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doc
12页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陈卫星内容提要 麦克卢汉McLuhan的传播思想是从技术变化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出发的,直接师承了哈洛德.英尼斯INNIS只不过,麦克卢汉关心媒介超过关心文明,从媒介的技术文化特点出发来阐释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并提出了似是而非的冷热媒介区分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持媒介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忽略了传播关系的支配作用而信息传播的效果实际上离不开社会主体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On McLuhan’s Communication TheoryInherited in Harold INNIS, McLuhan’s communication theory takes its depatreure fro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However, McLuhan’s concern is more of the medium itself than of civilization as he expounds, in a media-techno-cultural perspective, the psychological and ecological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sets forth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ot”and “cool” media which sounds logical but misleading. A media-technological determinist on social-cultural development, McLuhan ignores the dominant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relations.In fact, any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cannot but occur within the contex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 society and the related social environment.在欧美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史上,从方法论的意义上说,麦克卢汉的传播理论与控制论、经验-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论相比,算不上大流派,但他的理论却是最普及的,被人解释最多的,并成为西方六十年代的时髦思潮和一个有未来主义色彩的“传播意识形态”的版本,一本用技术药方包办社会问题的福音书。
麦克卢汉的理论渊源美国的传播学理论家多半出身于社会学、心理学或者技术科学专业,从而在为实业和政治服务的研究中发展了传播学的经验论证方法麦克卢汉生前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英美文学教授,这使得他不以瞬间心理效果、信息在一个职业群体工作场合中的扩散或者是监视和控制的技术性能为研究对象就是说,不是把传播当作撞击、影响、控制和刺激问题、循环网络或人际关系等实用性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本人专业与传播学无直接联系的麦克卢汉在研究方法上受到了另外的启蒙,从时间顺序上,有俄罗斯无政府主义地理学家克鲁泡特金 (Pierre KROPOTKINE)和英国人杰德斯(Patrick GEDDES)从本世纪初到二十年代,这两人先后影响了社会学领域中的芝加哥学派后来,继承了这种思考方法的美国人芒福德(Lewis MUMFORD)从城市规划和领土整治的角度重新考察了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在《技术和文明》(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1934) 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看法,这就是传播技艺是“人的延伸”和技术变化是文明史的核心这两个观点这是后来麦克卢汉的“媒介是人体感官的延伸”的思想的直接起源尽管后来芒福德自己完全否定了技术对文明的拯救效果。
〔1〕对麦克卢汉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一位加拿大地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哈洛德..英尼斯 Harold Adams INNIS(1894-1952)〔2〕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遭到欧美学术界冷遇的英尼斯获得过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生前是多伦多大学政治经济系主任和加拿大政治学协会主席,是一位研究传播社会发展史的启蒙性人物他对传播学的介入不是从心理学,也不是从社会学,而是从政治经济学,更具体说来是从传播的社会历史出发英尼斯对传播的理论定位是把传播放在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中考察他认为传播媒介是一整套传递和贮存人类文明的智力形式和有关技术手段所有的文明都由知识、思想、习惯、实践、仪式、艺术等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组织的转化、主体性的新形式和知识的重新组织都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响他首先关心的问题是传播有助于维持权力,建立知识的垄断就是说在已知的社会背景条件下,传播形成了有利于一定社会阶级的知识和权力的集中和垄断从对知识的垄断作用出发,英尼斯的传播理论的内核是传播的倾向性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就是说媒介有利于把握时间(口头)或把握空间(写作),从而产生对知识状态的影响在文化处于口语状态的远古社会,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不超出人的声音的范围。
这个时候的知识储存和传递方式是代代相传的口头神话,这种叙事方式整理了世界的秩序而书面文字的问世可以抵抗时间的压力,可以把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开辟了认知未来的可能性和口头性相比,文字允许具体保存思想、观念,可以经受理性审查,可以拉开人际距离,从而开辟了间离社会规范的个人主义行为实践的可能性事实上,当一个社会的成员能和社会在知识形态和组织形式上拉开距离就产生了个人自我转化的可能这种距离效应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性生成形式最后,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取代了宗教利益和神性表述,媒介这种知识形式就成了权力的支柱新的知识垄断的霸权不再是针对时间而是空间,一个典型的历史事实是古罗马帝国在英尼斯的概念中,媒介和权力的相互关系是一种“相互决定”的关系口头社会倾向于一种复杂而不易转移的文字载体(石头),而与圣经有关(即与书面文字有关)的社会倾向于一种简单易行的文字载体(纸莎草纸)石头是一种向时间倾斜的媒介,而纸莎草纸是一种向空间倾斜的媒介从这个结论出发,英尼斯找出了媒介和社会的对应关系就是说传播技术形态决定了社会的组织形式通过传播技术对知识的垄断,支配了社会群体之间政治权力的分配在英尼斯看来,权力是一个人类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事务。
之所以传播系统锻造了社会的组织形式是因为传播系统结构了人类社会对时间或对空间的关系在历史上,我们可以区别两种形式的媒介和传播第一种形式和时间相关,是通过口头文化、手稿、记忆、小群体和权力的传统形式,是一种非集中化的方式第二种和空间相关,直接和空间在一起,是通过印刷和电子媒介得以象征化是对地域的扩张和控制,是一种集中化的方式英尼斯一生中只在最后两年留下两本著作:《帝国和传播》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 和《传播的倾向性》(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这里的“帝国”有双重含义,是指英国和美国对加拿大的支配英尼斯试图分析这当中的区别尤其是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传播技术系统的发达直接威胁到邻国,甚至可以直达“加拿大文化的心脏”,换句话说是提前了加拿大的文化危机加拿大被夹在两个帝国之间和两种传播倾向之间,就是说要受到相互对立的技术力量的影响,而这类技术力量本身削弱了加拿大自身的文化回应能力这种媒介之间的紧张关系实际上反映了围绕着知识垄断的冲突英尼斯认为,为了反对现代技术决定论的效果,有必要重建“口语传统”,唤醒记忆,创造一种民主参与等其它积极因素,建立另外一种形式的传播。
也就是说,在对传播现实的看法上,英尼斯是持悲观论的毫无疑问,作为多伦多大学的同事,英尼斯的传播思想深深启发了后来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的形成在《哥德堡群英》一书中,麦克卢汉直接表达了这一点:“英尼斯是第一个在理论上处理了与技术形态本身有关的变化过程和他的工作相比较,我的工作只不过是在他的著作中的位于页面下方的注释他们的区别在于,麦克卢汉关心媒介超过关心文明和文明的命运麦克卢汉的理论贡献和他的理论先行者和启蒙者英尼斯一样,麦克卢汉把传播当作一种总体意义上的文明现象这使得他专心致力于从媒介的文化特点来阐述现代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他用部落文化(口头文化)、脱离部落文化(拼音字母和印刷)、重返部落文化(电子媒介)来隐喻人类传播史的宗教赎罪过程 - 伊甸园、人的堕落和重返天堂麦克卢汉不象英尼斯那样将兴趣主要放在传播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上,他的论点主要集中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上他的成名作《歌德堡群英》首先表现了对拼音文字和印刷品造成的感觉和文化后果的思考麦克卢汉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认为媒介和技术性工具一样,如车轮或字母,是人类感觉器官或身体功能的巨大延伸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因为产生感觉分离如创伤效应或令人入迷的力量而在文化中创造不平衡,改善“感官的关系”。
当任何一种感觉或身体的功能以技术的形式具体化时,官能的分裂和各感觉之间比例上的变化就出现了,从而结构出人体感官新的感应性轮廓和复杂性,如时间延续、影响范围、速度和幅度比如听觉有利于发展人类的情绪和直觉经验,而印刷术的发明巩固并扩大了视觉在应用方面的知识可能性,从而与拼音文字区别开来与印刷的书籍比较,中世纪的手稿是不清晰的,常常被读出声来,需要视觉和听觉的相互交流印刷书籍由于加重了视觉偏向而进一步分裂了感觉生活,阅读成为更个人化的沉默行为书本的方便携带也造成了对个人主义的崇尚和理性批评精神的诞生,推动社会生产和社会组织形式的发展〔3〕麦克卢汉的名声是从1962年出版的《哥德堡群英》(The Gutenberg Galaxy)一书开始的两年后问世的《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 风靡欧美,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这显然和他的叙述方法不无关系:生动、概念的浓缩游戏、理论上的拼贴技巧和令人震惊的微言大义比如他说电报缩短了句子,创造了应召女郎又比如他说“希特勒之所以能在政治上存在是广播的一个直接结果”无疑,在学术论证方法上,麦克卢汉是反学院派的或者说是“挑衅性的”,用记者式的语言简化了人文知识,并作出了“最后裁决”。
他的幽默、小贩式的担保叫卖和运用隐喻的广告天才,表明了他是一位善于把握文化气氛和社会节奏的传播修辞术的高手麦克卢汉在理论上的标新立异是提出了热媒介 - 广播电影和冷媒介 - 电视的区别他说热媒介可独自延伸意义并予以高清晰度定义,能够允许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批评距离从电视的技术语言上说,高清晰度即带有大量的信息视觉上,摄影有高清晰度一张动画素描没有高清晰度,因为信息太少是冷媒介和弱清晰度,因为耳朵只能接收少量的信息他认为,一个冷媒介是指话语、手稿或电视和热媒介相比,它为读者和观众留下更大的参与空间如果媒介是高清晰度的,参与就会显得微不足道;如果媒介是低密度的,参与就应该是高密度的麦克卢汗还就此引申出对社会、历史的看法: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今天的电子时代是“冷”的,往昔的机械时代是“热”的这种没有学理规范的区别是麦克卢汉在理论上的大败笔,从而降低了他的学术声誉当时的英国学者布尔丁(Kenneth BOULDING) 就对此予以反驳:媒介的各种属性至少要放在三个而不是一个维度中去考虑首先是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就是被要求的信息接受者的物理状态的参与水平;其次是媒介的效力半径,这是指媒介的反馈机制能力;最后是通过载体被传达的信息的密度。
〔4〕从理论构成来看,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有刺激 - 反应理论、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