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绶琯射电天文学开创者.doc
8页王绶瑁射电天文学开创者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颗星,叫做“王绶壬官星”;在斯坦福 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不少学 生心中,也有一颗星,叫王绶培,这是他们永远的老师王绶瑁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福建福州人1943年在重 庆毕业于马尾海军学校,1945年赴英国留学,1950年改攻 天文,入伦敦大学天文台进行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 文台研究员、名誉台长开创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 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 -0对提高中国时号精度、推动天体测量学发展也作出了重 要贡献负责成功地研制出多种射电天文设备并取得重要研 究成果王绶瑁90年代与苏定强等共创“多天体光谱望远镜” 方案,被列为国家“九五”重大科学工程项目1978年被评 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 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同年被 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长期致力于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 年的科普工作,倡导并精心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 多次在中学、科技馆、天文馆讲演、座谈,编著一系列青少 年科普读物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半路改行结缘天文1923年,王绶培出生在福建厦门,自小就喜欢看天文界 先驱张钵哲等人撰写的书籍。
1936年,13岁的王绶壬官考上 了马尾海军学校,那时的中国笼罩在战争阴云下,“七七事 变"后,随着局势的发展,他随学校先后辗转到贵州、重庆 等地求学期间,书店里最让他爱不释手的,就是那些讲解 宇宙星辰的天文科普书籍,他经常一看就是大半天现在回想起来,还要非常感谢那些文章的作者,让我 在青少年时期就接触到天文;同时还要感谢书店老板,没有 驱赶像我这样爱看书的学生"王绶瑁笑着说虽然对天文情有独钟,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并不能从 事相关工作,于是选择了学习造船1944年,21岁的王绶 瑁从海军学校毕业,第二年他取得了前往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深造的资格或许是上天不愿埋没一位优秀的天文人才,在 英国求学期间,王绶瑁意外地发现,著名的格林尼治天文台 与自己就读的学院仅有一墙之隔作为当时的天文大国,英 国孕育出大批优秀的天文学家与科普作家课余时间,王绶 壬官如饥似渴地自学相关知识,并主动与当地人交流1949年,在一位朋友的鼓励下,王绶瑁写信给当时伦敦 大学天文台台长格里高利先生,请教一些天文学问题,并对 自己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很快,他就得到了对方的肯定, 并被建议到其所在的天文台工作当时,王绶瑁学习造船的成绩也不错,他的毕业论文是 一艘军舰的设计,但“转行"的愿望却日趋强烈。
我当时 没做什么考虑,就是一种本能的选择就这样,离开了英 国皇家海军学院,放弃了即将获得的硕士学位与上尉军衔, 王绶培来到伦敦大学天文台,开始新的人生轨迹学成归国投身天体1953年,王绶瑁在祖国刚刚解放正需要人才来建设的时 候,他毅然回国到紫金山天文台当时王绶瑁属于中年骨干, 和张牲哲、李殆、陈尊妫等老一辈研究员一起工作王绶瑁 一到紫金山天文台,便投入到修残补缺,创建新中国天体物 理学的事业中1955年,王绶瑁奉命接受了国家急需的“提 高时号精确度”的紧急任务一年多的时间,他不仅出色地 完成了这项任务,还开展了对时间和纬度的研究,为中国授 时以及天体测量研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1978 年,由王绶培、苏定强两人共同提出,把攻尖的目标定在一 个新的开拓点上,那就是:配置多根光学纤维的“大天区面 积大规模光谱”这样的高难点选题,懂行的人深知:这是 和国外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飞跃像这样的竞赛项目,没有 真知灼见是很难进入角色的;而问题的关键,恰恰是怎样 “疏通”大规模天文光谱的测量这是此领域的“瓶颈”, 自然成为天文光学发展的一道险关王绶瑁曾诙谐的说,这场恶仗应该由天体物理学家和天 文仪器专家来配合,进行一场别开生面、龙腾虎跃的“双 打”比赛。
从苏定强“主动反射板"这画龙点睛的一着妙 笔,到最终的多天体光谱望远镜方案的如期形成,反复经历 了十个春秋!先后参加者接近二十人;而作为主题论证的负 责人,王绶瑁和他的“双打”同行苏定强付出了大量的心 血王绶瑁和苏定强两位院士配合如此默契的“乒乓双 打”,以超前、高效而震撼整个天文学界当两位青年科学 家褚耀泉、崔向群在英国一次国际会议上报告他们导师的方 案时,会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是一九九四年的七月人们之所以如此兴奋,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的“多天体 光谱望远镜”方案,将最终导致阻碍天文科学发展的“瓶 颈”问题的彻底解决一旦那个迷人的目标在王绶壬官指挥下 得以实现,人们就可以同时在大片天区中测量几千个光谱, 而观测效率将比以往提高几千倍这样的“乒乓双打”是如 此精彩,让国内外无数同行频频叫好令人欣慰的是,这种 体现“乒乓双打”精神的“多天体光谱望远镜”课题,已被 列入“九五"期间中国的一项重大基础项目开拓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王绶信最突出的贡献是开拓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领域如今,架设在密云水库旁边的天线射电干涉仪等重要射电天 文观测试备,正是王绶瑁二十几年呕心沥血建造的遨游宇宙 之“船”驾驭着它们,中国天文学家便可以捕捉遥远天体 发出的无线电波,进入到国际宇宙研究的行列。
王绶瑁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领域并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推进在中国天文学的学科基础建设和天体物 理学观测研究的奠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是中国现代天体物 理学的主要奠基者之一;主持完成了将中国时号精确度提高 到0.01秒的紧迫科研任务,同时开拓并有力地推动了作为 “时间服务”理论基础的天体测量学的发展王绶瑁负责创建了北京天文台的射电天文研究,主持创 办了全国性的射电天文训练班,负责首次研制成中国的射电 天文望远镜,制定了在北京创建射电天文科学研究的方案与 分阶段发展的技术步骤和射电天文研究目标 1966年 以来,王绶瑁负责成功地研制出了米波16面天线射电干涉 仪、分米波复合射电干涉仪、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 等重要射电天文观测设备,并在相应的观测研究中取得多项 创见性成果,获得多项中国科学院一等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 科技成果奖多年来在领导和管理全国天文工作中发挥了多 方面的主导作用,并在“全国一盘棋"的天文研究布局和 “学术中心”的组织等方面作了有力推动在培养天文科技 人才、北京天文台的筹建和科学领导、发展天文普及等方面 做了大量工作有《射电天文方法》等专译著多种创办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挖掘“未来科学家”王绶瑁不仅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著名 的科普教育专家。
王绶壬官于1999年发起,联名60余位中科 院院士、科技专家倡议组织“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并 为俱乐部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他先后捐款27万元给俱 乐部作为活动经费,并自费购书近万元捐给甘肃、青海等偏 远地区在中国科学界,王绶瑁名气很大,大到连中国科学院紫 金山天文台1993年发现的3171号小行星也以他的名字命 名但是,他王绶琅却很容易亲近,尤其在培养青少年方面, 常带领孩子“亲近”科学,为中国科技界培养后备人才王绶瑁认为,一个杰出的科学家30岁左右在他的“主 领域”做出“成名的贡献”,那么也许在他24岁左右就已 投身这一领域所以,孩子十六七岁时,就是其探索人生、 发现自我的“志学”之年,能否得到“走进科学”的机会至 关重要当初为了取得科研单位和课题组的支持,王绶琅曾一家 一家拜访但他还是认为自己的工作做的不到位他说,有 志于科学的优秀学生数以万计,但科技俱乐部能够为之提供 的“学生会员”却是有限的根本限制在于能够接纳中学生 进行“科研实验”的课题研究组的数目有限王绶信表示, 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对可能的“科学苗 子”发现一个就帮助一个今后要再努力,尽可能使这个活 动得到更多科研团组的认可和支持,使其规模不断扩大。
王绶瑁还提到,参加“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的学 生,成长为杰出科学家的概率有限,但又是必有的所以, 更确切地说,这个“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根本的作用 应当是帮助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走进科学”,从中发现并 造就出科技的栋梁之才,投身到科学事业中去,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智力保障去年,王绶瑁90大寿,他的学生在世界各地为恩师贺 寿其中有一个学生叫洪玮哲,2000年在人大附中读高一时, 他加入了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很快,王绶瑁就发现这个孩子 的天赋,他甚至亲自写信向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研究所推荐这名高中生最终,洪玮哲被清华免试录取他 也没有让王绶瑁失望,读大三时,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 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如今,仍有不少年轻人上门找王绶琅探讨科研课题,他 来者不拒虽然身体已不及从前,但他每天一起床仍要 “听”电视,接受最新的信息,天文、地理、教育、政 治……“我们搞科研工作的人,哪怕有一天脱离一线的科研 资料,马上就会落后我不想落后历程评述:回首王绶瑁四十余年的科研生涯,他给祖国和人民都交 了满意的答卷他曾筹建北京天文台,也曾在海南日环食观 测中引进前苏联的射电天文技术;他曾创办全国首届射电天 文训练班,也曾研制成我国第一台射电望远镜,以开展太阳 射电及相应技术。
从米波太阳干涉系统的建立,到研究太阳 射电及相应技术;从密云射电观测站选址,到建立起米波综 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系统,连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与苏定强合 作的多天体光谱望远镜项目,都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伴随着一项项科技成果的完成,他的工作得到了应有的 肯定,其中包括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 技进步二等奖然而,他自己却时时“自省平生有三愧", 自责“文章老未成”在成功与成就面前,他时时想到自己 的不足,想到未来的打算这也就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