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梨园戏英译研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31434980
  • 上传时间:2018-02-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的梨园戏英译研究 谢燕鸿 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 要: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梨园戏享有“古南戏活化石”的美誉, 历经千年传承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 梨园戏英译前景广阔, 任重道远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尽量体现梨园戏丰富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 让更多的国际友人领略到梨园戏的独特魅力,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关键词: 功能翻译理论; 梨园戏; 英译; 作者简介:谢燕鸿 (1976.10-) , 女, 福建泉州人, 硕士, 讲师,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基金:2016 年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大学生英语翻译教学‘双向文化导入’模式研究” (编号:JZ160013) A stud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yuan op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Xie Yanh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as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Liyuan opera entitled "ancient drama living fossil" reputation,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radition. "China culture going out today, Liyuan opera translation prospects, long way to go. In the framework of 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 the translator should make correspond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ranslation purpos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try to reflect the Liyuan opera rich language styl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unique charm of ideological heritage, let more international friends to enjoy the opera, enhance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Keyword: functional translation theory; Liyuan opera; English translation; 一、引言享有“古南戏活化石”美誉的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 广泛流传于泉厦漳、粤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侨居住地, 历经千年传承, 在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等方面仍保存了宋元以来南戏独有的特点, 至今仍具有广阔的传播空间。

      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均收藏了梨园戏的戏文剧本[1]1964 年, 英国著名汉学家龙彼得就对梨园戏剧本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他的研究对梨园戏的海外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2006 年, 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梨园戏的保护和传承迎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会然而, 梨园戏的海外传播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梨园戏曲词英文资料或文献作为支撑, 其海外传播无可避免地受到极大的局限和约束国内外戏曲界和翻译界学者的研究焦点大都集中在梨园戏的起源、剧本、流派等传统领域[3][4]以及梨园戏的传承与发展[5][6], 鲜有学者提及梨园戏曲词英译和其他中国戏曲相比, 梨园戏的外宣之路走得十分艰难究其原因, 陈芳蓉认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 (非遗戏剧英译) 绝不是单纯的汉英翻译, 而是译者在对非遗原文进行充分消化和吸收基础上的编译, 是一种翻译与介绍相结合的翻译形式[7]为了响应国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号召, 让梨园戏得到应有的海外传播, 梨园戏的曲词英译研究显得尤其重要二、功能翻译理论与梨园戏英译当代功能翻译理论以 20 世纪 70 年代德国的功能翻译学派为主流, “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 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中进行研究, 翻译是在译者的作用, 以原文文本为基础, 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8]。

      根据赖斯的观点, 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目标语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9]文本类型分析有助于译者更加清楚再翻译的过程中如何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恰当地处理不同层级的信息由此可见, 翻译目的决定了翻译行为及翻译策略,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译文读者以及译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总之, 功能翻译理论拓宽了翻译的范围, 增加了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 为译者灵活处理目标文本提供了理论依据, 也为梨园戏英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作为古老、成熟的地方剧种, 梨园戏融合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闽南当地文化特色, 保持了纯正的剧种特性一方面, 在功能翻译理论框架下, 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尽量体现梨园戏丰富的语言风格, 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另一方面, 戏曲译文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典籍翻译文体, 它的剧本融合了诗歌、小品、散文、小说、杂文等不同文体的特点, 同时带有强烈的历史痕迹和本土文化特点, 文本主要依靠台词和动作来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并且表达剧本主题故而译者应熟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从翻译目的出发, 寻找合适的翻译策略, 实现翻译的交际性对等。

      三、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梨园戏翻译策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 梨园戏曲词文本属于表情性和感染性文本, 其文本的审美部分补充甚至统治了信息部分, 其语言形式和语言风格在实现聚焦内容, 注重形式及感染情绪的作用之外, 兼具审美和对话功能, 可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可忽略的美学效果因此, 梨园戏曲词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一是梨园戏拥有“雍容典雅的音韵唱腔、曼妙多姿的舞步手势、异彩纷呈的服饰造型、栩栩如生的唐风宋韵”[6]千百年的传承使得梨园戏融合了唐诗、宋词、元曲等的韵味和精华, 句式长短错落, 节奏疏密相间, 语言极具闽南特色;二是梨园戏不乏闽南地方特色的名称典故、俚语方言等, 包容万象, 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鉴于大多数译语读者对梨园戏地了解比较有限, 译者首要的翻译目的是向译语读者介绍梨园戏的起源、流派以及经典的传统剧作, 从而加深译语读者对梨园戏直观的全面的了解在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 梨园戏英译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 译者要熟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从语言上来说, 译者应熟悉英汉两种语言, 并熟练掌握以泉腔为代表的闽南语, 各语言间能够进行熟练转换从文化来说, 译者应熟悉东西方文化, 熟悉梨园戏所处的闽南文化。

      与一般的文学形式不同, 梨园戏是一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 其受众具有独特的审美品位和欣赏习惯, 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修辞习惯上的不同, 译者可以考虑在直译的基础上侧重意译的方法, 不要单纯追求语言符号和文本形式的转换, 通过译者细致精准的理解和阐释, 全方位再现给译语观众, 使译语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梨园戏的魅力二) 译者应从翻译目的出发, 吃透原文剧本的思想内容一方面, 译者深入挖掘编剧 (即源语作者) 的创作心态以创作目的, 并结合自身的文学素养、戏曲素养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翻译另一方面, 译者应尊重原文剧本编剧的创作本意, 在忠实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并由此翻译出能使编剧同译语读者产生交际互动的译本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文俨然成了译者搭建的桥梁, 实现了编剧与译者、编剧与译语读者、译者与译语读者之间的交际互动三) 译者应熟悉跨文化交际, 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职责译者既要切实把握梨园戏所处的闽南社会和中华文化又要对译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有所了解梨园戏活跃于闽南地区, 海外观众对梨园戏所呈现的闽南文化不可避免地出现理解困难和接受障碍。

      梨园戏的文化意蕴能否得以体现、翻译任务能否完成, 其前提在于译者对传统文化词语的理解及把握它决定了译者能否对原文剧本进行深层次地解读, 把梨园戏博大精深的文化因素介绍给译语观众四、梨园戏翻译策略示例——以《陈三五娘》翻译为例梨园戏传统经典保留剧目《陈三五娘》又称《荔镜记》, 共 55 出, 是一个广泛流传于闽粤台地区的民间爱情故事, 经历几百年的流播和传承下文以梨园戏《陈三五娘》 (改编本) 第二十四出《绣鸾》中的陈三的唱词英译来解析梨园戏英译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剧本:“有缘千里终相见, 无缘至此难分离感谢佳人真心意, 六月登楼投荔枝望阿娘一言为凭依, 早定佳期, 若还迁延, 我身会先死, 一点灵魂会飞在你身边[10]参考译文:We are so lucky that we can finally meet again after all the traumas, and we are so unlucky that we have to de⁃part now.Thank you for your sincere love for me, and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love lychee you gave me from the pavilion on that afternoon in June.I wish you could believe in me and schedule our wedding as soon as possible.If there was any delay or inci⁃dent, I would devote my life, and my soul will always be with you.解析:此书信唱词共 67 字, 表现了陈三对五娘生死不渝的真情实感。

      该唱词句式对仗工整, 长短句结合, 刚柔并济, 节奏起伏在语言方面不乏“佳人、阿娘、迁延”等闽南方言, 在文化方面又有“荔枝、佳期、灵魂”等蕴含文化内涵的因素译文保留了原文第一句的对仗工整;“千里”采用了夸张的手法, 暗指两人历经千辛万苦终再相聚;“佳人、阿娘”意指女主人公五娘即陈三的爱人, 可用“转译”的方法改为第二人称 you;荔枝作为爱情信物在全剧中起到关键作用 (《陈三五娘》又称《荔镜记》“The Mirror and the Lychee”) , 可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帮助译语观众了解全剧的背景;“佳期”暗指结婚的好日子, 在译文中可采取“增译”的方法直接点明, 更有利于译语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五、结束语在翻译梨园戏曲词的过程中,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将自身融入解读作品的过程中, 审慎而又创新地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译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有机结合原文剧本, 实现梨园戏英译的交际对等梨园戏曲词包含各种意象组合方式以及大量的象征、互文、双关、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 译文也应尽量保持其意象组合方式及修辞风格, 努力保证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梨园戏享有“古南戏活化石”的美誉, 历经千年传承,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今天, 中华文化正平等地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的大潮中, 梨园戏英译前景广阔, 任重道远。

      将功能翻译理论运用到非遗剧种梨园戏英译工作中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举措在功能翻译理论“文本类型分析”及“交际性对等”的理论框架下, 译者应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 尽量体现梨园戏丰富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思想底蕴, 让梨园戏走向国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