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doc
22页系统解剖学笔记(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系统(CNS中枢神经系统是控制和调节其它系统活动的中枢.脑:位于颅腔,包括端脑、间脑、小脑、脑干脊髓一、位置和外形■位置:椎管内上2/3,枕骨大孔一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外形◊两个膨大:颈膨大(C4—T1)腰舐膨大(L2—S3)◊沟和裂: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二、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C1—8T1—12L1—5S1—5C0舐尾腰一胸十二,定位诊断是依据名词解释:马尾:腰、舐、尾神经前后根在未出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在椎管内垂直下行一段距离,围绕终丝集聚成束,形似马尾■脊髓解剖的临床应用:临床上常选择第3、4或4、5腰椎棘突之间进行腰穿.三、脊髓的内部结构1前角中间带:侧角(侧柱):存在于C8—L3脊髓节段后角:灰质前、后连合◊灰质的分层:脊髓灰质是由大量大小形态不同的多极神经元所组成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往往排列在一起形成层或核,这些细胞在横切上分界明显,从立体角度看,它们是占据不同节段、长度不一的神经元柱灰质细胞构筑分层:I--X层⑴前角(柱)(板层皿、IX)含运动神经元(a、丫运动神经元),a神经元,支配骨骼肌收缩,丫神经元,调节肌张力。
核团性质为运动性核团;在颈、腰舐膨大处分为内、外侧群,分别支配躯干、四肢;脊髓全长都可见内侧群前角主要接受脑部下行的纤维,其运动神经元发出的轴突参与脊神经前根形成,支配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⑵中间带(板层即)内侧有贯穿全长的中间内侧核;C8/T1—L3节段形成侧角,内有中间外侧核;在S2-S4节段有舐副交感核其中中间外侧核和舐副交感核发出轴突参与前根的形成⑶后角(板层I—VI)自背侧向腹侧依次有:后角边缘核I、胶状质n、后角固有核出、IV、胸核叩(C8-L3)⑷中央灰质(板层X)灰质前、后连合◊灰质板层与核团的对应关系第I层---后角边缘核第n层---胶状质第m、iv层---后角固有核第v层---网状核第VI层---后角基部第叩层---中间内、外侧核胸核舐副交感核第皿层---前角底部第氏层---前角运动细胞第x层---中央灰质2前索外侧索后索白质前连合白质的传导束⑴上行传导束(感觉传导束)薄束与楔束位置:脊髓后索形成:薄束位于后索内侧,楔束位于后索外侧(T4以上有薄束和楔束,T5以下仅有薄束)定位:SL、T、C(内”外)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脊髓小脑前、后束位置:外侧索的边缘形成: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脊髓丘脑束(前、侧束)位置:外侧索前半和前索形成:定位:SL、T、C(外”内)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觉、温度觉(侧束)和粗略触压觉(前束)。
⑵下行传导束(运动传导束)皮质脊髓束位置:位于脊髓外侧索、前索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定位:皮质脊髓侧束:S、LT、C(外”内)功能:控制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红核脊髓束:起于中脑红核,在脊髓内位于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前方;兴奋屈肌运动神经元和调节肌张力前庭脊髓束:位于前索;兴奋伸肌运动神经元,维持体位等网状脊髓束:位于前索及外侧索深部;主要来源于同侧脑干的网状结构,调节张力,协调骨骼肌的运动顶盖脊髓束:位于前索;来源于中脑上丘,参与完成视觉和听觉防御反射内侧纵束:位于前索;主要来源于两侧的前庭神经核,协同眼球、头、颈部的运动⑶固有束是紧贴灰质周围的白质,由起于脊髓又止于脊髓各节段的联络纤维组成,是脊髓节内和节间反射弧的五、脊髓损伤表现⑴脊髓半横断布朗-色夸综合征:伤侧平面以下深感觉丧失,同侧肢体硬瘫,对侧肢体浅感觉丧失⑵脊髓前角受损脊髓灰质炎:伤侧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的骨骼肌瘫痪,但感觉存在⑶脊髓全横断脊髓休克:离断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丧失⑷中央灰质周围病变脊髓空洞症:感觉分离脑干一、组成:延髓、桥脑、中脑二、位置三、外形1、腹面观与9对脑N相连:延髓:IX---刈,脑桥:V---皿,中脑:m名词解释:桥脑小脑三角(CP角):延髓、桥脑和小脑的交角处,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此处.2、背面观与1对脑N相连:中脑:IV3、菱形窝(第四脑室底)⑴位置及境界:延髓上部和脑桥的背面.⑵结构特点4、第四脑室⑴位置:脑桥、延髓和小脑之间,底为菱形窝,顶朝向小脑⑵交通:下通中央管,上通中脑水管,并借助于三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5、中脑水管位置和交通四、内部结构内部结构的变化:⑴延髓上部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⑵纤维束在脑干内交叉传导,打乱了原有的灰、白质界限;灰质不再连续成柱,而成断续的核团,主要包括脑N核团和非脑N核团.⑶出现了较大范围的网状结构.灰质: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网状结构核团白质:上、下行纤维束网状结构1、灰质⑴脑神经核:由于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菱形窝,中央管周围灰质则形成第四脑室底,脊髓灰质原有前角(运动性核团卜后角(感觉性核团)的腹背关系,变成了内、外侧关系,以界沟为界.位置:靠近第四脑室底,运动性核团位于界沟以内,感觉性核团位于界沟以外;与内脏相关的靠近界沟,与躯体相关的远离界沟.组成:7类核团排列成6个断续的纵行功能柱.一般内脏运动核一般、特殊内脏感觉核一般躯体感觉核大多脑N根进出脑的部位相当于该脑N的起核、终核在脑干内存在的主要部位.①一般躯体运动柱动眼N核:5块眼外肌滑车N核:上斜肌展N核:外直肌舌下N核:舌肌②特殊内脏运动柱三叉N运动核:咀嚼肌面N核:表情肌疑核:咽喉肌副N核:胸锁乳突肌、斜方肌③一般内脏运动柱动眼N副核:瞳孔括约肌、睫状肌上泌涎核:泪腺、舌下腺、下颌下腺下泌涎核:腮腺迷走N背核:颈、胸、腹腔的大部分脏器和心脏④内脏感觉柱孤束核:一般、特殊(味觉)内脏感觉⑤一般躯体感觉柱三叉N感觉核(中脑核、脑桥核、脊束核):头面部皮肤和口鼻腔黏⑥特殊躯体感觉柱前庭N核平衡觉蜗N核(包括背、腹侧核)听觉几条神经与一个核团相关:VII、IX、X疑核:IX、X、XIN脊束核:V、IX、X⑵非脑神经核①延髓:薄束核、楔束核:接受同名纤维束,发出的纤维为内侧丘系下橄榄核:接受多种纤维,发出的纤维形成小脑下脚,②脑桥:脑桥核:接受大脑的纤维,发出的纤维形成小脑中脚,是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至小脑的中继站上橄榄核:接受蜗腹侧核的纤维,发出纤维加入双侧外侧丘系③中脑:下丘:与听觉有关上丘:主要与视觉有关红核:参与对躯体运动的调节黑质:运动调节中枢顶盖前区(顶盖前核):参与瞳孔对光反射有关2、白质⑴长的上行纤维束①内侧丘系:起止及作用:来自对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上行纤维,终于背侧丘脑;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位置:在延髓,位于中线与下橄榄核之间,锥体后方;在脑桥和中脑,位于腹外侧②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起止及作用:来自于脊髓的脊髓丘脑前、侧束,上行止于背侧丘脑;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位置:在延髓,位于下橄榄核的背外侧;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背外侧③三叉丘脑束(三叉丘系):起止及作用:来源于对侧的三叉神经感觉核(脑桥核、脊束核),上行至背侧丘脑;传导对侧头面部的浅感觉位置:紧随内侧丘系的背外侧④外侧丘系:起止及作用:来自同侧和对侧的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主要上行至下丘;传导两侧的听觉位置:在脑桥和中脑,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名词解释:斜方体:蜗神经核发出的纤维横行越过上行的内侧丘系,在脑桥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形成斜方体⑤脊髓小脑前、后束:传递非意识性本体感觉⑥内侧纵束⑵长的下行纤维束锥体束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支配头面部骨骼肌的随意运动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3、脑干的网状结构⑴定义:除脑神经核、非脑神经核团和长纤维束外,还有神经纤维纵横交织成网,其间散布有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团块的区域⑵特征:①进化古老②联系广泛③功能复杂⑶功能:⑴锥体束的背外侧出现下橄榄核⑵中央管敞开为第四脑室,室底内有脑神经核。
橄榄上部平面:2、脑桥代表性水平切面脑桥下部(面神经丘)平面:⑴腹侧部出现膨大的基底部,其横行的纤维组成小脑中脚,基底部与被盖部间以斜方体为界⑵面神经丘深面有展神经核及面神经膝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根)平面:3、中脑代表性水平切面下丘平面:中脑水管周围为导水管周围灰质,其背侧为下丘,腹侧为1对大脑脚(以黑质为界分为大脑脚底和被盖)上丘平面:⑴背侧为上丘⑵被盖部出现红核,其腹侧有从下丘延伸而来的黑质六、代表性脑干损伤及其临床表现1、延髓内侧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痪,对侧躯体和四肢的深感觉障碍,同侧舌肌瘫痪2、脑桥基底部综合征:对侧上下肢瘫痪,同侧外直肌麻痹3、脑脚底综合征:同侧除外直肌和上斜肌外的所有眼外肌麻痹,瞳孔散大;对侧上下肢瘫痪小脑一、位置:颅后窝,隔小脑幕与端脑的枕叶相邻;在脑桥与延髓背侧,借三对小脑脚与脑干相连.二、外形:小脑半球和小脑蚓名词解释:小脑扁桃体:小脑下面、蚓垂两侧较膨出的部分,颅内压增高时,小脑扁桃体易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可危及生命三、分叶:借原裂、后外侧裂,分为:.)组成受损后症状:肌张力低下、共济失调⑶大脑小脑:功能:协调肢体的精确运动(保证同侧随意运动的圆滑和协调,也保证了运动力量、方向和范围的精确性).受损后症状:共济失调七、小脑损伤的临床表现1、特点:⑴随意运动不丧失⑵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⑶典型体征?共济失调?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2、原小脑综合征3、新小脑综合征一、位置:脑干与端脑之间,除下丘脑腹侧部分露于脑底外,其余皆被端脑所包绕.二、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后丘脑、底丘脑三、各部位置及结构特征⑴背侧丘脑(丘脑)◊外形◊位置◊内部结构:Y形内髓板将其分为前、内、外侧三群核团.外侧核群外侧后核腹外侧核(腹中间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外侧核核团分类?特异性中继核团(包括腹前核、腹外侧核和腹后核)腹前核和腹外侧核的传入纤维来自小脑齿状核、纹状体和黑质,传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运动区,调节躯体运动腹后外侧核的传入纤维为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腹后内侧核的传入纤维是三叉丘系及孤束核发出的味觉纤维.?非特异性投射核团接受脑干网状结构纤维,传出纤维至皮质下结构(下丘脑、纹状体),参与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构成.?联络性核团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与大脑皮质的联络区有往返纤维联系^◊功能皮质下感觉的最后中继站,损伤可致感觉障碍.为大脑皮质与小脑、纹状体、黑质之间的联系枢纽(腹前核和腹外侧核),调节躯体运动⑵后丘脑◊位置◊..⑶上丘脑松果体、缰三角、缰连合、后连合、丘脑髓纹⑷底丘脑⑸下丘脑◊位置及境界上界:下丘脑沟下界:视交叉、漏斗、灰结节、乳头体前界:终板向后:续中脑被盖◊下丘脑分区及核团视上核、室旁核、漏斗核、乳头体核◊下丘脑的纤维联系传入纤维:前脑内侧束、穹隆传出纤维:①乳头丘脑束和乳头被盖束②下丘脑一脑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