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doc
11页新课程原则的学段目的(1、2年级)一、知识与技能:1、经历从平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结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朴的分数和常用的量;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涉及估算)技能 2、经历直观结识简朴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理解简朴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涉及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3、对数据的收集、整顿、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某些简朴的数据解决技能;初步感受不拟定现象二、数学思考:1、能运用生活经验, 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品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朴现象2、在对简朴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摸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在教师的协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 信息进行简朴的归纳与类比4、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朴的、有条理的思考三、解决问题:1、能在教师指引下,从平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朴的数学问题2、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措施3、有与同伴合伙解决问题的体验4、初步学会体现解决问题的大体过程和成果四、情感与态度:1、在她人的鼓励与协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可以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2、在她人的鼓历与协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3、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4、经历观测、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5、在她人的指引下,可以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小学数学第一册教学筹划教学内容:这一册教材涉及下面某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0以内数的结识和加减法,结识立体图形,11~20各数的结识,结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教学目的: (1)纯熟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辨别几种和第几种,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懂得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懂得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纯熟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某些简朴的实际问题 (4)结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达数的大小 (5)直观结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7)初步结识钟表,会结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爱好,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分析:这册实验教材是以《原则》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根据,在总结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本上进行设计的教材的编者力求使教材的构造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小朋友的年龄特性,关注学生的爱好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积极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同步还继承了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认数和计算结合,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突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等较好的做法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步,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建立学习和应用数学的爱好和信心1.根据《原则》调节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更丰富的知识2.注重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3.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渐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纯熟4.注重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达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5.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容许学生采用自己觉得合适的措施进行计算。
6.直观结识立体和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安排“用数学”的内容,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8.安排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平常生活的密切关系9.体现教学措施的开放性、发明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教学重点: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常用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结识,位置,以及初步结识钟面等;养成良好的观测、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教学难点: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情分析:我们面临的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小学的学习生活还不理解,加上学生的学前教育各不相似,又面临城乡结合部,学生状况比较复杂,因此,一开始面临的困难有不好一方面,要让这些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幼儿园的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会上课,会听课,会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让某些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对学习产生爱好,能积极的获取知识再次,改掉学生的不良习惯,挣脱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和同窗和谐相处最后,根据学生具体状况,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教学准备: 教师:实物图画卡片、识字卡片、符号、图形卡片,口算卡片20以内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计算圆盘,数的构成练习卡片,计数器,绒板,钟面,方木块,小棒,数位表,多媒体课件。
学生:练习本、学具袋、数字卡片、口算卡片提高教学质量措施: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本,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协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互相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设计富有小朋友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爱好与动机4、联系小朋友年龄特点,设计符合小朋友接受的练习题5、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限度的进步6、及时理解每一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状况,合适关怀和协助有困难的学生教学方略: 数形结合方略,自主探究和合伙交流方略,情境教学方略等学时安排:一、准备课(2学时)二、位置(2学时)三、1~5的结识和加减法(11学时)1.1~5的结识…………………………………… 6学时2.加减法的初步结识………………………………3学时 3.0的结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1学时 4.整顿和复习………………………………………1学时四、结识图形(一)(2学时)五、6~10的结识和加减法(20学时)1.6、7的结识和加减法…………………………7学时 2.8、9的结识和加减法…………………………5学时 3.10的结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3学时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3学时 5.整顿和复习……………………………………2学时六、11~20各数的结识(5学时) 1.数11~20各数、读数和写数…………………2学时 2.10加几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3学时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数学乐园(1学时)七、结识钟表(2学时)八、20以内的进位加法(10学时) 1.9加几……………………………………………3学时 2.8、7、6加几……………………………………2学时 3.5、4、3、2加几………………………………4学时4.整顿和复习………………………………………1学时九、总复习…………………………………………4学时全册构造图 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二单元:位置 第三单元:1—5的结识和加减法 第五单元:6—10的结识和加减法 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结识 数数→读数→顺序和大小→写数→个位和十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第四单元:结识图形(一) 第七单元:结识钟表 第一单元准备课教学内容:这一单元有数一数和比多少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的:1.通过数数活动中,理解学生数数的水平以及对数数的基本措施的掌握状况,协助学生初步理解计数物体个数的基本措施2.在比较物品多少的活动中,理解学生对“同样多”“多”“少”等含义的理解限度以及对比较物体多少的基本措施的掌握状况,协助学生体验某些具体的比较措施3.理解学生语言体现状况、倾听能力以及常规习惯,为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起点做好准备4.使学生理解学校生活,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并逐渐养成仔细观测、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新课标第一网教学分析:教材设计了一种美丽的校园的主题图,协助学生理解校园生活,使学生感到自己已是一名小学生了,同步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可供学生数数的内容,这些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的各数通过数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数数,初步理解学生数数、观测能力和语言体现能力,为此后的教与学做初步准备教科书第2--5页各集合圈中的人或物都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来的,每个集合圈的旁边都标上了相应的数,让学生认一认、读一读,使教师理解一下学生的认数、读数的状况教学方略: 倡导合伙、交流的学习方略教学重点: 会数10以内的数教学难点:能用数字说一句流利的话。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幻灯机学具准备: 练习本、学具袋学时安排: 1学时~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筹划育才中心学校 倪媛媛一、学生状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她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因此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为工作重心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涉及下面某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结识和加减法,结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结识,结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用几何图形的直观结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朴的分类,以及初步结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测、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解决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结识,强化数的分解与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涉及拟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记录都注重对过程的经历三、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结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
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措施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平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3、结合平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措施,体验时间的长短4、结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5、学会简朴分类、记录,获得某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四、教学重难点:1、结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记录意识,学会有条理地体现自己的思想3、养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