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贸易、结构与政策PPT课件.ppt
33页第十九章 国际贸易与产业经济 战后国际贸易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引起了贸易理论界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反思,在对传统贸易理论反思的过程中,采用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逐步产生了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对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决定因素以及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政策等问题进行了重新探讨,从而对传统贸易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19.1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与产业组织理论 重新思考传统贸易理论 传统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其核心是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u比较优势的理论最早源于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每个国家均有其绝对有利的、适合某些特定产品生产的条件,如果各国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并彼此交换产品,那么他们就能有效地利用各自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各自的福利 亚当斯密的理论虽然正确,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是否可以参加国际分工 u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成本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或成本的差异,各国分工生产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尽管一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成本可能会高于另一个国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同一产品的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成功地解决了绝对优势理论所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异 u对此,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做出了合理解释 资源禀赋学说认为,各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有的劳动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丰富,有的资本资源丰富;各个国家分工生产使用本国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经过国际贸易,各国获得最大的福利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的传统贸易理论的一系列假定条件 国家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征差异; 各国的比较优势静态不变; 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n产业组织理论的引入与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新贸易理论起源于1978年至1982年,Dixit、Norman、Krugman等人相对独立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国际贸易的论文 在此基础上,1985年Krugman等在其专著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中,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新成果,部分克服了规模报酬递增的条件,建立起了垄断竞争和产品种类内生化的国际贸易一般均衡模型,这被看作是新贸易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 Dixit 和Norman(1980)将上述两个命题结合起来,指出:“如果两个国家国土大小相似,并且在跨行业间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我们将会发现占统治地位的贸易格局是一种产业内贸易 Helpman(1981)认为,在存在垄断竞争的情况下,即使差异性产品的生产函数并不相同,部门之间的贸易格局仍可以从要素禀赋中预测出来 Ethier也用Dixit的方法分析了一个规模经济与机器种类多样化两难的问题,成功地解释了生产率、贸易依存度和机器种类数同时增加的问题机器种类数的增加与新技术的发明、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关 n新贸易理论的基本内涵第一,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传统贸易理论认为,由于国家之间存在特征差异才有国际贸易发生新贸易理论认为,国家间的特征差异是贸易的一个原因,但各国也可能会因为专业化内在优势的存在而进行贸易 第二,国际专业化分工的形式是由什么决定的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国家的特征决定着它生产什么商品,在新贸易理论中则增加了一个决定国际专业化分工形式的重要因素(报酬递增 第三,贸易保护主义的效应是什么在传统贸易理论模型中,关税或进口配额会提高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价格,减少进口,总的来说是不好的在新贸易理论中,这种结果可能更糟,也可能更好如果某一个国家单独保护其飞机产业,则可增加这一产业的规模以获得一种净利润,甚至还可能降低国内消费者的价格。
第四,什么是最优贸易政策传统贸易理论是倡导自由贸易的基础,贸易保护只是在纠正国内市场失败的次优情况下才出现新贸易理论则持有一种更为复杂的观点在报酬递增的世界里,来自贸易的潜在利益甚至更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更需要自由贸易新贸易模型表明,运用出口补贴、临时关税等保护措施将世界专业化分工转向有利于保护国是可能的,但不确定n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可竞争市场是指那些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产业是由一个厂商来生产但存在着能够迅速进入和退出的竞争者的市场 寡占市场就是少数几家大厂商占有整个产业全部或大部分产量的市场寡头厂商生产的商品既可以是同质的,也可能是有差异的由于同一产业中厂商数目很少,各寡头厂商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即一个厂商在采取某种行动时必须考虑其他厂商的反应,而这往往只能根据估计和猜测来进行 新贸易理论用古诺方法考察了寡占对贸易产生的影响: (l)卖主集中与贸易的相互影响 (2)市场分割对贸易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还从产品差异出发考察了垄断竞争市场的国际贸易情况: 新贸易理论以伯特兰假设(每个厂商都将竞争对手的价格看作是既定的)为基础,使用差异产品分析方法研究了垄断竞争条件下的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构成和贸易福利等问题。
19.2 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几个概念 产业结构竞争力:主要研究各国各产业所占国民生产的比重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对国家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是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的综合 贸易竞争力作为反映一个国家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从定量的角度定义,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比其他国家或地区创造更多国民财富的能力 从定性的角度定义贸易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利用本国独有的资源优势:包括技术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以核心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主导产业为基础,结合一定的外部运行机制,从而在贸易领域表现出来的整合竞争能力它体现在产品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上 产品竞争力作为贸易核心竞争力的第一个层次,主要表现为核心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高低 产业竞争力是贸易核心竞争力的第二个层次核心产业竞争力的强弱首先体现在劳动生产率上,其次,则主要体现在产业战略、竞争与机制上 企业竞争力是第三个层次是竞争力的具体体现 开放经济中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互影响 一国产业间的平衡和各产业的发展是同国际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的,由此而形成开放型产业结构,具有以下三个重要的特点:产业结构以高度的开放为前提,出口竞争力强。
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强,主要产业的比例较为协调 产业结构形成的技术基础较高,主导产业技术创新快 在这样的条件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贸易结构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影响变得格外明显从理论上说,产业国际竞争力表现为同一产业或可替代产品间的关系,取决于各国相同产业和可替代产品的相互比较的生产力 同样,一国的贸易结构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很大影响如果进口与出口之间缺乏产业结构的有机联系,即在进口与出口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链,二者则难以相互提高 在开放型经济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在进一步扩大开放中得到实现通过对外开放,参加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促进产业最大程度地发挥和创造竞争优势,使生产结构适应国内、国际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从而达到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对外贸易中技术贸易活动的开展对产业结构体系中衰退产业的技术革新与新兴产业的技术进步具有直接推动力,即技术外溢影响产业结构构建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在日益加速的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中,一国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判断标准之一就是要看其能否适应当今经济生活国际化的要求应当以资源利用效率的国际比较来确定不同产业的比例关系和发展重点整个产业结构的重组应当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以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真正在开放性的经济运行过程中构建。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加入WTO之后有更好的条件把扩大对外开放与产业结构调整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方面可以考虑的选择主要有:第一,继续努力扩大出口,以出口商品结构的高级化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改进利用外资的方式,加速技术转移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第三,增大市场准入的程度,利用国际市场的竞争调整产业关联与比例 第四,鼓励企业开展海外投资,在国际经济循环中强化我国产业的竞争力 19.3 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经济分析 我们通常将直接作用于出口或进口的政策称为贸易政策,一般分为出口鼓励政策和进口保护政策;而将直接作用于本国产业的政策称为产业政策,并按其作用的具体目标不同分为产业规制、产业组织和产业结构等政策 实际上,鼓励出口与限制进口的产业政策一直是国际贸易的主要研究范围 鼓励出口的最常见做法是对出口进行补贴,既可以现金支付,如美国政府直接支付农产品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差价,也可以采用提供低息贷款或出口退税等手段鼓励出口工业的发展也可采取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特点是补贴生产 限制进口的主要贸易政策有征收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政府购买、苛刻的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
政府采购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手段 战略性贸易政策 政策要点: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政府可适当地运用如关税、补贴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一国的贸易福利 在传统贸易理论中,企业的竞争优势仅取决于国家层面上的比较优势,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则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不等同于资源禀赋等国家优势,从国家优势到企业优势的完全转化还需要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等条件规模经济理论认为,在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将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认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即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假设在国际贸易实践中从来未有实现过在国际贸易中,同一类别的产品总有差异性,不可能具备假设中的完全替代 从新贸易理论中衍生出了两种有所不同的贸易政策理论,一种是主要以内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利润转移”理论另一种是主要以外部规模经济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理论利润转移”理论“利润转移”理论主要包括三个论点: 第一,用出口补贴为本国寡头厂商夺取市场份额 Spenser和Brander(1985)认为,在某些情况下鼓出口政策确实可以增进本国的利益。
他们提出了一种很受理论界重视的关于产业定位的新观点,认为市场失灵在于缺乏自由竞争,并由此而产生了超额垄断利润,于是就导致了各国在贸易中对超额垄断利润的争夺,一国政府可能通过变更博弈规则(例如进行出口补贴)将这些超额收益从国外企业转移到国内企业 第二,用关税来抽取外国寡头厂商垄断利润 在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一书中,Helpman和Krugman(1989)在Bertrand价格竞争模型中得出的结论则完全相反,最优政策不再是对国内企业进行补贴而是征税这种论点认为,在存在潜在进入的情况下,使用关税来抽取一家外国寡头厂商正在享受的垄断利润是合理的如果没有任何潜在的进入,关税只会扩大国内价格与外国价格的差距,是一项使福利恶化的措施但如果存在国内厂商的潜在进入,则这种进入的威胁限制了外国厂商的定价反应,使它们执行一种吸收掉部分关税的定价,以阻止这类进入的战略 第三,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 Krugman( 1986b)认为,如果在国内市场上对某些企业进行保护,可以使它们在其它市场上获得额外的利润,那么保护对国家福利就有增进 他提出了一种建立在边干边学基础上的观点:一个被保护的厂商可以比没有保护的情况下生产得更多,从而可以比外国对手进行更快的学习以降低其学习曲线,这样国内厂商就可以在出口市场上赚得更多的利润。
这就是所谓保护进口以推动出口的政策 “利润转移”理论沿着新贸易理论所开辟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道路,提出了在规模经济和国际寡头竞争条件下,政府可以“战略性”地利用出口扶植和进口限制贸易政策,使垄断利润从外国厂商那里向本国厂商转移,从而增加本国福利的思想 与传统贸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