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学前教育史之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doc
10页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本章提要: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前教育制度,但积累了数千年的家庭教育的丰富经验历史上曾出现很多思想家、教育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和发展前人经验,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见解和主张,对当时学前教育的实施产生很大影响他们的经验和思想,对今天的人们来说,仍不失为宝贵的财富在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思想家、教育家很多,本书只选贾谊、颜之推、王守仁作为代表予以简述其他如朱熹、司马光、朱柏庐、张履祥等也很值得研究,此不多赘述第一节 贾谊的幼年太子教育思想贾谊(公元前 200 一前 l68),西汉初期政论家、文学家,洛阳人年少才高,22 岁被文帝召为博士,旋任太中大夫他善议政,对汉代的大政方针发表不少看法,提出许多治国良策,颇得文帝重视,后遭诽谤贬任长沙王太傅,继又为汉文帝少子梁怀王太傅汉文帝十一年,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贾谊自责自己身为太傅未能尽职尽责,没保护好太子,竞忧郁而死,年仅 32 岁贾谊两度八年的太傅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太子教育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太子教育的理论进行了研究他的著述很多,辑为《贾谊集》,包括《新书》十卷关于太子教育的理论,主要见之于《新书》的《傅职》《保傅》《劝学》《胎教》诸篇中。
一、早谕教贾谊认为,太子教育意义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他指出:殷周之所以国祚长久,而秦代却“二世而亡”,原因在于对太子的教育不同殷周时对太子的教育十分重视,有许多贤士辅佐,故能长治久安;而秦代则反之由此可见,“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对太子的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将来的安危因此,必须使太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品行端正,则“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贾谊认为:“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对太子的教育在其未出世前就要进行王后怀胎七个月,就要迁往安静清幽的侧室居住,使其不听邪音,不食邪味,以养成良好的心性,保证充足的营养,“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一切言行举止符合正礼,这样生出的婴儿才会中正不邪贾谊主张:“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赤子即刚生下来的婴儿,意指太子一出生,就要给予正统的教育他还指出古代的君王在太子初生时,便举行一定的礼节仪式,对其加以熏陶影响及早施教之所以重要,其一,在于小时候形成的品行习惯根深蒂固,就仿佛人的天性一般,不易改变正如孔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其二,在于婴幼儿尚未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地单纯,既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也容易沾染不良的习气。
因此,及时施加教育影响,便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即所谓“心未滥而谕教,则化易成也”一旦恶习养成,再加矫正,非但失去了最佳教育时机,且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二、选左右贾谊认为,慎择师友是对太子进行早期教育的根本保证他指出,要使“太子正”,除了“早谕教”外,还必须“选左右”,就是为太子选择老师与周围的人太子的老师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少师、少傅、少保,合称“三少”,“三少”为“三公”的副手三公”、“三少”须慎重选择,“天下之端士、孝悌博闻有道术者”,方能充任他说周成王的老师召公、周公和太公均为古代贤士正是由于他们自身德才兼备,加上善于教育引导,才使成王自幼“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即位后才能够成为一代明君贾谊指出:“人性非甚相远也人生下来,天性都差不多,可是为什么周成王圣明,而秦二世暴戾,是两者本性的差异吗?不是,是他们的老师不同成王的老师都是贤者,成王的“左右前后,皆正人也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无正也”而秦二世胡亥因择师不当,以宦官赵高为傅,在师傅的影响下,胡亥是非颠倒,草菅人命,昏庸暴戾,数载即亡由此看来,择师不可不正贾谊为“三公”规定的职责是:“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
这反映了他为太子选择多方面的教师以促进太子全面发展的思想在保证太子健康发育的前提下,要特别关注道德教育这是先秦儒家重视道德教育思想的延伸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由小而大逐步发展的过程贾谊说:“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人的善行不能因其小而认为无多大价值,同样,人的恶行也不能因其小而觉得无关紧要所以,对于儿童极细微的闪光点,应当及时加以引导,使其发扬光大;对他们行为中的小毛病,切不可听之任之,要及时加以制止无论善端、恶端,都须在萌芽阶段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使孩子存善去恶,成为品行端正的人第二节 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颜之推(531 一约 595),字介,梁朝建业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颜氏有家学传统,早年受家传儒学的教育,奠定了他的学术思想基础晚年信佛教,亦通玄学,思想上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颜之推历官四朝(南梁、北齐、北周、隋),凭借自己的学问与才干,在仕途中坎坷而行他处于社会动荡之中,目睹诸多王朝的频繁更迭,看到了很多士大夫家破身亡,也自然引发了对自家后辈们能否保持颜氏家族的传统和地位的忧虑于是,他根据自己求学、为官、生活、处世的经历与体会,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用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这部著作影响广泛,流传久远,是我国保存下来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家教著作全书分 7 卷 20 篇,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了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其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儿童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颜氏家训》被认为是家训的鼻祖,家教的典范,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之推十分重视儿童的家庭教育他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亲身经历说明,良好的儿童家庭教育能使儿孙“绍家世之业”,“立身扬名”,维系家族特权地位;幼时家庭教育的好坏,关系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在强调儿童家庭教育的意义的同时,颜之推还提出了实用性很强的教育内容、原财和方法,以供后世子孙学习与践行 一、及早施教颜之推极其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婴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应该抓紧时机,及早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并且越早越好,甚至要早到胎教他对古代圣王实施的胎教,很是推崇,主张孕妇的道德会影响胎儿,使之“正”而勿“邪”然而,这只是宫廷才有条件实施的早期教育对于一般的家庭,可能就没有那样的条件,那么何时开始施教为宜呢?他指出:“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此及数岁,可省笞罚为何在“当及婴稚”,即婴儿时期就要施以教育呢?颜之推认为,这种早期教育的效果最佳一是由于这时人的可塑性大儿童年幼,心理纯净,血气未充,神情未定,“使为则为,使止则止”,好的影响与坏的影响,都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打上深刻的烙印,经过几年教育,形成习惯,长大以后很难改变二是幼童时期,精神专注,教育效果好他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他从儿童心理特点分析,认为幼童时期,记忆力处于最旺盛的时期,应抓紧这个幼童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期,及早施教他还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明早施教的重要:“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可见幼童时期记忆力最强,学习效果好,是教育的最佳时期他曾引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幼童时期是教育的最佳期,教育应从婴幼儿时便开始进行但他并不认为幼童时期若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晚年就可自暴自弃他说:“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二、慈严结合颜之推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如何解决对子女的严教与慈爱的关系,是一重要问题。
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自然的,他说:“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父慈子孝是相互联系的善于教育子女的家庭,能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效果良好;不善于教育子女的家庭,往往重爱轻教,偏宠子女,“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这种教育子女的办法,只能导致儿童狂妄自大更有的父母,孩子做错了事还去夸奖,本该批评反而一笑了之,这种溺爱,将造成严重后果他指出:“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这种任其所为毫无管教的孩子,小时不知道何是何非,等长大后骄慢的恶习已经形成,父母才意识到应严加管教,但为时晚矣这时即便是将孩子捶挞至死,父母的威严也难以树立,反而会增加子女对父母的怨恨这样的孩子成年以后,必成败德之人这种失败教育的责任自然在父母在严格教育上,颜之推主张用体罚他认为严管不能只停留在口头的训斥,还要施以肉体的惩罚,使其反省悔过他认为怒责与体罚只要有效,二者都可采用,甚至主张体罚是避免孩子犯错误最有效的办法,若“笞怒废于家,则竖子之过立见”三、均爱勿偏颜之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的子女应一视同仁。
他说: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按颜之推观察,家庭教育中偏爱还是很普遍的,很少能做到对所有的子女都能均爱,但这会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受冷漠的子女,往往自尊心会受到伤害,妨碍了他们的成长;受宠的子女,也会后遭其祸他举了几个历史实例予以说明比如春秋时期,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宠爱幼子共叔段,予其待遇优厚,超过其应得到的待遇,做错了事,也可文饰过去,逐渐养成骄横霸道的习气,后因起兵谋位被诛杀又如北齐武成帝之子琅邪王高俨,生而聪慧,武成帝及皇后都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太子同一标准父母的赞赏和宠爱助长了他的骄气后来太子即位,他仍搞特殊,骄恣无节,器服玩好必求与太子相等,l4 岁时便被诛杀共叔段与琅邪王都是受宠者,也是受害者,因为受宠,助长了骄气,引起兄弟不睦,最后二人都为兄所杀所以,“所谓爱之,适所以害之也”,父母的愿望与最后的结果相反,值得深思 四、风化陶染 颜之推非常重视父母对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的陶冶,重视父母及其他成人对幼童的模范作用因为幼童思想品德、知识才能都处于迅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他说:“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
就是说,幼童心理生理正迅速发展,尚未定型,虽“无心于学”,但已受陶染,这是一个“熏渍陶染”、“潜移暗化”的浸染过程,成人的影响是在无意的言谈话语之中发生的,久而久之便陶铸了儿童的品性,其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要超过其他人因为家长是儿童心目中最可依赖、最亲近的人,正如颜之推所说:“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可见父母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颜之推还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儿童所结交的朋友,关心他们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交往,要求儿童必须“与善人居”、”交益友”他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指明了儿童与贤人交往,时间久了自己受到陶染,思想品德也会同样完美;相反,若与道德败坏的人交往,自己也要受到感染,时间久了,也将成为道德堕落的人五、德艺同行颜之推提出为“报效国家”,应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在家庭教育中要坚持“德艺同厚”,既要进行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一方面,颜之推十分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他认为孩子虽小,也要以儒家的“五经”规范他们的言行,自幼应知道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圣人之书,要教育孩子崇敬贤达,要爱惜写有经书词义和贤达姓名的“故纸”,借人书当爱护、有坏则补等。
要从小对孩子就施以忠孝仁义礼节的教育,指导他按合乎礼的要求去践行比如孩子幼小,无法向他讲述忠于君主、报效国家的大道理,便可以指导他先学孝他认为,幼童如果在家能够孝顺父母,长大出外做官必为忠臣他说:“孝是百行之首”,“犹能以学忠”他还以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