电能由于地处长江,清江交汇处,运输成本低廉,华新水泥、 深圳东阳光、唐山惠达陶瓷、湖北宜化集团、鄂中化工、海南欣龙、 浙江丰岛、加拿大斯帕尔等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把宜都视为发展宝 地,在此投资创业,构成了科技含量高,市场规模大,发展后劲足的 现代宜都工业体系宜都是国家油菜基地之一盛产的柑橘销往全国 各地宜红功夫茶畅销欧洲市场,天然富锌茶、松云有机茶进入全省 优质名茶行列清江是我国水体环境最好的河流之一,宜都人在这片 黄金水域上,有规划地开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関鱼产业成为世界最 大的鱼子酱生产基地如今,宜都连续四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 进县市称号,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首位大禹文化丰富宜都旅游文化以大禹精神为内涵的水文化还形成宜都特有的地理文化这里的奥 陶纪石林错落有致、姿态各异,被海内外学者称之为“地球运动的天 然博物馆”这里还有被地质学家誉为“巴楚第一奇洞”的古潮音洞 这里民俗文化独特,有中国迷语第i村青林寺,有古调南腔的宜都邦 鼓,有令人捧腹的民间故事,有动人心弦的跳丧、哭嫁土家风俗,有 农家十大碗、清江鱼糕等特色饮食,无不让人陶醉其中。

      三) 大禹文化促进宜都城市发展在长江、清江两条大河的哺育下,宜都的城市建设处处折射着大禹 文化带來的光彩和魅力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是宜都人追求的目 标,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有的是整洁和宁静,无论南来北往的商 贾,或是到此旅游的过客,都会为它的雅致和靓丽所倾倒这座被长 江、清江拥抱的花园城市,有着安全牢固的防洪大堤,为企业生产和 人民生活提供安全的水环境保障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绿化覆盖率, 使这座城市充满了绿色和新鲜的空气现代化的净水设施为人们提供 洁净卫生的生活用水即便在广大农村,农民也都住上了新颖别致的 楼房,用上了清洁卫生的口来水、安全环保的沼气,处处彰显这座城 市的文明与进步四) 大禹文化是宜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象征宜都地处长江、清江边,具有“河居”特点,被人们称为“两江明 珠” O水对于宜都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水是宜都 人立足生存的根基宜都人对长江、清江、渔洋河有着特殊的感情, 并称之为“母亲河”水是自然的、物质的,文化是社会的、精神的 水与文化一旦相融更具发展意义,注入文化内涵的水极富灵性纵观 宜都城市的河流,不仅磨练着宜都人民的意志与胆识,也盛载着他们 的理想与追求,水是他们活动的舞台、施展的天地。

      宜都人在改造水 的同时,水也影响着人,水孕育和培植了宜都的城市文化由此这里 的人们对大禹精神有一种格外的敬仰之情,对水利事业特别重视,对 水利工作者特别羡慕与尊敬三、大禹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及对策作为“三峡门城”,宜都市具有独特的水文化优势,然而,大禹文 化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一)认识上的不足人们虽然崇尚大禹精神,但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大禹文化的重要性, 特别是对“两江交汇”的优势在哪里、特色是什么认识不够我国七 大流域中,两江交汇(支流300公里以上)的城市大约只有十几个, 比如长江流域武汉(汉江)、重庆(嘉陵江)等,宜都(清江)拥有 这样的地理位路无疑是一笔天赐的自然财富然而宜都的“水文章” 做得并不够,“近水楼台未得月”大禹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人 们的认识中还没有上升到一个史高的地位与上述同类城市相比,宜 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成果与其所在的区位优势还远远不成正比山东 省聊城依靠一条人T的京杭大运河,就把城市做成了 “北方水城”, 特色别具,成为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品牌可见,对大禹文化的认识程 度,不仅丰富一个地方的水文化,还决定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未來二) 与发展规划结合上的不足大禹文化实质上是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理念是创造 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环境。

      由于对大禹文化的认识不 够,一些地方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水“的特色也就显得不足宜都城 市建设没有很好的体现“滨江”、“临水”特点虽然近年來在长江、 清江边修建了滨江公园,但城市中心区域却没有一条景观溪河,两江 交汇的“三角洲”还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三) 在应用中的不足大禹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广泛,无处不在目前宜都市,包括我国 很多地方,特别是内陆地区,大禹文化与经济发展结合得还不紧密 一是水务管理机制还不统一有水的地方,就应该有大禹的影子然 而,由于多龙管水,大禹文化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二是大禹文化还没 有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以大禹为代表水的文化属性在旅游业中 的地位和价值还没有充分开发三是大禹文化在水利部门的地位常常 被忽视往往只重视T程建设,忽略大禹精神的宣传;只重视大禹精 神的表象崇敬,而忽略大禹精神内涵的挖掘四、弘扬大禹文化的几点建议如何把大禹精神与水利建设相结合,把大禹文化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机 结合?笔者建议:(一)加大对大禹精神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大禹精神,促进全社会形成关心水利事业,支持水利工作, 热爱水利人的良好氛围进而形成“人人关注水环境、人人关爱水环 境、人人维护水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水利部门要围绕大禹文化, 组织开展,或者参与推动一系列有关活动一方面开展大禹杯劳动竞 赛,大禹杯知识竞赛,。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