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docx
1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经典) 海德格尔哲学——张志伟 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1889-1976 ) 《存在与时间》《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林中路》《路标》 ? 海德格尔的前期哲学将存在与时间联系起来,使形而上学-存在论呈现为完全不同的局面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那么探索了通往存在的不同道路 布局: 一、存在问题 二、此在的世界 三、此在的沉沦 四、向死而在 五、海德格尔与老庄 一、存在问题 《存在与时间》(1927) 海德格尔前期思想的代表是《存在与时间》《存在与时间》的启程点,也是海德格尔从现象学采纳过来的思想,就是要破处传统西方哲学主客二元式的熟悉论框架,深入到主体客体分化之前更深层次的源始境域里去解决存在问题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鲜明你们早就很熟谙这到底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柏拉图 科学思维方式 通过抽象的理性熟悉把握事物的本质: (1)玫瑰花、牡丹花??“花”; (2)花、草、树、木??“植物”; (3)植物、动物??“生物”; (4)生物、非生物??存在物; (5)全体的存在物??“存在”。
作为主客二元式的熟悉论框架,科学思维方式看起来貌似越向上抽象越接近客观实在,而实际上归根结底封闭于主观性之中而且存在是不成能通过无限的抽象获得的,不仅如此,存在与存在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并不是抽象到最高的层面才会抽象出存在,实际上最高层次的存在物与最低层次的存在物都“存在” 在的遗忘 存在是什么=存在物是什么 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区别 存在(Sein,Being) 存在:Being-to be Sein-zu sein 存在=去存在 =生成的境域 =生生不已的源泉 那么,我们怎样追问存在的意义?虽然存在者都是因存在而存在的,但是一问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务必从存在者入手追问存在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找到一种存在者,这种存在者与存在有“存在论”的关系,即是说,这种存在者是由存在规定的,它能够追问存在并且因它的存在而使存在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向来所是的在者,海德格尔称之为“此在”(Dasein) 一切在者都因存在而存在,但当它们存在时,存在却隐而不显了,唯独“此在”这种在者其本性独特,它始终处在“去存在”(zu sein,to be)的过程之中,因而它的存在就是存在的显现。
我们不要把自己与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两回事:我们始终存在着,存在在我们的行动中存在出来,显现了出来因此,此在是存在的“澄明” 或“林中空地”(Lichtung) 此在(人的存在)的本性 1、zu sein(to be):“去存在” 2、Jemeinigkeit:“向来我属性” 此在(Dasein) 存在=Sein 此在=Dasein =Sein ist da =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 =Lichtung(澄明-林中空地) 人这种在者与其他在者的不同之处是,它不是凝固化的、现成的存在者,而是一个未成定型的、始终面对可能性筹划自身的开放的在者,所以“存在”在此能够存在出来,从而显现其自身就此而论,“此在”是“存在”存在出来的境域(da)海德格尔称“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Existenz),即站出来存在的活动 Dasein 的存在即 Existenz(生存) Existenz:ex(出来)+stand(站) 此在=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个体存在者 =面对可能性筹划和选择自身 =可能之在 =自由的存在 虽然此在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
由于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不显现自身而是显现为别的样子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识别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 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 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假设此在把自己看作与全体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 于是,以往被传统哲学忽略和轻视的日常生活在海德格尔哲学中就有了重要的意义由于要想解决存在的意 义问题,就务必了解此在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活动因此,海德格尔就对此在举行了现象学分析,他亦称之为生存论存在论的分析,简称生存论分析 二、此在的世界 ? 此在的存在(本性)--Sorge ? 此在与在者打交道--Besorgen ? 此在与此在打交道--Fürsorge Sorge--烦 --牵挂--费神 Besorgen--烦忙--牵念--操劳 Fürsorge--烦神--牵心--操持 “在世界中存在” In–der–Welt–Sein To be in the world 世界=周边世界 日常在世的此在最切近的“世界”就是“周边世界”(Umwelt)。
Umwelt这个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曾经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最早好象是德国生物学家(洛仑兹)引入生物学的他研究了蜜蜂的活动,用Umwelt来表示蜜蜂的世界,认为任何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世界是由此在的生存活动“生成的”假设没有此在,全体的在者都在,但没有“世界”此在在世的“世界”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此在与存在相互构成的源始世界 Besorgen 日常在世的此在就是“在世界中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这种“打交道”(der Umgang)海德格尔称之为Besorgen此在最切近的“交往方式”并不是熟悉,而是操作性、使用性的活动,虽然这种活动方式也有它自己的“熟悉”,但不同于理性的熟悉活动 那么,此在日常在世先来照面的是什么?我们通常说是“物”,貌似物是世内在者的最根本现象假设我们再进一步追问物的“存在”,我们便碰见了“物性”和“实在”由此,存在论可以一步步地找到“实在性”、“物质性”、“广延性”、“并存”之类的性质,但这些都不是“存在”可见,由此而追问存在,毋宁说是误入了歧途:当我们在物的层面企图通过物而追问存在时,实际上掩盖了更深层面的前存在论的现象。
世内在者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1)首先来照面的存在者状态是“上手状态”(Zuhandenheit), (2)“现成状态”(Vorhandenheit) 至于物那么是最生硬的衍生的形式 用 具 世界实际上是此在的世界,因而在世照面的在者乃是向此在照面,无不具有此在在世的生存论状态换言之,在日常在世中照面的在者始终处在此在与之的“交道”之中,总是在Besorgen中照面的在烦忙/操劳中照面的在者,就是Zeug――用具 用具总是一个“用具整体”,并没有“一件”用具,单个用具不成其为用具只有在用具整体中,用具才是它所是的东西这也就是说,用具作为用具其本性“出自”与其它用具的依附关系:书写用具,钢笔、墨水、纸张、垫板、桌子、灯、家具、窗户、房间??这些物件并不是首先独立显现出来,然后作为实在之物的总和塞满了一个房间切近照面的是“房间”,但房间并不是任何空间意义上的东西,而是一种居住工具,我们称之为“家”家具”乃是从“房间”方面显现出来的,在家具中那么显现出来各个用具因而用具的整体性一向先于零星用具就被透露了。
一件家具摆在家具市场,只是一件物,只有摆在你家里,它才最大限度地“成为”家具房间――家――用具整体具有先在性这并不是说,房间在时间上在先,家具在时间上在后源始境域不关流俗的时间观念什么事这张课桌可能在造这座教学楼之前就存在了,但是教学楼依旧是在先的由于课桌假设不摆在教学楼里就不成其为课桌另一方面,用具整体,例如“家”并不是一个空间上的场所我们谁也不会把旅馆的房间当作自己的家我们每个人有自己的家,每个人有自己的周边世界,家是我们的一片面我和我的家水乳交融,乃为一体 用具之为用具在于使用性,因而只有在打交道的时候,在使用的时候,才能按照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例如我们用锤子钉钉子,我们对它越少瞠目端详,用得越起劲,对它的关系就越源始,它也就加倍作为它所是的东西来照面,这就是用具又如小孩子玩玩具,当他分外地投入,潜心致志地玩时,那玩具就充分发挥着它的最大效用,这时的玩具才是它所是的东西,才是玩具用具的这种存在方式就是Zuhandenheit――当下上手状态 Zuhandenheit与Vorhandenheit在德语中本来没有大的识别,都是以Hand(手、全体)为词干,都有“现有的”、“现成的”意思。
海德格尔在两者之间作了识别识别在于前缀:zu(to)――上手状态vor:在??之前,在前面因而前者是“当下在手”,后者那么是“摆在手前”由此可见,Zuhandenheit表示的是此在与用具之间富于动感的称手性、应手性――得心应手而Vorhandenheit那么是静态的现成状态 一件用具得心应手,它就几乎变成了我们身体的一片面,我们也就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使用的刀已经不是刀,而是他的手,他的心,他自己武侠小说中的最高境界不过如此一个剑客的最高境界是人剑合一,人就是剑,剑就是人实际上,这还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已用不着剑了,“飞花摘叶”都是武器,这样的剑客已经做到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才是物尽其用,浑然天成的自然 物尽其用 海德格尔的意思是说,用具之为用具,当然在于其有用性,而无用的东西那么是死的物因此,用具的存在只有在此在的使用中才能被透露出来通常我们以为只有当我们对某一事物“静观”(理性熟悉)时才能把握它的存在――本质殊不知那样的话物也就脱离了此在的烦忙活动,从而掩盖了本性在此在的生存活动中,物尽其用,从而透露出存在者的存在。
三、此在的沉沦 虽然此在是to be,具有向来我属性,因而是存在在此存在出来的境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此在存在就能够使存在显现由于此在作为可能性,它可能使存在显现,也可能使存在不显现当然,所谓“不显现”也是一种显现,即它不显现自身而是显现为别的样子所以,此在的存在就有了“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识别 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 当此在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的存在者,因而立足于自身而面对可能性开放地生存的时候,它的存在就是“本真的”假设此在把自己看作与全体在者一样有着固定的本质因而是一种现成存在的在者时,它的存在就是“非本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