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榆林文化强市建设研究报告.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8024451
  • 上传时间:2021-07-2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07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榆林文化强市建设研究报告 近年来随着榆林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和群众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程度空前高涨,榆林文化事业也得到财政的进一步支持,呈现出较快的发展速度,特别是“书香榆林”工程的开展,人民群众享受到了更多的公共文化成果和现代文明一 “书香榆林”工程与榆林文化发展“书香榆林”工程的开展,有力推进着榆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对提高榆林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着重要作用2009年榆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书香榆林”工程,专门发布了《关于打造“书香榆林”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实施纲要》书香榆林”工程旨在以全面提高市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榆林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书香榆林”工程奖分作两个阶段,长达十年时间第一阶段,大体上用5年左右时间,在全社会广泛倡导开展全民读书学习活动,逐步建立形成促进读书学习的长效机制着力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阅读阵地建设,使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基本适应全民读书学习的需要第二阶段,再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在全社会形成追求知识,崇尚文化的良好风尚建立起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人文内涵和城市文化品位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和环境竞争力显著增强。

      书香榆林”工程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指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评估性在图书阅读方面,它提出要力争使未成年人人均年阅读图书量达到6.5本,阅读率达到80%;成年人人均年阅读图书5本以上,阅读率应达到60%以上在文化基础设施和阅读阵地建设方面,它提出力争在5年内建成榆林市中心图书馆、榆林文化艺术中心、榆林博物馆和榆林文化一条街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在市区和县城建设一批具有榆林地方文化特色、功能齐全的文化广场,逐步恢复修缮榆阳书院、斌丞图书馆等一批代表榆林地方文化特色的读书阵地;全市30人以上的党政机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都要建立干部职工图书馆,30人以下的单位建立阅览室,街道社区建立相应的社区图书馆和阅览室等无疑这些要求的实现对于榆林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书香榆林”工程的深入开展,各项读书活动纷纷得以实现,榆林人读书的习惯正进一步逐渐加强工程启动以来,榆林开展了书香街道等“十大创建”活动,开展了“周周读书、人人培训”等活动2009年全民阅读率比2008年同期提高20%,榆林图书市场销售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0%伴随着读书活动的全面推进,榆林市文化整体发展水平也在悄然提升,文艺演出不断攀上新的台阶,大型陕北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夺得了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2009年7月登上了国家大剧院,这在榆林文化史上是第一次。

      二 传统文化是榆林文化发展的重要资源大力保护传统文化资源,有效维系榆林的文化传承,对宣传榆林,推进榆林经济发展产生了独特的作用榆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完美地结合无疑对榆林文化发展具有长远意义榆林拥有丰富的文物资源榆林目前查明的各类文物点3023处,分布在12个县区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分别是杨家沟革命旧址、府洲旧城、统万城遗址、镇北台、白云山庙、榆林卫城、石峁遗址、麟州故城、石摞摞山遗址、李家崖城址、盘龙山古建群、姜氏庄园、吴堡石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5(原31)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8处全市12县区均有文物收藏机构,共收藏各时代各类文物2万余件(组),三级以上文物就达2000余件1986年榆林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对文物的保护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体现,榆林各级政府和领导一直重视对文物保护工作,文保事业取得了相当的成效2008年易马城等44处遗址入选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全市完成了7项重点文物保护修复工程,确立36处文物点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榆林卫城(城墙)等8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榆林狠抓抢救维修,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保护完成了榆林南城墙抢险工程、万佛楼维修工程和凌霄塔尾留工程同时加强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2004年榆林西城墙修复工程的第一标段竣工并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对南门瓮城、梅花楼、凌霄塔进行了维修完成了陕西中能昌汗界煤矿等13个基本建设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吴堡辛家沟镇李家河村,勘探发现了1处距今约4500多年的保存较为完整的龙山文化遗址,在全国考古界引起了轰动2003年榆林西城墙、红石峡、镇北台、南门瓮城、杨家沟革命旧址及统万城遗址保护修复工程陆续启动[1]近年来,除省上安排的资金外,榆林市地方政府投入的用于文物保护开发经费达1000余万元评审了红石峡、镇北台、李自成行宫等项目的保护规划榆林所开展的保护开发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为进一步开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新局面创造了条件榆林大力支持文物普查工作,通过普查摸清文物资源的家底,为更好地研究榆林传统文化,宣传榆林做了工作榆林在2008~2009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圆满完成了全市十二县区的野外调查工作任务本次普查工作共登记各类文物点14007处,其中复查2567处(消失601处),新发现12041处(秦汉以前的古遗址有3935处、古墓葬有456处,占到新发现文物点比例的36.5%)。

      这次普查为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新资料对史前文化研究方面,清涧县乐堂堡乡的寨子山遗址、董家沟遗址等为研究新石器时期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实物资料,另外,米脂、子洲、佳县、神木、定边、吴堡等地区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史前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期仰韶和龙山文化类型的形成发展和它们在榆林地区的分布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关西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发现,如在清涧县南部的李家崖商城,被认为是北商晚期北方民族的活动中心,它不仅为今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而且有助于研究中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的演进和分布历史榆林是西夏历史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区,这次也有不少有关西夏的普查,如子洲县淮宁寨、克戎寨遗址、定边海螺城等对研究西夏时期的历史、宋与西夏的军事防御,以及宋代陕北地区城址的布局、功用等提供了大量的佐证关于榆林文化方面也有许多发现,如佳县的龙脖筋五代时期后唐“宝正”年摩崖石刻的发现,填补了该时期陕北的摩崖石刻空白,榆阳区发现的明代晚期石瓦寺、红门寺石窟,保留有彩绘壁画,为榆林乃至陕北地区古代宗教文化及石窟遗存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榆林不仅注重对文物的保护工作,而且关注利用文物服务于文化发展的事业,近年来他们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和各种文物的展出等工作,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服务人民的作用。

      汉画像石是集绘画和雕刻于一身的艺术作品,对于历史考古和美术考古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榆林已在榆阳、神木、米脂、绥德、吴堡、清涧、子州、靖边等8个县区出土了汉画像石905块,这些汉画像石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它们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陕北的汉代文明,是榆林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为了展现榆林汉画像石艺术的魅力,榆林专门投资1600万元建起了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该馆全部展厅面积1600平方米,有217块汉画像石,通过汉画像石展厅、幻影成像演播室等4部分向参观者介绍汉代人的信仰、社会、战争、民族融合等内容另外陕西榆林学院的陕北历史文化博物馆也向校内外公开开放,向人们展现了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在榆林这一交汇地带长期的叠压、冲突与融合的历史演进过程,和陕北以原生农耕文化为主体,融汇游牧文化多样性因素的区域文化品格与特征榆林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保护宣传利用工作,有效地将传统文化资源转变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榆林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包括陕北秧歌、榆林小曲(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北民歌、白云山道教音(陕西省佳县)、横山老腰鼓、靖边跑驴、陕北道情、陕北匠艺丹青和绥米唢呐、二人台(陕西省府谷县)(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除此之外榆林还拥有白云山庙会、定边剪纸艺术、绥德石雕雕刻技艺(等13个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靖边信天游、神木酒曲、定边民间道教音乐、绥德踢场子、吴堡水船、定边道情皮影戏、横山说书、神木面花、绥德炕头石狮、佳县庙宇木雕雕刻技艺、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横山牛王会(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利用好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榆林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举措它们除致力于开展榆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各项工作外,还从2005年起正式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项目申报和保护工作,有效实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利用2009年榆林还为本市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第一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13个项目颁发了奖牌,并分别对国家和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发了证书2008年榆林向各县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保护单位颁发了市级“非遗”保护项目牌,并赠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设备榆林所开展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工作为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是榆林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持续关注文化基础工作,加强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力度,为维护榆林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出了重要贡献榆林历届领导都非常注意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下大力气抓好榆林各地的文化基础工作2008年,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影剧院12个,文化艺术馆13个,艺术学校1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站235个,博物馆3处,娱乐场所243个,网吧79个全年新排上演节目6个,图书馆接待读者13万人次,文化馆组织活动470次,电影放映67782场新建、维修乡镇综合文化站62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28个2008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站11个,广播调频台17座,卫星地面接收站39257座,电视转播台16个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09580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89.7%;数字电视用户94212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0.3%[2]近一段时间来,榆林加大了重点文化工程的建设,实施了全市“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项目,将榆林市文化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榆林大剧院、新闻大厦列入“十一五”建设议程另外全面维修改造榆林、米脂等7个影剧院,吴堡、府谷、定边等6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绥德、清涧、定边等7个文化馆。

      文化站是开展基层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榆林新建和维修了147个乡镇文化站建设(维修)项目完成了神木、定边、绥德、吴堡4个县区全国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试点县建设任务多年来榆林的图书销售、电影放映、戏剧团体、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事业战线上的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认真为群众服务,在保障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07年榆林的图书馆接待读者23万人次,文化馆组织活动648次,电影放映5268场2006年榆林全市艺术表演团体累计下乡演出3000多场,各级文化部门送书下乡20多次,送书30000册,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共计送电影下乡30000场2005年榆林全市艺术表演团体累计下乡演出3100多场,新华书店下乡送书近50次,送书40000多册,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送电影39800场,向8个县赠送了农村电影“2131”流动放映车,向12个县区赠送了电影放映机、拷贝等放映设施2004年送戏2800多场,送书27.4万册,送电影3万场2003年文化下乡共送书100多次,累计送出达10万册,送戏2800多场,送电影22131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