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doc
6页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1 陇端节又称“陇端街”、“风流街”,是富宁县壮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至三月间择日举行陇端”系壮语“下田坎赶街”之意举行陇端节的地点一般在宽阔的田坝中间,各村寨的壮族赶到现场,或对唱情歌,或演壮剧,或调换大牲畜,或交换农副产品,极为热闹 富宁壮族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有首古诗这样描绘陇端节盛况: 清明前后足欢娱,博濑滩头记早趋 翠盖如云来丽者,青衫雾毂走狂奴 未知东首谁为主,不信罗敷自有夫 翻笑江南逞游冶,杏花春雨太模糊 “陇端”是壮语,原意为“下田坝赶街”在远古,壮族先民依山傍水建村落,每逢开春,各地壮族聚集区自选吉日开市,以物易物,互换稻种、农具,形成了早期的集市贸易。
在壮乡春暖花开的集市上,青年男女以歌代言,三五成群地相邀对歌,寻情侣老年人则在集市上寻亲访友,找老恋人叙旧情当地汉族称“陇端街”为“花街”、“风流街”富宁县的“陇端节”实属壮族人的“情人节”,而广南、文山、西畴、砚山、麻栗坡等县的壮族,则将这一节日叫做“赫丹滇”、“赫嘎腻”,赶集形式和“陇端街”一样 富宁县归朝镇孟村的“陇端节”历史悠久,度节的人数或多或少,数百年来,从未中断据说1979年的“陇端节”,到孟村的壮族青年有上万人,平时寂静的孟村很是热闹了一番今年的“陇端节”,却是孟村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一天 山潮、水潮不如人来潮为了欢迎远方的客人,孟村美丽的壮族姑娘将乡亲们前几日赶制的糯米花、糯米年粑、糯米白酒端出来,敬献给各路宾客美丽的姑娘让远来的壮族小伙情意绵绵,歌兴大发;醉人的酒歌令来宾开怀畅饮,翩翩起舞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2 我们国家有许多佳节,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有不一样的风俗今天我就拿春节包粽子来说吧 年二十八一大早,妈妈就背着一个篮子到山上去了到山上去干嘛呢?原来是去采摘新鲜柊叶去了又大又厚的柊叶最合用了回到家里,妈妈把摘回来的柊叶放进盆里,让柊叶在水龙头下认真的清洗干净。
接着,我就把柊叶上的柄用剪刀剪掉,然后把一片片叶子摆放整齐可你们别以为这就完成了,还有一大堆的工作没有完成呢!拿一把大刀把刚买回来的五花肉切成一大块一大块加入适量的五香粉、糖、盐腌制一下;再把绿豆、糯米淘洗干净晾干水,加入合适的油和盐入味这样所有的准备工序做好了,可以包粽子啦! 只见妈妈先拿一个敞口碗,放上几张柊叶,再用勺子往柊叶里加上一层米、一层豆、两块肉,再一层豆、一层米,接着按顺时针的方向把叶子一层一层的叠好,最后把碗倒放过来,一个中间高凸下底方正的粽子成型了为了防止露馅,妈妈还用一条长长的竹绳子把粽子结实“捆绑”起来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斗,二三十个粽子终于被我们包好了爸爸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开始煲粽子啦! 我心情激动的等啊等!十几小时后,粽子熟了可以出锅了!刚蒸好的粽子带着谈谈的清香,剥开外面的柊叶,吃上一口,糯米、豆子和肉的香味一下子从嘴了冲进了鼻子,那味道别提有多好了 大年初二开始,人们就提着那香喷喷的粽子走访亲朋好友,热闹极了!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各地都有隆重的庆祝风俗,可今年我的家乡淄博却有了点不一样。
传说里每到大年三十,年兽就要上岸吃人,人们想尽各种办法,却无济于事最后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响所以年兽一来,人们就放鞭炮,穿红衣服,贴红纸年兽发现人们再也不怕他了,就一头扎进海里,再没回来过但人们正是怕年兽回来,于是每年都会放鞭炮,贴春联,渐渐演变成一种习俗,流传至今 我的家乡山东淄博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城市,以前每到过年,家家户户穿新衣、贴春联、放鞭炮、吃饺子尤其放鞭炮更是过年的必备节目,家家户户夸耀富足的方式,小孩子翘首以盼的欢乐过年那几天,整个城市笼罩在烟雾中,四处是硝火的味道可是今年,我的家乡却没有响起鞭炮声,取而代之的是路边五彩缤纷的彩灯和喜庆吉祥的红灯笼这是怎么了? 我的家乡是一座年轻的重工业城市,以前用牺牲环境换来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还家乡一片纯净的蓝天,近些年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今年的禁放鞭炮就是其中一项虽然不放鞭炮了,可一点都不影响过年的气氛 一进腊月,人们便忙碌起来买新衣,采办年货城市的超市里人头攒动,收银台前排满了长长的队伍;农村的大集上熙来攘往,寒冷的天气冻不住人们喜气洋洋的笑脸人人大包小提,开启逛吃逛吃的备年货模式购物的热情挡都挡不住,好像东西都不要钱似的 路边的彩灯也挂了起来,造型各异。
每当华灯初上时,小彩灯也亮了起来,五彩纷呈如童话世界家家户户走出家门赏灯聊天,小孩子快乐的在灯海里跑来跑去,不放鞭炮也一样喜气洋洋,年味十足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管什么样的风俗,各地过年的内涵是一样的窗明几净,阖家团圆,迎新除旧,盼望日子蒸蒸日上相比旧俗,我更喜欢今年的这点不一样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4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又一个过年到了,每一个在外上班的人都要急急忙忙地回到自己的老家过年在我们的家乡——磐安,还有一项祭祖的活动,更是千门万户都要举行的一种民风民俗 在我国,祭祖的方式有许许多多种,有的以一个村为一个团体一起去,有的以同一种姓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还有的以一个家族为一个团体一起去只要到了该祭祖的日子,大家就会聚集起来,到村里的某个地方祭祖,但我们的家乡祭祖的方式却与众不同 大年三十,是祭祖的日子,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是自己祭的,只要吃完了午饭,就会开始做许多的事情首先是,在自己家祭祖,因为祭祖都是以近到远的所以先是在家里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叫进来,让他们坐在椅子上,然后,奶奶把他们爱吃的猪头肉,豆腐等,放在桌子上,奶奶说这是给玉皇大帝吃的。
等他们吃好以后,就好了!”他们吃完后,奶奶便拿出了香,把香点燃后,给了我三根,我说:“为什么不给我六根呢?”单纯的我以为有六根就来年六六六大吉利了此时此刻,在一旁的婶婶说了一句:“双数不吉利,大妞!”我当时感到很不解,但我也没多说什么 不一会儿,家里的祭祖完毕了接着是去祭我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了,在那之间,我和奶奶折了许许多多的金元宝,折着折着,我便闹了笑话,我莫名其妙的折了一艘小船我妈妈还笑着说:“你要是给他们送去一艘船,去海的世界游玩吗?”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顿时我的脸就红了祭奠爷爷奶奶的爷爷奶奶,和之前的大不相同,因为他们的“家”在山上,我们要走几千米才走到哪里,没有瓜果只有钱妈妈说;“只要有钱!他们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所以就没带了走啊、走啊,终于到了,我们一家的祭祖活动也马上结束了 这次的祭祖活动让我回味无穷,它既让我知道了家乡的祭祖活动的方式,又让我吃到了美味 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作文家乡的风俗5 我家祖祖辈辈生活在上海,上海便是我的故乡上海的春节,也更让人难忘而我最爱的,还是那甜甜的汤团 大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一齐包汤团,看春晚糯米粉是现成的,用水一和,便是汤团的皮那滑溜溜的皮,让人不禁想起了那圆溜溜的汤团,在沸水里翻滚着,雪白的糯米皮在水中闪闪发亮。
而那雪白中,又隐隐约约透出一丝丝灰色,那是黑洋酥的颜色,甜甜腻腻的感觉,似已在嘴里化开,给人无限的幸福感,这是让几代人都神往的景象这是《舌尖上的中国》吗?) 在外公生活的那个动荡的年代,包汤团,吃汤团,简直就是无上快乐新年来临,家里拿出一年来辛苦劳动而得的糯米,用一个巨大的石磨来磨糯米粉磨的时候,全家上下都在帮忙力气大的大人们汗流浃背地使劲磨,而小孩们干不了重活,就负责把糯米倒入磨盘糯米通常都有好几袋,还特别的重但孩子们却依旧不厌其烦地拿勺子一勺一勺认真地往磨盘里倒,想必是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汤团给了他们惊人的力气和耐心 磨完了糯米粉,便是做馅料汤团的馅通常为黑洋酥和豆沙两种不过家里通常做的都是黑洋酥的馅拿一只小臼,盛上满满一碗黑芝麻,再用一根极粗的小槌不停地捣,很快就能将其变成一碗黑糊糊为了让它有甜味,就放入白糖;为了让它有黏性,就放入猪油想来着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只可惜现在的我并不能体验这样的活动其实,这是麻麻的童年回忆) 准备好了汤团皮和馅料,便要开始包汤团了先把皮捏成小碗状,用筷子夹起一个搓好的“小煤球”,轻轻放入“小碗”,再把口封上,搓成一个小球,一个汤团就完成了孩子们前两步都做得很顺利,但到了封口搓圆时,就叫人有些哭笑不得了。
有人搓成了粗细不一的长条,有人捏成了椭圆,更有甚者,搓到一半,封口处裂开,馅全部漏了出来,便前功尽弃,只好重新来过但谁也没有哭闹,反而笑声连连最后,大家都包出了自己满意的汤团那小小的,滑滑的一个,放在手上舒服极了 尽管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大都市里,已难找到当年全家包汤团的情景了但我相信,在每个上海人心中,都会有这样一幅祥和的画面,因为那一个个小小的,甜甜的,滑溜溜的汤团,背后不仅蕴含着人们对家乡的情意,还有那最真挚的愿望——团团圆圆,幸福安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