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隐喻在汉语成语中的运用.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14299316
  • 上传时间:2021-11-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5.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隐喻在汉语成语中的运用摘要: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 认知方式,它以相似性为基础,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 手段汉语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成语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 用我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表达那些陌生的、无形的、抽象 的概念,实现从源域到H标域的映射关键词:隐喻;汉语成语;相似性;映射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人类 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从功能上看,隐喻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去理 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从结构上看,隐喻包含始源域和H标域两个认知域一、 成语和隐喻汉语成语极为丰富,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也最乐于使用的一种语言 材料,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被用来隐喻其他事物,成语隐喻是最常见的 一种隐喻现象二、 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分析卜•面我们以四个成语为例,來分析说明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 结构1、出类拔萃: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圣人Z于 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这一段话包含三个基本要点:(1)孔子(2)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创建儒家学派(3) 被后世尊为圣人三点凝炼为成语“出类拔萃”,形容某人的水平超出同类。

      例句: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偏生出一个智勇双全、出类拔 萃的儿子来这人就是大清国第一代皇帝,清朝子孙,称为太祖,努尔哈 赤是他英名/这一段话也包含三个基本要点:(1)努尔哈赤(2)智勇双全,才能过人,建立大清国(3)被后世 尊为清太祖蔡东藩在使用“出类拔萃”时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隐喻性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语言环境中的“出类拔萃” 是源域,它被激活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投射到《清史演义》第二回中的“出 类拔萃”上,具体的投射关系为:“孔子对应努尔哈赤”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创 建儒家学派对应努尔哈赤的智勇双全,才能过人,建立大清国”孔子被 后世尊为圣人对应努尔哈赤被后世尊为清太祖2、完璧归赵: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九“城 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一段话包含三个基木耍点:(1)蔺相如(2)捧和氏璧岀使秦国(3)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 秦送冋赵国三点凝炼为成语“完璧归赵”,比喻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木人例句:我今天要去舞会,你的礼服借一下,明天一定完璧归赵这一段话也包含三个基本要点:(1)我(2)穿礼服参加舞会(3)我将礼服完好无损地送回来这个例子中,在使用“完璧归赵”时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隐喻性的思 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语言环境 中的“完璧归赵”是源域,它被激活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投射到例句中的 “完璧归赵”上,具体的投射关系为:“蔺相如对应我”蔺相如捧和氏璧出使秦国对应我穿礼服参加舞 会“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对应我将礼服完好无损地送回yp* o3、高枕无忧:成语出处:刘向《战国策?齐策四》:“事秦,则楚韩必 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这段话包含三个基本要点:(1)齐国(2)事秦,则楚韩不敢轻举妄动(3)齐国可以无忧无虑三点凝炼为成语“高枕无忧”,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也比喻放 松警惕例句:蔡威林的《陨石城来了新客人九 万一发生火灾,感知器立即 向控制中心报警,喷水器马上喷水灭火,保你高枕无忧……这一段话也包含三个基木要点:(1)你(2)发生火灾,感知器立即向控制中心报警,喷水器马上喷 水灭火(3)你大可放心这个例子中,蔡威林在使用“高枕无忧”时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隐喻性 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刘向《战国策?齐策四》语言环境中的“高 枕无忧”是源域,它被激活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投射到蔡威林的《陨石城 来了新客人》中的“高枕无忧”上,具体的投射关系为:“齐国对应你”。

      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对应发生火灾,感知器立即 向控制中心报警,喷水器马上喷水灭火”齐国可以无忧无虑对应你大可放心4、势如破竹:成语出处:出自《晋书?杜预传九“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这段话包含两个基木要点:(1)竹子(2)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两点凝炼为成语“势如破竹”,比喻比喻作战或工作节节胜利,毫无 阻碍例句: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写的《世界历史: 1864年春,谢尔 曼将军率领的军队突入南部,势如破竹,所向无敌,占领了南方许多重要 地区,切断了叛乱政府的供应线这一段话也包含两个基本要点:(1)谢尔曼将军率领的军队(2)军队突入南部,占领了南方许多重要地区,切断了叛乱政府的供应线这个例子中,在使用“势如破竹”时的思维过程是一个隐喻性的思维 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晋书?杜预传》语言环境中的“势如破竹”是源 域,它被激活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投射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的《世 界历史》中的“势如破竹”上,具体的投射关系为:“竹子对应谢尔曼将 军率领的军队”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对应军 队突入南部,占领了南方许多重要地区,切断了叛乱政府的供应线”。

      三、结语汉语成语在运用过程中具有相同的隐喻思维结构,成语源域和日标域 Z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 式映射在成语隐喻中起着重要作用,每一个隐喻映射都是源域和目标域 之间的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关系,由于存在固定的対应,源域中的推理 模式可以映射到目标域,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目标域事物及事物之间 的关系,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认知手段参考文献:[1]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2]熊学亮.认知语用学概论[M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