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文整体阅读提纲答案.doc
4页
古代文整体阅读(一)导学提纲一、整体阅读要领下面举例说明如何知人、明事、辨理何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①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至其实,则不肯受母本侧庶,籍注失实②,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凯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凯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凯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 (《宋书•孝义传》)译文:何子平世代居住在会稽,很小的时候(就)有理想,被乡里称赞,事奉母亲非常孝顺在扬州被征召从事史,每月的俸禄给的是白米,(他)总是卖出白米买入粟麦。
别人问他说:“获利不多,为什么那么麻烦呢?”子平说:“我的母亲在东边,不买卖难得到白米,(我)怎么忍心独自吃白米饭每当有人赠送鲜鱼时,如果不能送到母亲家,那么不肯接受母亲原本是妾,户籍注册不符合实际情况,没到供养的年龄,而户籍上的年龄已经到了供养的年龄,便离开职务回到家里,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是州上的长官,对他说:“你母亲的年龄实际上未满八十,你原来就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官家从户口登记取得凭证,户籍年龄已经到了,我就应该在家俸养母亲,为何要以实际年龄未到冒取荣誉利益而宽容自己呢?况且归去奉养母亲,又符合我个人的情感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要求县令照顾,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看重他已经回到家,竭尽全力而使供养充足后来授予官职为吴郡海虞县令,县里给的奉禄只用来养母亲一个人,而他的妻子、孩子丝毫不允许用奉禄有人疑心他太俭朴,子平说:“奉禄本来是用来养母亲,不为自己,”问的人惭愧而退出去了母亲死后而不在担任官职,丧事情况超过一般礼节,每到了哭恸时,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注] ①白粲:白米②籍:户口册,即下文的“黄籍 ”当时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解职归家奉养。
这段写了何子平、顾凯之等人,主要人物是何子平他“世居会稽,少有志行” ,在乡里被人称道顾凯之是镇军将军,当州的“上纲” 两人关系很是密切,也许是朋友全文所叙主要事件是:何子平之母户口本上的年龄比实际年龄要大按照规定,官员父母年满八十,应卸职归家奉养何母实际年龄未至八十, “亲故所知” ,何子平奉公守法, “便去职归家” 顾凯之劝他在州中任职,他不愿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不肯接受顾凯之又劝他“以母老求县” ,他也不愿意顾凯之便更加敬重他何子平回家以后,竭力劳作,以保证母亲的供给后来授官为吴郡海虞令所得俸禄全部用来供养母亲,妻子儿子“不犯一毫, ”母亲去世,他“哀毁逾礼” 除了这主要事件,文章开头还叙述了何子平在扬州为官之时的孝行这一切都表明何子平“事母至孝” ,表达了作者对何子平为人的赞颂之情能像这样分析文章的人、事、理,便可以认为读懂了文章2.依据试题的特点高考古代文阅读的试题,既有实词、虚词含意和用法的辨别,有文句的翻译,又有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作者观点态度,虽然已往考生在实词、虚词理解上也会出现误判,但更多的是在翻译文句、筛选信息、分析文意、评述观点态度上出错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考试侧重点的变化,不知道这些试题其出发点就是考文意的理解,考查对选文句子含意、事件之间逻辑顺序的把握。
譬如当年选用前面所举叙何子平“事母至孝”的文章,最后一道题的 B 项是这样的:“子平归家之后” ‘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认为‘希禄本在养亲’ ,坚持‘县禄唯以养母一身’ ,从而实现了‘归养之愿’ ”本项“从而”前的话,孤立起来看,似乎都是正确的,可是将它们通通置于“子平归家”之后,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许多考生看不出“希禄本在养亲” 、 “县禄唯以养母一身”是何子平归养以后又重新任职时说的话,也看不出“从而”以下的判断更不符文意,因而错判当年试题的 C 项是这样的:“子平不愿以老母‘实年未满’而‘苟冒荣利’ ,又不肯‘以母老求县’ ,归家养母,竭尽全力,从而深受顾凯之的敬重 ”“归家养母,竭尽全力”在原文中是“凯之亦重之”以后的事,不少考生也看不出来,因而错判 二、典型试题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6 题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迁安化知县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召履计事履曰:“易氏逃死耳,非反也, ”招之当来不来,诛未晚良从之,易氏果至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履曰:“世清矣,民安于农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 ”迁潍州知州山东兵常以牛羊代秋税,履与民计曰:“牛羊有死瘠患,不若输粟便 ”他日,上官令民送牛羊之陕西,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完会改州为县,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履遂乞骸骨归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康俗悍,谓丞儒也, 易之 易:轻视B.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 詈 詈:辱骂C.以中益怒,曰:“丞 慢我 ” 慢:诋毁D.他县民多破家,潍民独 完 完:保全。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 《春秋》诸史受业:传授学业B.则皆大惊,相率敛迹敛迹,收敛形迹C.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淫祠:无节制地祭祀D.大姓易氏保险自守,江阴侯吴良将击之保险:占据险要的地势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絷者从,而捕未已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B、急且有变,奈何?吾攻赵,旦暮且下C、每祀辄有蛇出户太守与客来饮此于此,饮少辄醉D、山乐兵常以牛羊代秋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1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组是 ( )①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②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 ③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④履曰:“……不来,诛未晚 ”良从之,易氏果至⑤请籍其愿为兵者,不愿可勿强⑥召履还,潍民皆涕泣奔送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履自幼熟读史书,曾被聘为浙东郡学正,后转任南康丞。
为了改变南康当地的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起到了重要的威慑作用B.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了乡邻;又用缚责巫人、丢弃神像的方式断绝了淫祠C.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避免了一场反叛,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募兵时只登记招收愿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D.吴履任潍州知州后,常以百姓为念鉴于牛羊容易生病死亡,他改变了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这种变化使得潍地民众的财产未受任何损失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1)易氏逃死耳,非反也译文: (2)良欲籍农故为兵者,民大恐译文: 阅读材料所写之主要人物是吴履、次要人物有知县周以中和李文忠等这则材料所叙吴履之事有:①介绍吴履一般情况,这是史传文应有之意②因李文忠的举荐而任南康丞;为了改变南康凶悍习俗,他着力打击奸人恶事并“改崇宽大,与民休息”③知县周以中巡视时受人冒犯,一怒之下拘捕多人,吴履释放乡邻,再晓以利害(“急且有变” ) ,平息了他的怒气;又缚责丞人、丢弃神象,断绝的淫祠。
④吴履任安化知县时,安抚大姓易氏,保住了地方的安定;他又鼓励农事, “安民于农” ;募兵时只招收愿意为兵者,消除了百姓的恐慌⑤迁潍州知州,常以百姓为念,改变以牛羊代秋税的做法,使得当地民众的财产未受损失作者叙写这几件事,主要表现吴履治政“崇宽大”的精神,因而得到民众爱戴阅读时,首先要对文章有这样的理解分析下面简述各题第 11 题考查理解实词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 C, “慢”根据文意应作“怠慢”讲,文中无“诋毁”意第 12 题考查理解特定词语的能力,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少受业于闻人梦吉”的句意, “受业”应是接受学业第 13 题考查理解虚词的能力,不相同的一组是 DA 项两个“者”为代词,相当于“的人” ;B 项两个“且”都是副词, “将要”之意;C 项中两个“辄” ,都是“就” ,用法也相同D 项中前一个“以”为介词,用;后一个“以” ,有人认为是连词,有人认为是介词,但意思都是“因为”第 14 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实际是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全都说明吴履“改崇宽大”的一项是 B句①中的“立释之” ,句④中的“不来,诛未晚” ,句⑤中的“不愿可勿强” ,都表现出“崇宽大” 句③体现其破除迷信的一面,句⑥侧面表现其爱民,句②的“急且有变”是防止意外,全句是劝江阴侯的话。
第 15 题考查分析文意的能力据上文分析,可知“不正确的一项是“B” 晓以利害,平息他的怒气,释放乡邻”说法并不错,只是语序或者说逻辑上有不恰当之处,应当是释放在先,晓以利害在后(“立释之,乃以白中” ) 第 16 题考查翻译文句的能力,答案是:(1)易氏只是为免死而逃跑,并非谋反 (2)吴良想对原先当过兵的农民登记编册,老百姓十分恐慌 (逃死,逃离死亡,为免死而逃;籍,用作动词,故为兵者,过去法过兵的人 )附:译文注:①擿:揭发②淫:不合礼制的 《吴履传》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一段时间,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 (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缘故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
县里有不合礼制的庙堂,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