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理论4—6章.ppt
38页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具有“总纲”的意义对此,人们有各种回答,我们认为可以从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去理解 一、文学的文化含义 (一)何为文化? 周易贲象:“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 希腊“文化”一词本意指对土地的耕耘、加工、改良和对农作物的栽种、培育;罗马时增加了改造、完善人的内心世界,使人具有理想公民素质的过程的含义 十九世纪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泰勒原始文化: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包括致死、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十九世纪末,人们较倾向于把文化视为“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二)文学何以作为一种文化 文学、文学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方式之一,文学是文化 二、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化 人们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 中国最初的“文学”的概念,泛指一切文章,即凡用文字表现、传达出来的文字形式统称文学,也叫做“文”后来专指有文彩、有形象、能感人的美的文字形式为“文学”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释名释言:“文者,会聚众彩以成锦绣,会集众义以成辞文,如文绣然也。
在西方,文学概念也经历 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也是由宽泛的文化含义逐步向特殊文化的含义演变 (一)文学作为特殊的文化,主要指其作为审美的文化文学的审美意义主要从两方面理解: 1、对生活的体验方式是情感体验方式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文学对生活的反映和表达方式是美的方式(二)中西对文学审美意义的认识 中国魏晋时代:“诗言志”转向“诗缘情”强 调“诗赋欲丽”是宣告文学的审美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曹丕:“诗赋欲丽” 陆机诗品:“诗缘情而绮丽” 刘勰文心雕龙:“情者文之经” 西方十八世纪:诗是“美的艺术”观念的出现是强调文学的审美性的重要标志 查里斯巴托把诗与绘画、雕塑、音乐、 艺术和修辞列为七种“美的艺术” 黑格尔认为艺术才是真正的美,因此艺术就是美的艺术三、文学的通行含义 文学是一门艺术,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四、文学与非文学 关于便条(教材) 判断标准: 1、语言富有表现力; 2、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 历来的争论;近年关于“文学边界”的争论 第二节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一)无功利与功利 无功利;勃兰兑斯谈对一座森林的三种观察方式;朱光潜谈三个人对一棵古松的态度 功利:社会功利性(二)形象与理性 形象:文学作品中隐含着一定意义的活生生的具体的感性形态。
理性:凭借概念对世界进行判断、推理的心理能力即思维能力 形象与理性的关系:矛盾统一 李白:今人不见古是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三)情感与认识 情感:人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 认识:人凭借理性对事物作出判断、推理的心理过程和方式 情感与认识的关系:认识服从情感;认识影响情感;认识理性如盐之于水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籍属性 一、文学与话语 文学是语言艺术严格说,文学是以话语的方式存在的艺术 1、文学是一种话语 话语与语言的区别: 索绪尔把语言分为 语言系统:社会普遍性语法系统 言语:个人的实际语言行为 话语: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 言语行为2、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殊的话语行为和实践文学话语的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相互缠绕) 文学话语不是纯粹的个人语言形式,是与社会发生联系和作用的语言实践 3、文学话语五要素 (1)说话人:文本中的叙述者、抒情者和作家因素(主体之一)(2)受话人:阅读文章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主体之一) (3)文本:供阅读以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话语系统) ( 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达到的互相了解和融洽状态(5)语境: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二、文学与话语蕴籍 “蕴籍”的含义; 文学作品中意义含蓄、蓄积深厚的状况。
作品在直接意义之外隐含着其他重要意义,包括多重复杂意义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而文本的意义是无限丰富的 七哀诗 曹植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文学 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于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 文学是一种话语蕴籍,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具有话语蕴籍属性 第二、特定文本具有话语蕴籍 三、话语蕴籍的典范形态含蓄: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仿佛无限的意味 沈祥龙(清)论词随笔: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王昌龄长信宫词(见教材); 咏华清池 华清凝脂已流空,不见花颜见落红 一誓昭阳终成恨,但听啼鸟怨秋风 含混(歧义、复义或多义):确定的话语中蕴含多重不确定的意义 例 我喜欢我的秘书胜过我夫人 (有几种意义?) 所谓“优秀的诗永远是一个谜” 蜀道难的主题杜甫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天天共运,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本章小结: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三编 文学创造 第六章 文学创作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一、人类两种生产活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一)两种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1、内涵 物质生产:人类为取得物质生活资料进行的物 质活动 精神生产:人类为取得精神生活资料进行的观念活动2、关系(1)物质生产是基础和前提; (2)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精神生产才发展为独立的部门,但始终受物质生产制约。
精神生产又具有独立性:一是不同步;一是具有反作用二)精神生产的特殊性1、精神生产对世界的改造是观念性的2、精神生产通过符号活动创造观念世界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精神的自律 精神个体性 自由的精神生产 真正自由的劳动 以上是文学和其他观念活动共同的特点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一)文学创造与科学、宗教活动1、文学与科学思维对象不同:科学是客观世界,分门别类的;文学也是客观世界,但是整体的,以人为中心 思维方式不同:科学是抽象思维、理性思维;文学是情感体验、形象思维 思维材料不同:科学用概念 、 范畴;文学用表象 、 形象思维目的不同 :科学求真,文学求美 思维结果不同:科学是真理形式理论形态,文学是情感结晶形象体系 例:比较共产党宣言与高老头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2、文学与宗教共同点:情绪、情感体验,想象、幻想、形象性不同点:对世界理解不同,对人理解不同,价值取向不同(二)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艺术生产1、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文学以言语为原料2、文学言语不同于科学言语、日常言语的特点 个人风格 感情色彩 背离现象(对语言系统而言)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一、文学创造的客体(一)两种解释1、客体即“自然”说 西方的两种摹仿自然说 此岸世界与超验世界 中国的“观物取象”说 2、客体即“情感”说 西方的“情欲”说情感说(表现论)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1)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2)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2、作为文学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1)整体性 (2)审美性(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3) 心灵化(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 (一)各种解释 1、“模仿者”与“创造者”说 柏拉图与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说” 歌德、黑格尔、别林斯基等的批判 2、“旁观者”与“移情者”说 毕达哥拉斯“旁观者”说的内涵 康德、叔本华、布洛等关于审美无利害关系说 庄子的“虚静”说 立普斯等的“移情”说(二)文学创造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1、文学创造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没有进入艺术生产活动的不能成为文学创造主体 文学创造主体是自由自觉的精神劳动者 2、文学创造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文学创造是对美的体验过程,但内含着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评价,也要按美的规律去创造。
相应地,主体是美学家、思想家、实干家3、文学创造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马克思:人是“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1、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2、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活动(一)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使客体“主体化” 主体能动性、主导性、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关于“一般客体”与“具体客体”的含义和主体的选择、剪裁、缀合、概括、综合、虚构、想象、情感化、观念化,即创造 “主体化”主要是心灵化 “内在尺度”起作用(二)客体对主体的规定制约并将主体“客体化” “种的尺度”即外在尺度的作用1、社会生活的总情势(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对主体的规定和制约 鲁迅之选择“病态社会”与“病态人生”2、社会生活的具体内容和逻辑对主体的规定和制约(三)主客双向运动的最佳效果是物我同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