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城龙母传说探源.doc
8页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悦城龙母传说探源 悦城龙母传说源远流长,影响深广但长期以来,学人们都把它看作是唐代的产物,但从历史文献来看,其最早记载当在西晋,比唐代的记载要早五百余年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考察,龙母传说与秦始皇发生联系并非故事情节的任意粘连,而是有着地域历史文化的积淀,它既保留了秦始皇时期帝国征服与土著抵抗的集体记忆,又形象、真实地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岭南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状况,起源古老,值得珍视 关键词:悦城 龙母传说 秦始皇 历史记忆 作者:蒋明智,1966年生,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教授,《文化遗产》编辑部主任 一 容肇祖(1897-1984)在《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一文中认为,龙母传说的成立期主要在唐代的一百年间其见诸记载的,最早是唐刘恂(生卒年不详)《岭表录异》里的《悦城龙母》: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霜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鱼出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成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
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后人在论及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录版本时,多持此论如叶春生就认为:“德庆龙母的传说,始见于唐代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后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加以补充,再后各朝碑记、诰敕又有发展但笔者检阅有关文献,发现这并非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载 比《岭表录异》记载要早的,在唐代就有卢肇(818-约901)的《阅城君庙记》卢肇,唐代袁州(今江西省宜春市)人,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中进士第一,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其作《阅城君庙记》得益于其叔卢萼(生卒年不详)的经历卢萼在唐元和年间(806-820)曾游仕南越,代理康州(今广东德庆县)录事参军一职,常到悦城龙母庙烧香祈祷,希望能升任县令一天夜晚,他梦见龙子对他说:“你当了此官,会报答我吗?”卢萼当即许诺第二天,他占得“见龙之贞”的吉卦太和五年(831),卢萼如愿以偿,出任宜春县令次年大旱,他祈祠龙母,保佑县境风调雨顺,并在水陆交通枢纽的昌山渡创建龙姥庙,亦称阅城(即悦城——笔者注)君庙卢肇在《阅城君庙记》一文中对这一传闻有记载: 元和中,故宜春县令卢府君尝游宦南越,乞灵于龙,契乎其旨,尝梦龙伯谓之曰:“君将宰邑江西,其致我焉。
许之及太和五年,岁在壬子,府君来宜春,遂立祠于邑东昌山津右府君讳萼,举孝廉,三迁为宜春令始至,遇邑大饥,令豪族以陈积周赋贫民,故得不佻不病,不横不流,民从其化矣夫神物莅乎阴,府君之美政,微龙之辅乎?予于府君为宗侄,予为儿而府君多之曰:“乃异日其闻乎!”故予始终龙姥之事,及载府君置祠之旨焉 据《宝刻类编》载:“卢肇,歙州刺史”,“《阅成君庙碑》撰并篆书,刘驯之书,大中三年十二月一日建”此碑后载入《文标集》卷中,题《阅成君庙碑记》,未具年月,碑在袁州由此可知,《阅成君庙碑记》先有碑刻,然后才被收入文集其碑刻时间是在大中三年,即849年,比《岭表录异》要早半个多世纪 《阅城君庙记》已记录了悦城龙母传说的大貌,摘录如下: 昔者秦毒天下,神鬼乏主,英精怪质,潜跃失次故龙遁乎涨海之涯,托乎嫠姥之室,圆苞不阵,霞锦相光,鳞鬣未生,风雨如晦姥既耽之在手,覆之以衣,一夕,威灵欲震,雷电皆至,龙遂育焉厥后姥以母,龙以子,提护萦绕,如乳如嬉或游于泉,或跃于浒,姥方朝膳,必荐鲜鳞他年,姥新鳞于溪,龙游于刃下,而尾触话锋,姥骇视之,则堕数尺矣因泳去,于是盘天乘风,出幽入冥,恍惚变化,潜乎乾,战乎坤,不知其往矣。
姥恨其误伤,竞不复至,而姥亦逾乎鲐鲵,克慎厥化姥无姻戚,阅城人葬之水涯,惟龙乃寓形于人,衰杖如瘵,夷苫涕块,哀乎浃日谓人日:“藏我母卑矣他日潮水啮之,非葬之所也其将假尔牛马为役,以迁于显爽一夕,风雷大至,明日视之,则姥之封若覆夏屋矣在于山颠,里之中牛马皆殆不饮龅,齐衰者亦亡所在阅城人立姥及龙之象,以礼祠之 该传说由于是卢肇听其叔所讲,自己并未到过悦城,与原作有出入在所难免,但龙子化育、断龙尾、移墓葬母等龙母传说的主要情节都已具备 刘恂在唐昭宗(889-906在位)时任广州司马任期届满,时值长安动乱,他返京述职不成,滞留广州,根据见闻,写成《岭表录异》一书因而其书之成应在906年以后,至少要比卢肇的《阅城君庙记》晚二三十年 再往前追溯,唐代李景休(生卒年不详)和赵令则(生卒年不详)在碑刻中所记录的龙母传说,又比《阅城君庙记》早宋代张维(956-1046)在《永济行宫记》中提到:“唐太和中,李景休、会昌赵令则刻文于碑,详矣唐太和中,即830-832年间,此时江西宜春的卢萼初任县令,尚没有《阅城君庙记》一文的诞生李景休和赵令则的碑刻早巳不存,其文不可得见,但好在张维在《永济行宫记》中有复述: 永济夫人龙母温氏者,晋康郡之程溪人也。
其先不可得考记秦始皇时,夫人浣于江,岸旁得卵如斗,异焉持归藏器中,后有物如守宫,破卵而出,长数尺,性喜水,投之江,嬉游自适每夫人往观,辄以鱼置其侧而去一日,夫人治鱼,误挥刀斩其尾,遂不复见久之复来,遍身生鳞,文有五色,头有两角,夫人与邻里始以为龙郡守以上闻,秦始皇遣使尽礼致聘,将纳夫人于宫夫人不乐,使者敦迫上道数旬,至始安郡一夕,龙引所乘船还程水,使者复还,龙复引归,凡数次夫人果以疾殒既葬西源上,后大风雨,其墓忽移于江北,即今悦城也阖境畜乘皆汗而疲困,昼夜号哭有声如人远近神之,共立龙母庙于墓旁,祈祷应答如响唐太和中,李景休、会昌赵令则刻文于碑,详矣 该碑文在介绍龙母传说时,虽与李景休、赵令则碑文所记详略不一,但龙母传说的全貌已在其中:龙母拾蛋得龙、龙母误断龙尾、秦始皇征召龙母未果、龙子移墓葬母等情节单元都已具备这应是唐代记载最早的龙母传说 二 在唐以前是否还有龙母传说的记载?这是把握龙母传说的一个关键因为在容肇祖看来,唐代才开始出现龙母传说在这一观念影响下,他把《太平寰宇记》引述《南越志》所记《端溪温媪》,看作是宋代的产物:“乐史在太宗(公历975-997)时上书言事,于淳熙中(984-987)献所著书四百余卷,则《太平寰宇记》所载,为南汉人宋后,至淳熙前所有之传说。
那时龙母的传说有点增加改变了这一看法显然忽略了《南越志》的史料价值 《南越志》系南朝刘宋年间(420-479)沈怀远(411-470)所作,记载三代至晋岭南地域沿革、地方山川名由、民间传说、风俗习惯以及珍稀物产,尤以动、植物为最惜原书已佚,我们只能从后世辑录它的著作中,了解其真实面目《隋书·经籍志考证》:《南越志》8卷,沈氏撰;《旧唐书·经籍志》:《南越志》5卷,沈怀远撰;南宋陈振孙(约1186-1262)《直斋书录解题》:《南越志》7卷,宋武康令吴兴沈怀远撰明代董斯张(生卒年不详)所辑录的《吴兴艺文补》则曰:“怀远志南越见隋书,陈振孙亦载其目,盖宋世犹有存者余从诸书录之可见,《南越志》在宋时尚存我们通过比较《吴兴艺文补》和《太平寰宇记》所辑录的龙母传说,来判断《南越志》记载《端溪温媪》的可信性《吴兴艺文补》里的记载是: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卯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尺五,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
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留使者以玄珪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尝为大波至墓侧,策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令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 《太平寰宇记》所记内容是: 《南越志》云: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五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二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中,潆洄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光炳耀,谓曰:“龙子复来耶?”因蟠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诏使者以元硅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止,卒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南人为船为龙掘尾,即此也 两相对照,几无差别,说明它们来源于《南越志》所记《端溪温媪》同一版本此外,明李贤(1427-1464)撰《明一统志》、道光《广东通志》和《肇庆府志》所述龙母传说,皆与《太平寰宇记》所引相仿。
清代钦定《渊鉴类函》也将其收录,全文如下: 《南越志》曰: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常居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日许,有一物如守宫,长尺余,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尝游波水,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联德之所致乃使以玄硅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安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率止,不能召媪媪陨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 我们不厌其烦地列举上述材料,目的是想说明,自宋代《太平寰宇记》到清代《渊鉴类函》,其中所引《南越志》之《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证据链”,由此证明沈怀远《南越志》记有《端溪温媪》的可信性 再往前追溯,晋代顾微(三国孙吴至西晋时人,生卒年不详)在《广州记》中,就已提到了悦城龙母的传说,原文亦已佚唐代白居易(772-846)在《白氏六帖事类集》“程溪浦口”引顾微《广州记》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
《艺文类聚》“程溪浦口”条也引顾微《广州志》(应为《广州记》——笔者注)云:“溪浦口有蒲母养龙,裂断其尾,因呼龙掘,人时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也 “程溪浦口”在悦城龙母庙和龙母墓附近据《德庆州志》载:“零陵水在州东九十里,自广宁界流入境,凡百余里,南入江,可通舟楫一名程溪浦,出州东七十里,龙岩下有龙母温媪墓,亦日温水,亦日灵溪蒲母养龙裂断其尾,应为悦城龙母传说的异文但该传说十分简略,既无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无背景,龙母裂断龙子尾巴的缘由亦无介绍,尤其没有移墓葬母的核心情节,因而传说所记应为龙母传说的一个片段这一片段主要是用来解释“龙掘见,境大丰”的气候现象,与沈怀远所记龙母传说解释“船为龙掘尾”迥然而异,在以后西江流域的正史、地方志、笔记小说和庙志中,均无类似记载而且龙母的蒲姓说法也只在《广东新语》、《肇庆府志》等少数书中作为一说提及,但不占主流,故《太平寰宇记》和钦定《渊鉴类涵》均采用《南越志》的版本这说明,顾微所记龙母传说并非悦城龙母传说的原貌作为江苏苏州人,顾微到岭南只采录到传说的一个片段,而将机会留给了二百多年后的沈怀远 沈怀远,浙江德清县人,刘宋世祖(454-464)时,曾为始兴(今广东韶关市)王刘浚的幕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