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ppt
72页第十四章 病毒学 主讲:庄东明 :6222493 E-mail:dmzhuang@,第二节 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一、呼吸道病毒 (viruses associated with respiratory infections),经呼吸道传播引起感染的微生物,细菌 结核分枝杆菌 肺炎链球菌 嗜肺军团菌 流感嗜血杆菌 白喉棒状杆菌 百日咳鲍特菌 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衣原体 肺炎衣原体 真菌 新型隐球菌 病毒,概 述 呼吸道病毒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侵犯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呼吸道以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呼吸道局部感染 呼吸道局部感染 伴全身症状 正粘病毒科 流行性感冒病毒 副粘病毒科 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 麻疹病毒 RNA 副流感病毒 腮腺炎病毒 virus 披膜病毒科 风疹病毒 小RNA病毒科 鼻病毒 冠状病毒科 冠状病毒 DNA 腺病毒科 腺病毒 virus 疱疹病毒科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呼吸道传播引起感染的病毒,(一)流行性感冒病毒,有包膜,具有分节段的RNA基因组的一类病毒,只有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一个种。
包括人流感病毒和动物流感病毒,,流行概况 1580年,世界上第一次有详细记载的人类流感样疾病的大流行 19世纪以来,出现过多次全球性流感大流行其中,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可算是最大的浩劫据科学家估计,它导致全球2000万—5000万人死亡,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1000万的死亡人数只有它的1/2—1/51918年大流感最早发生在美国中部堪萨斯州的兵营中当时正值一战末期,病毒被美军士兵带到欧洲战场但交战双方出于作战需要,没有公开疫情,直到扩散到中立国西班牙,才被世人所知因此,这次大流感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 那个年代,没人知道到底是什么引起了疾病,也不知道是否能够预防或治愈这种病当时,医生一度以为病原是一种杆菌直到15年后的1933年,才找到真正的祸首——H1N1流感病毒1918年大流感时期,病人挤满了堪萨斯州芬斯顿军营改建的临时医院,,流感病毒还对畜牧业有很大危害 近年来,在我国鸡群中流感病毒活动就相当猖獗 1993~1994年在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马群中相继出现了马2(H3N8)亚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流行,造成数百万匹马发病,数万匹马死亡 1997~1998年香港地区发生了数十例被称为“禽流感病毒”的H5N1亚型的流感流行,其中6例死亡,怀疑鸡为传染源,而无中间宿主的参与。
为什么发出警报?,墨西哥等地出现疫情后,世界各地纷纷发出警报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该病毒可能在人群中大规模流行这意味着该病毒可能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过去几个世纪,新出现的流感病毒已经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亡,和难以估计的经济损失 近年来,人们对H5N1禽流感病毒的流行非常担忧,该病毒2003年以来已导致全球250人死亡但是,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相对困难,而且可以通过大量扑杀感染家禽来预防而澳大利亚传染病防治专家指出,猪流感病毒能在人与人之间迅速传播2009年甲型H1N1流感蔓延史,,人类甲型流感病毒:大流行 流感病毒 人类乙型流感病毒:局部爆发 人类丙型流感病毒:侵犯婴幼儿 禽流感病毒: 一般不感染人,,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呈球形,球形直径80-120nm,新分离株丝状或杆状 病毒体结构包括病毒核酸与蛋白组成的核衣壳和包膜及表面的刺突病毒结构成分的特性 ①.核心:病毒单负链RNA,分节段,甲型和乙型由8个节段、丙型由7个节段构成(缺乏神经氨酸酶NA基因片段)复制过程中易发生基因重组,导致病毒抗原发生变异, 形成新亚型每个基因节段编码不同的蛋白质 ②. 核蛋白(NP):主要结构蛋白,构成核衣壳。
抗原性稳定,极少发生变异,决定病毒的型特异性③.包膜:内层基质蛋白M1,外层脂蛋白M2,维持病毒外形与完整性 基质蛋白M1:稳定,有型特异性,增加病毒包膜的韧性与完整性 脂蛋白M2:来源于宿主细胞膜的脂质双层,形成膜通道,有利于脱壳及HA的产生 ④. 刺突:包膜上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血凝素( Hemagglutinin HA) 主要功能 凝集红细胞 与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血凝现象 红细胞凝集现象可被病毒特异性抗体抑制,用红细胞凝集试验和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可辅助检测流感病毒 主要中和抗原 能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HA-Ab (HA-Ab作用:抑制血凝现象、中和病毒感染性) HA抗原结构易发生变异,一个氨基酸的置换可以改变其抗原性,是划分甲型流感病毒亚型的主要依据功能 参与病毒释放:具有酶活性,NA可水解感染细胞表面的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病毒自细胞膜出芽释放 抗原性:抗体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而能抑制该酶的水解作用 抗原结构易变异,也是划分病毒亚型的依据,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2)分型、变异与流行,分型 据NP和MP抗原性分:甲、乙、丙三型 根据HA和NA抗原性不同,再区分为若干亚型(H1~H15、N1~N9),,HA和NA易变异 最大 最突出的特点 HA和NA点突变→幅度小(量变)→抗原漂移→中小流行 基因重组→幅度大(质变)→抗原转变→新型—大流行 病毒再变—2-5年—新型——大流行 抗原性漂移——是流感病毒共有的抗原性变异 抗原性转变———是甲型流感病毒所特有,(3)培养特性: 最常用的培养方法是鸡胚及培养细胞接种,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变;初次分离培养一般接种于鸡胚羊膜腔,传代培养常接种于鸡胚尿囊腔。
人流感病毒能感染多种动物,但最敏感的动物是雪貂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在原代人胚肾、猴肾等组织细胞中也能生长4)抵抗力 较弱 56℃ 30min即可使病毒灭活 在室温情况下传染性很快丧失,但在0℃-4℃能存活数周 病毒对干燥、日光、紫外线以及乙醚、甲醛等化学药物也很敏感在酸性环境下更易灭活2、致病性与免疫性,传染源:显、隐性患者、感染的动物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飞沫传播 增殖 变性 V→呼吸道粘膜柱状上皮C→病变 坏死→粘膜充血、水肿→炎症 侵入 (C膜唾液酸R) 脱落 ↓ ↓ 鼻塞、咽喉肿痛、咳嗽、卡他等症状 毒性代谢产物 (局部症状) ↓入血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V不入血,只在呼吸道上皮局部增殖(表面感染),,,(1)致病性,常见症状,发热 (up to 40℃),持续1~3d 畏寒 肌肉酸痛 出汗 咳嗽 鼻塞 咽痛 头痛 厌食 乏力,并发症:多见于婴幼儿、老人、慢性病患者(心血管、慢性气管炎、糖尿病)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继发细胞性肺炎: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等,(2)免疫性: 病毒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可形成特异性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 抗-HA中和抗体(IgG,IgM,SIgA):抗病毒感染、减轻病情,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SIgA在局部阻止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但只能存留几个月 抗NA:抑制病毒的释放与扩散,但不能中和病毒的感染性 细胞免疫: 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 :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 CD8+T细胞:溶解感染细胞,清除病毒,促进恢复,,3、微生物学检查法,(1)病毒的分离鉴定,标本(咽洗液或咽拭子 ),(+),抗生素处理,鸡胚羊膜腔及尿囊腔,33-35℃孵育,3~4d,收获,血凝试验,再盲传3代,血凝抑制(HI)试验,鉴定型别,(--),报告,,,,,,,,,,,(2)血清学诊断,采取患者急性期(发病3d内)和恢复期(病程2-4周)双份血清,常用HI试验或补体结合(CF)试验检测抗体如果恢复期比急性期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即可做出诊断HI试验:简便,特异性高,应用广 CF试验:程序繁琐,应用少3)快速诊断,主要是采用直接检出病毒抗原的方法例如,取患者鼻甲粘膜印片或呼吸道脱落上皮细胞涂片,再用荧光素标记的流感病毒免疫血清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抗原;也可用ELISA法检查患者咽漱液中的抗原 用单克隆抗体经免疫酶法仅用24h-72h即可快速检测甲、乙型流感病毒在感染细胞内的病毒颗粒或病毒相关抗原。
最近,可用PCR技术、核酸杂交等方法检出病毒或进行分型4、流感的防治,接种疫苗 全病毒灭活疫苗 裂解疫苗 亚单位疫苗 流感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预防既发性细菌感染 药物治疗 盐酸金刚烷氨、干扰滴鼻素、板兰根、大青叶,(二) 副粘病毒 (Paramyxoviruses),副流感病毒 腮腺炎病毒 麻疹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尼派病毒 人偏肺病毒,1、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儿童最常见的一种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的急性吸道传染病 没有并发症时症状轻微,预后良好但并发症很常见 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有关,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ssRNA,不分节段 包膜有两种糖蛋白刺突 H蛋白能凝集猴RBC,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 F蛋白溶解红细胞和使细胞发生融合的活性,可引起多核巨细胞病变 可经细胞培养,产生细胞融合或形成多核巨细胞 病毒的唯一自然储存宿主是人,而且只有一个血清型,是WHO计划消灭的病毒,(1)生物学特性,传染源 急性期患者出疹前、后4-5天都有传染性传染性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发病 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玩具传播 冬春季发病率高,潜伏期10-14天,(2)致病性与免疫性,病毒,呼吸道上皮细胞内增殖,LB结增殖,血(1st病毒血症),全身LB组织大量增殖,血(2ed病毒血症),发热、呼吸道症状,口腔出现Koplik斑,米糠样皮疹 先颈部后躯干最后四肢,飞沫,密切接触,2d,3d,24h,体温,,1W,症状消退,皮疹变暗,色素沉着,0.1%,脑脊髓炎,永久性后遗症,,,,,,,,,,,,,1w,麻疹病毒的致病机理,柯氏斑,,口腔颊侧粘膜可有特征性的粘膜疹—Koplik斑,麻疹患者的皮疹,麻疹患者的皮疹形成于发病的第3-4天后,为红色斑丘疹。
皮疹首先出现于颈部,随后是躯干及四肢皮疹形成4天后开始消退,形成脱屑 麻疹患者容易发生细菌等微生物的继发性感染,可造成患者死亡 麻疹病毒可侵入患者的中枢神经缓慢增殖而形成慢发病毒感染,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患者,呼吸道并发症 气管炎、咳嗽,支气管肺炎,最常见,导致患儿死亡 神经系统并发症: 脑炎:1/1000的患者发生,死亡率为50%,幸存者常有永久性神经损伤症状 SSPE: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少见但严重呈慢性进行性,主要是少年或青年表现为反应迟钝、精神异常,运动障碍,最后出现昏迷死亡免疫性 病愈后可获得牢固免疫力 产生抗H抗体和抗F抗体,具有中和保护作用 由于6个月内从母体得到抗体,故好发年龄是6个月到5岁儿童,特异性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8个月以后的儿童初免 7岁复种一次能持10-15年 被动免疫 未接种过疫苗又接触过麻疹患者的新生儿或易感成人,5天内肌注丙种球蛋白,2、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 人是唯一自然储存宿主 飞沫传播进入呼吸道,在局部上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扩散到唾液腺和其他器官 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潜伏期18-21天 主要症状为腮腺及周围组织充血、肿胀并伴有疼痛,有发热、肌痛和乏力 该病传染性强,病后免疫力持久,复习题,流感病毒有哪些型别?分型和分亚型的依据是什么? 甲型流感病毒为什么易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HA和NA的功能是什么?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引起什么疾病?如何预防?,二、肠道病毒,肠道感染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传播 人类肠道病毒包括: 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柯萨奇病毒(coxsac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