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总复习政治哲学知识点框架(可编辑).docx
20页政治总复习政治哲学知识点框架 《生活与哲学》高考考点解析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什么是哲学?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 (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 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 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7、什么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规律客观性的表现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9、规律普遍性的表现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10、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1、人与规律的关系是什么?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所以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2)但是,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2、意识的本质是什么?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3、意识的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14、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15、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要求 16、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7、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18、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9、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谬误是与客观对象不相符合的认识。
2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什么? 客观性是其最基本的属性 21、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体现在哪里? (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22、为什么说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过程 23、怎样认识和发现真理?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什么是联系?联系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特征:(1)联系具有普遍性(2)联系具客观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 2、联系的普遍性是什么? 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什么是整体和部分?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关系:(1)区别: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联系:整体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6、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发展的普遍性是什么? (1)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任何理论都在不断发展人的认识的积累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 8、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9、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什么? 根本标志在于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10、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2)新事物克服旧事物中消极、腐朽和过时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4)因此,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1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本身存在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4)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