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临床特征【日.吉沅洪】.docx

16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0259557
  • 上传时间:2017-10-06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46.33KB
  • / 1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吉沅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组成及其临床特征一、第一阶段 基本信赖与基本不信赖(婴儿期:出生~1 岁)婴儿在饥饿感、尿布湿漉时哭闹,以哭泣为标志表达自己的要求母亲理解这个信息,满足这个要求如果没有母亲充满爱的哺育,婴儿不可能生存的也就是对于婴儿来说,母亲满足自己要求的反应是母亲的存在使自己安心,婴儿通过各式各样的经验学习到不快乐会在某个时刻消失同时也会发现虽然不快乐和快感会反复交替,但母亲是一直存在在自己身边另一方面,母亲看到安心睡眠的孩子,感觉到自我满足这被认为是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的开始如果能拥有充分的安心的体验,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也会拥有忍受不安和耐受痛苦的能力通过培养这种信赖,小宝宝即使看不到母亲,也不会产生过度的不安,不会发怒,并能够短时间等待这种信赖经验的连续感、一致性是孩子将来获得自我同一性信赖感的基础相反,糟糕的如果没有形成这种深厚的相互性基础,如果没有受到合适的照顾,婴儿会对以母亲为代表的世界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因为在骨子里存在基本的不信,不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信任感,同时自己也会缺乏自信这里应该注意的是艾里克森没有断言如果形成了信赖,不信赖就完全不存在通常在人们的心中,信赖和不信赖同时形成,但是,形成的信赖多于不信赖,这对于人的发展是必要的。

      信赖和不信赖存在力的平衡好的母爱体验是信赖多于不信赖的感觉,正是这种平衡在孩子的心中作为一种被确认的永恒模式状态之后,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信赖感的到形成1.交流的基础我们所见到完全没有防备意识的未成熟的小孩子,实际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秀的交流方法他们用哭泣、凝视等各式各样的表达方式传递给母亲但是仅仅是一方信息的传递,交流是不能进行的为了使交流成立,需要注意接受对方传递的“信息” ,并在对方传递结束时,及时给予回答这个相互的顺序,被称作“双向交流” (turn taking)(Kay 1997)对于喂奶母子间的信息交换中,已经存在这个“双向交流” 母亲哺乳时配合婴儿吸吮节奏,不喝奶的时候摸摸婴儿的脸颊,喂奶的时和婴儿说话都能够促进婴儿吸吮,婴儿再开始吮奶时母亲给予安静的注视小宝宝通过这样的方式开始学习交流的方法2.事物的连续性和同一性刚刚出生的婴儿即使眼前有的玩具消失了,他们不会有什么反应,4 个月左右的婴儿可稍微露出感到吃惊的表情,但也不会主动去寻找玩具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即使玩具不在眼前,这些玩具一定存在于别的地方如果他们懂这个道理,我们称之为他们有了“事物连续性的发展” 有个有趣的实验:如果利用镜子同时看到 3 个母亲,实验证明,5 个月以前的婴儿没有吃惊的表情。

      但是,一旦过了 5 个月,婴儿对同时有 3 个母亲凝视自己的事感到困惑,就会哭出来这是因为刚才喂奶的妈妈和现在眼前微笑的妈妈的同一性确立了像这样的发展之后,婴儿即使没有看到母亲,也不会产生过度的不安,2不会发怒,能够短时间等待在艾里克森的叙述中,为了获得“信赖的确立” ,这样的事物的持续性和同一性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3.依恋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在和母亲做各式各样的互动游戏和肌肤接触中,逐渐母子间能形成心理的联系,形成了纽带鲍尔比(Bowiby,1985)把和特定的人之间形成的密切的联系称为“依恋” 母亲(依恋的对象)作为充满着好奇心的婴儿的“安全的基地” ,他们能够安心地对此展开各式各样的探索行动这样的依恋对象根据日常的养育环境也有所不同,不仅仅是指母亲,有时保姆或其他陪伴孩子的人也是重要的依恋对象婴儿出生后七八个月左右,如果看到不认识的人,就会转过脸去,显出不安的表情这个情况,被理解为“人生” 这是因为婴儿形成了对特定的人的依恋也有学者认为在那个时期,母亲——孩子之间固有的交流模式,被认为是为了交流手段得到了确立即之自己如果传递了信息,对于能做出相应反应的心心相印的模式也就是说母亲是孩子值得信赖、令人安心的伙伴。

      正因如此,对于婴儿来说,不能预料的未见过的人自然成为不安的存在婴儿语言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听的练习,还和情绪有关系以下事例讨论了语言的迟滞和母子关系的问题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治疗过程】以上事例考虑为自闭症倾向伴随精神发育迟滞但是,除此以外,同时存在母爱的丧失亲子关系的丧失是指因为母亲的爱、肌肤接触几乎没有的状态,带来身体、精神的非正常发展状态我们可以推测,母亲在很年轻的时候结婚,在自己自身的心理都没成熟的情况下怀孕生子把孩子放在家里,离家出走,儿童被遗弃,这属于犯罪行为但是母亲不仅没有这样的犯罪意识,而且冷淡、缺乏爱心即使自己不养育,也有父母养育” 这样的想法和问题行为来自于这个母亲不成熟的依赖性在咨询过程中,孩子逐渐产生了各种变化变得一旦看不到母亲,就哭泣着寻找,即使母亲上厕所也要跟着区,这样的母子分离强烈不安的表现但去掉了尿布,掌握了正常的生活节奏,逐渐地能去幼儿园了因为分离的不安却增强了,母亲得陪伴着区幼儿园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孩子故意恶作剧,接着慢慢的变成能够与人视线接触随着这种变化,语言的发展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妈妈,睡睡,不要”这样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咨询开始后,孩子的母亲也有曾经离家出走。

      出走期间,孩子的情绪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具体地说,以前母亲离开的时候,即使见不到母亲的身影,孩子也能够心平气和可是现在孩子身上出现了明显的“退行现象” 不仅仅是夜里啼哭、不安静,而且言语极度地减少数周后,母亲返回时注意到自己的影响力,从那以后,母亲再也没有离家出走,逐渐积极地照顾孩子结果,孩子因为在普通的年级难以适应,被安排在心理障碍班级学习在上学后母亲的来信中得3知,孩子精神状态很好,语言的发展也很顺利,性格变得明朗起来这样的事例印证了“养育孩子就是自我成长”的话表现出了起变化的不仅仅是孩子,母亲在培育孩子的过程中,自身也获得了成长母亲本来就有于生俱来的育儿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孩子获得显著成长的原因所以如怎么也拿不掉尿布,母亲回来很快就给拿掉了因此鼓励母亲努力,让母亲认识自己的力量,拥有自信,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第二阶段自律性与羞耻,疑惑感(幼儿期:前期 1~3 岁)孩子站起来,渐渐地能够走路了,这个引起了孩子巨大的变化能够自由走路的孩子,在拥有自信心和好奇心的同时,运用自己的脚,按照自己的意志在更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向自律性转化其实,面向自律性转化的前兆,是从以前熟悉的人开始的。

      孩子在出生 8 个月时出现“认生”的现象,害怕母亲以外的人,感到紧张,其实是孩子脱离了母子一体感,在开始认为自己是和母亲不同的独立个体,注意到自己的分离性,为培养自律性的感觉做准备再者,由于获得了语言,能够表达自己的主张,甚至可以影响他人,这个时期培养的自律性给孩子一个今后不被挫折打倒、充满自信的期待自由的行为、自己主张逐渐变得加强,因此被称作父母难以应对的“第一反抗期” ,看似给人带来困扰、麻烦的行为,却不仅仅是孩子的自我萌芽,而且是发展的重要指标反抗期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的烦恼,引起各式各样的“拉锯”状态因为和父母考虑不一致,遭受劈头盖脸的训斥,或者体罚的事,让孩子觉得无论有多少自己的主张也没有意义,这样让孩子产生了无力感和自己统治的丧失感而且对孩子过分的干涉,容易让孩子觉得被父母过度的支配,而产生羞耻和疑惑的感觉羞耻是指意识到自己没有能力,从本质来讲,是对无能的自己感到愤怒,而疑惑是对自己被他人的意志所支配而产生的自我不信任感疑惑和羞耻感到阻碍了自己和自律性的发展,容易引起孩子的扭曲1.有能力感的培养作为最新的发展观,与其让孩子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不如鼓励对环境积极地、主张地参与,怀特(White,1958)把这样的对环境进行有效的相互作用的能力叫做能力感,培养孩子自己去做。

      作为有能力感培养的重要因素,是家长的“应答性” 孩子请求救助的时候,不仅要给予切实的对应,而且对孩子的配合性行为要给予表扬相互沟通是培养孩子有能力感的另一因素这个时期孩子充满了好奇心“这是什么”等等,这样的疑问很多,使大人无法回答这个时候父母如果觉得麻烦,而训斥孩子“别吵了!”而让孩子错过了学习的机会,不仅是知识没有获得,而且好奇心也没不得到满足,学习动机也会丧失重建亲子关系】有一天,情况急剧变化一直处在封闭状态的来访者,突然从自己屋里出来了,说:“去医院” 到医院后,医生斥责说:“为什么放任恶化到这种程度?发热症状很严重,可能脸命都保不住 ”近来,虽然母亲察觉到了送到孩子房间里的饭菜总是基本没动,但是因为和孩子不照面,所以母亲没有注意4到孩子生病了,当听到医生说命都保不住的时候,母亲心想“只要孩子活着就行” 在医院照顾孩子时,母亲突然向到孩子出生时,自己也是“只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当母亲再一次对孩子有了同样的愿望时,她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对孩子总是提出过分的要求即使是第一名考入高中时,母亲还是对孩子说:“早知道这样,还不如区考更好的学校呢 ”过分的一丝不苟、认真接受事物的孩子对母亲无意识的语言,很敏感也很容易受伤。

      当孩子能够回答父母期待的时候,还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是孩子会渐渐地感觉疲劳,而变得脆弱(咨询师这样想) 因为身边的大人没有注意到孩子发出的求救信息,孩子慢慢地把自己逼到了死胡同里由于孩子缺乏自然表达能力,也 就是说,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通过把自己封闭起来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想法虽然能够虎口夺命,然而完成这个病的治疗花了 1 年时间,孩子高中就休学了幸运的是母亲对孩子寸步不离的看护,修补了儿童时代的亲子关系三.第三阶段自主性与罪恶感(幼儿后期 3~6 岁)这个时期过家家是最受欢迎的游戏儿童拿积木当作食物和朋友一起玩“当妈妈”游戏因为在这种过家家游戏当中,孩子们融入各式各样的社会角色,所以儿童的思考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这种模仿的对象是身边的父母,一般以同性父母的爱,对同性父母抱有妒忌、敌意的两价性并行起来,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为此,弗洛伊德把这个时期当作恋母情结时期这个父母同一性化的游戏可以认为是将来形成青年期同一性的原始状态,也时将来认识自我性别的基础这个时期和父母同一化是获得性别责任的基础,也就是说男孩在和父亲同一化过程中,自己的男性意识获得了培养这样的意识自然而然表现在游戏中。

      男孩子大多喜欢打枪战这种侵入性的攻击游戏,女孩子爱玩过家家的游戏,给布娃娃着装,等等这种男孩子活动样式被称作“侵入的样式” ,女孩子被称作“包含的样式” ,艾里克森把这样的心理样式命名为“积极性” , “积极性”因男女两性不同而表现各异男孩用攻击性的说话方式,无畏精神和好奇心的发挥,来展示他们的“积极性” ,相对而言, “女性的积极性”表现在顺从对方的同时,也不是百依百顺,她们发挥自然的想法和要求像这样,逐渐出现性别差异,在调整外、内在力量的同时,通过表达自己的要求,获得更多“自主性” ,一旦成功就会形成“对不起” , “失败了”这样的“罪恶感” 另一方面,这个时期通过和父母的同一化和内在化使“道德感”被确立担心自己做了坏事被发现,或者对不好的想法和行为感到罪恶,这就是道德性的基础艾里克森认为,道德感作为自主性和伟大的统治者,指出了自主性的发挥和罪恶感是相反关系因此,和道德感相符合的,自主性的发挥这件事对于很好地跨越这个时期有很大的意义这个时期,不能忘记的精神病理是关于男性和女性的性障碍,并有可能发展称阳痿、女性恐惧症、同性恋等性颠倒的有关疾病,另一方面,女性会出现具有女性特征的性困惑表现。

      这些和拒食症、过5食症问题的发生有关孩子为了适应幼儿园、托儿所等集体生活,有时需要强调自己的想法,有时也需要学会忍耐自己的主张和自我仰制两个机能相互作用,在获得平衡过程中的自己的控制才能得到发展自己的主张、自我实现是在四岁以后,重复出现后退和停滞的现象;自我控制,对于男孩和女孩都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但明显女孩的得分要高一些,诚然,反映了社会对女孩要求柔顺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价值。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