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二上学期教材介绍.doc
11页八上教材介绍人民教育历史室 马执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它分为七个单元,叙述我国近代时期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另设有活动课,共5课下面,我从指导思想、体例结构、知识内容三个方面,简要介绍本册教科书的特点,顺便提出一些使用本册教科书的方法,供广大实验人教版历史教科书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参考,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一、在指导思想上,坚守正道,与时俱进我国目前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是由我国现阶段经济成分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决定的但在这种多元文化中,必须保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绝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个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目前多元文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我们才能演奏出威武雄壮、和谐活泼、气象万千的多元文化交响乐章在教科书编写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我们始终不渝坚守的正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里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永葆青春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以实事求是为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根据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革命的创造性,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只言片语作为教条、作为公式,到处套用譬如对洋务运动的叙述和评价,是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事求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争论比较激烈,分歧也比较大初中历史教科书用一课时,一千多字来叙述和评价洋务运动,难度相当大我们是怎么做的呢?翻开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页,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粗壮、醒目的标题: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洋务运动细心的教师从这个简明的标题上就会发现,教科书编写的内容和体例在呈现方式上,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它们采取的都是专题与时序相结合的方式,但是专题的名称,《历史课程标准》是“近代化的起步”,教科书是“近代化的探索”,两者存在差异从《历史课程标准》给这个专题规定的“内容标准”看,它包括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我们认为,从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到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由在器物层面上学习西方发展到在制度层面上学习西方,再发展到在思想层面上学习西方,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几大步,因此,“近代化的起步”这个名称涵盖不了本专题的全部内容。
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给这个专题起了“近代化的探索”的名称接着,教科书在洋务运动课题下面出现了“导入框”,框内左上角是铁甲舰“平远号”的照片,右边是文字介绍:“左图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它的性能不亚于北洋舰队从外国购买的‘远’字号战舰在甲午海战中,‘平远号’一炮击中日本旗舰‘松岛号’水雷室,震惊敌舰那么,什么是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又有哪些?”这个导入框图文并茂,从实验区反馈回来的信息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起到了良好的导学作用设计这个导入框的时候,我们充分考虑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想从具体、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这个设计是符合初中学生实际的导入框的下面就是课文课文有两种字体,宋体字部分是正文,楷体字部分是阅读课文课文分两个目,第一个目的标题是“‘自强’与‘求富’”;第二个目的标题是“洋务运动的评价”两个目的标题简明扼要,尤其是第一个目的标题,“自强”与“求富”都是洋务运动提出的口号,前者是洋务运动前期提出的,后者是洋务运动后期提出的,它们分别代表了洋务运动不同时期的主要特征,合在一起概括整个洋务运动是恰当的,是符合洋务运动实际的。
另外,从教学实际考虑,简明扼要的标题便教利学‘自强’与‘求富’”这个目,由四段正文和四段阅读课文组成第一段正文介绍了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洋务派的主X、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代表人物与洋务运动的起止年代第二段正文介绍了洋务运动前期的口号与主要业绩接着是三段阅读课文,一段讲曾国藩创办的XX内军械所,再一段讲曾国藩和李鸿章在XX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的情况第三段讲XX船政局的情况XX内军械所,“内”字的意思是湘军内部,因为它生产的弹药只供湘军自用,经费由军费中拨给,从经营的方式和目的说,它并不是一个企业,然而它却是洋务派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办的最大的近代军事工业阅读课文列举了它突出的业绩──用自炼钢材仿制的毛瑟枪,赶上德国新毛瑟枪的水平;研制的无烟火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阅读课文还指出了江南制造总局管理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经费由政府调拨,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用管军队的办法约束工人,工人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阅读课文讲述了一个具体的实例──制造的炮弹铜篐不合格,战时需用锉刀加工,致使北洋海军在战斗中,深受其害北洋海军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这里有值得探讨的深刻的教训。
XX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的创办人是左宗棠,但教科书没点出,一方面是减轻学生记忆的负担,另一方面给教师留有发挥的余地XX船政局创办之初遇到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的问题,可解决的很好这与左宗棠的才能智慧、爱国精神是分不开的联系XX船政局由中国工匠独立制成的铁甲舰“平远号”的水平,可见它的业绩也是显著的第三段正文介绍了洋务运动后期的口号与洋务派的主要业绩,包括创办的一些主要民用工业和筹建了三支海军接下去有两段阅读课文,一段是介绍李鸿章办轮船招商局损公肥私的情况;另一段是介绍XX织布局的业绩情况第四段正文介绍了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的概况综观“‘自强’与‘求富’”一目,编者利用极其有限的篇幅精心筛选史料,从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再现了洋务运动的本来面貌,为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客观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创造了条件特别是阅读课文里提供的那些生动、具体、形象的材料,就像影视中的一个个特写镜头,能给学生很深的印象,很多的启示有些特写镜头是编者摆脱“左”的思想影响,第一次上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洋务运动的评价”这一目,只有一段正文和一段文献资料正文第一句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洋务运动标榜“自强”和“求富”,甲午惨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大清王朝既没强,也没富,铁一样的事实说明洋务运动破产了第二句话:“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前半句指出了洋务运动所处的时代特征──“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X围内”(《列宁选集》第2卷第512页)这样做才能为正确认识和评价洋务运动提供客观的、具体的条件后半句给洋务运动作出定性的结论这个定性结论是从三个角度作出的──“失败的”是着眼于运动结局作出的定性结论;“封建统治者的”是着眼于运动主体隶属的政治集团作出的定性结论;“自救运动”是着眼于运动方式的特点作出的定性结论第三句话:“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洋务派办洋务的主观目的是由他们的社会地位和阶级立场决定的采用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去维护旧的封建主义的统治,这本身是一种矛盾,也是新旧交替时代特征的一种表现第四句话:“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前半句说的是洋务运动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编者并没有因此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借“但”字来转折,后半句肯定了洋务运动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直接贡献。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写过一首名为《题西林壁》的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富有哲理,它告诉我们,要识得庐山真面目,不仅要踏遍庐山,而且要置身山外第五句话:“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这是置身洋务运动之外,把洋务运动放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长河中所展现的风景线这目里配有一段文献资料: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李鸿章可以说是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他自敞心扉,坦露心态的这段材料很珍贵透过这个新视角,人们可以更加信服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公允的、稳妥的,因为它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教科书评价洋务运动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在“‘自强’与‘求富’”这个目中找到根据所以,我们建议教师在评价洋务运动的时候,可以不必让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文字,教师完全可以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去检验教科书的说法这样做的优点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XX精神,能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新精神提供机会。
我们编写历史教科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仅仅表现在力XX事求是的叙述、评价历史事物上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品质现代化的教育是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支撑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学习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的信息来源适应现代化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人教版教科书创设了“历史学习推荐”的新体例就是一个例证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再多说了相信教师们在使用人教版教科书的时候,会有心得二、在编写体例上,继承创新,踵事增华我们认为,继承与创新从来都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割裂的新东西总是从旧东西之中脱胎演变出来的就像一个呱呱降生的婴儿,这个新生命的血液里总带有他父母的基因从一定的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新的过程犹如爬山,必须脚踏实处一步一步地攀登、提升每一个新高度的攀登、提升,都要建立在旧高度的基础上,都要依托于旧高度因此,脱离继承谈创新,那无异于寻求空中楼阁,只能在睡梦中想见,却不能在现实中找到基于这种认识,在编写体例上,我们人教版新教科书继承了旧教科书的优良传统,同时努力创新历史教科书编写体例常见的有三种:章节体、史话体、课题体章节体着眼于历史学科体系,结构繁复严谨,适用于历史学术专著、大学历史教科书。
但这种体例不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与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不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不适宜采用它史话体形式活泼、适宜生动地叙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采用这种体例编写学生课外读物很好,但它不考虑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因此,中学历史教科书也不适宜采用它课题体结构简单,形式灵活,便于把教法和学法容纳进去,编写中学历史教科书很适用当然,这种体例也有缺点,那就是课与课之间联系性不强,不容易鲜明地表现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不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历史学科体系但是,旧教科书采用课题体编写,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况且《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一节明确提出:“历史课程应避免专业化、成人化倾向,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不刻意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这样看来,继承人教版旧教科书的编写体例,采用课题体编写新教科书应当说是最佳选择从课文结构上看,人教版旧教科书的课文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两个部分组成主干系统包括课题、宋体字正文和楷体字阅读课文辅助系统包括课前提示、文献资料、图画(含历史地图)、课内思考题、脚注和课后练习题另外,书前安排有彩图,书后附录有历史大事年表它们都是配合课文的,所以也可以归入辅助系统。
人教版新教科书依然采取课题体,每课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