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商业计划书.docx
56页第一章项目开发背景一、项目概况项目名称:湖南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面积范围: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包括炎陵县国营皮坑林场、青石林场、国营大院农场、十都镇桃源洞村、密花村、青石岗村、皮坑村的一部分,总面积8288hm2o建设期限:2008—2020年,近期(2008—2010年),中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投资规模:项目总投资1085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45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400万元二、项目来由◎ 按照国际旅游消费规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势必是一个旅游发展的排浪式消费阶段,200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预示着“十一五”期间,国内旅游市场十分看好,旅游消费将快速增长◎ 炎陵县地处湘东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开发潜力巨大,旅游大环境为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内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但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本地旅游业没有得到系统开发,没有取得应有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决定对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业进行系统开发,通过发展旅游业,使当地居民脱贫致富,并解决公园所在地桃源洞国家级保护区保护经费紧张的局面,更好地对保护区进行保护。
三、项目开发必要性(-)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的战略需要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8288hm2,公园是在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建立,整个保护区现有人口1539人,其中少数民族33人,农村人口659人,占总人口的42.8%,人口密度为6.5人/kn?公园内现有收入结构以农业和加工业收入为主,占整体收入的79.2%随着国家实施生态公益林等生态工程以来,为保护生态环境对林业采伐的控制进一步加强,这对公园区内居民特别是林业工人的经济收入产生一定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当地环境,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革,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将原有以采伐区内山林资源的单一资源消耗型经济模式转变成以利用森林资源的生态旅游优势,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模式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内山水自然交融,山势高大,溪流纵横,植被丰茂,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品味较高公园紧邻井冈山,潜在客源市场充足,开发前景良好二)增加社会就业,稳定地方社会治安的需要随着生态公益林工程的全面实施,致使很多依赖采伐当地山林资源的农民失去了养家糊口的资源基础随着公园内旅游业的开发,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据推算,旅游业每增加一名直接就业人员,可间接增加5名就业人员。
因而,在公园内开发旅游业可以适当缓解当地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稳定当地社会治安和维护人们生活正常秩序三)加强保护区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保护区内“保存较完好、区系成分复杂、华南、华东、华中区系交汇的原始森林,我国目前分布东缘的资源冷杉(大院冷杉)、银杉、大型猫科动物、林鹿、兰科植物等珍稀濒危物种资源”为主,但保护区内人员经费紧张,保护区自1982年建立以来,定编19人,而目前桃源洞管理局实际在职人数为45人(包括4名退休人员,1名病退人员),人员剧增,而人头经费只有林业局每年拨付的10万元,经费严重不足对保护区保护事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进行适当旅游开发可以增加收入,一定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带来的压力,加强保护区建设,更好的保护区内生态环写iO(四)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涉及炎陵县3个乡镇6个村的总人口1539人,其中农村人口659人,人均仅有耕地0.05hm2,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职工人均收入7800元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内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有关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支出每增加1元,GDP将增长4.7元。
因此,对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进行旅游开发会对桃源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乃至炎陵县的经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章基本情况一、自然概况(-)地理位置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株洲炎陵县的东北部,地处罗霄山脉中段,东连井冈山,南接桂东八面山,北抵武功山,是湘赣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和发源地,其地理坐标为:北纬26°36'00"-26°32'30'',樨113°03'45"-114°07'30”,面积8288hm2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是1992年林业部林造批字(1992)106号文件批准建立的公园主要包括炎陵县国营皮坑林场、青石林场、国营大院农场、十都镇桃源洞村、密花村、青石岗村、皮坑村的一部分二)气候环境本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海拔1000m以下中低山地气候年均温14.4℃,1月最低平均气温3.9C,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3.8C,极端最高气温34.5℃(1990年8月16日,极端低温为一9.0℃(1991年12月29日;年降水量为1967.9mm,全年各月均有降水,3月最多,12月最少,最大降水强度⑵.7mm/d(1992年6月17日);年平均空气相对湿度为86%,年雾日170.7天,年降雪日数9.7天,不密2.3天;年平均风速0.7m/s,静风频率为62%海拔1000m以上的中山山地,年平均气温12.3C,空气相对湿度88%,年降水量2165.2mm,年平均风速1.0m/s。
保护区内日照少,气温低,云雾降水多,空气湿度大,风速小,气候垂直变化大,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三)地质地貌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最低海拔550m,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地势高耸但地形开阔;西北山峦重叠,地势险峻,沟谷深邃区内地质在中古代晚期的志留纪时,受强烈的加里车构造运动的影响,使早古生代地层全面褶皱回返,并行成一系列北东向断裂,从而结束了地槽的发展史;同时由于较大规模花岗岩活动,形成了万洋山花岗岩体,侵入最新地层为奥陶系岩体中露出与大岩基岩性相似的中细粒黑云母云岗岩公园地貌发育与整个万阳山古陆的形成发展历程是相互表里,仃着悠久的渊源随着古陆抬升,整个万阳山体轮廓至侏罗纪时期基本塑造定型,白垩纪至新生代早第三纪,地壳运动又处于相对平稳阶段第三纪末迄第四纪以来,受喜山运动的波及,湘赣边界呈差别升降,沿袭燕山期所形成的断裂凹陷与隆起带之间,逐渐拉大地势高差,此期万阳山亦伴随着承继间歇式抬升之势,又因东亚季风气候湿润,导致河川发育,具有较大水力坡度沿岩体节理裂隙的侵蚀切割加上块体运动的交互作用,从而塑造出如今的山体面貌四)土壤公园成土母岩主要是花岗岩,在海拔650m以下为红壤土类的山地黄红壤,650—1200m为山地暗红壤,1200—1700m为山地黄棕壤,1700m以上为山地为山地草甸土。
海拔550—1200m,成土母质岩为花岗岩,土类为山地红棕壤和山地暗黄壤,土层较深厚,层次完善,土壤肥力较高,有机质含量一般为12.5%左右,全氮含量一般为0.7%左右,全磷含量一般为0.7%左右,全钾含量一般在2.4%左右土壤质地为重土壤或中土壤,PH值5.5,植被生长良好海拔1200m以上的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土层较深厚,自然肥力高,一般有机质含量为13.9%左右,全氮含量04%,全磷含量0.79%,全钾含量为3.81%公园内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沛,热量丰富,热量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物质的循环和积累,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五)植物资源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8288hn?,其中林业用地面积8098.8hm2,耕地面积100.7hm2,其他88.5hm2森林覆盖率91.5%公园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据调查统计境内有蕨类植物38科209种,种子植物169科721属1518种,占湖南种子植物的38.2%,其中木本植物751种占总数的39.5%植物种类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省重点保护植物31种,有观赏价值的植物355种,药用植物903种食用菌类52种,有毒菌类20种。
其区系地理成分属热带、亚热带成分的科有55科,占总数的62.0%,属温带成分的科18科,占总数的22.0%公园内木本植物中乔木约有300多种顶极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区内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海拔1000m以下为常绿阔叶林,有木荷、贵州石桥林、钩栗、青冈栋、木荷林,另外还有马尾松、杉木、及竹林:海拔1000~1500m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有红楠、山槐、亮叶水青冈林、银木荷、石栋、华榛、交让木林、伯乐树、杨梅、蚊母树林、毛红椿、五裂械、刨花楠林,区内珍贵药材30多种,如鸡爪黄连、田三七、川桂等名贵花卉有100多种,其中杜鹃花有20多种、兰花有103种六)动物资源据调查公园内陆生脊椎动物209种,隶属25目69科,其中两栖类2目7科23种,属东洋界的有21种,占91.3%;爬行类2目9科39种,属东洋界的有34种,占87.2%;鸟类13目34科105种,属东洋界的有58种,占55.2%;哺乳类8目19科42种,属东洋界32种,占76.2%公园内具有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动物区系的代表种,如饰绞姬蛙、大头平胸龟、尖吻腹、画眉、苏门羚、豪猪、竹鼠等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黄腹角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23种,如短尾猴、穿山甲、豺、水獭、大灵猫、小灵猫、金猫、水鹿、獐、苏门羚、白鹏、草鹃等,还有省级保护动物70种,其中蟾3种,蛙18种,蛇32种,鸟类6种,兽类11种二、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沿革炎陵县:炎陵县建县于公元1211年据称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为民治病,曾采药于鄱,涉深涧,探幽谷,登绝顶自宋朝建置后至1954年底,都县境域无变动1955年1月,安仁县云秋、草坪、大鹏3乡计39.19km2划入鄱县,1958年12月,全境并入茶陵县1961年6月,按原境恢复鄱县,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将鄱县更名为炎陵县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炎陵县是个革命老区,大革命前,焦石、桃源洞村、田心里、青石岗一带曾有居民近百户,以开山种地狩猎为生大革命时期,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解放后,陆续有居民从各地迁入198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湘政发29号文件批准成立湖南省鄱县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其前身是皮坑采育场1984年组建“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管理所”,股级单位,由都县林业局管辖1989年升为“桃源洞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科级单位1992年林业部106号文件批准建立“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
二)社会经济情况炎陵县:2006年,炎陵县GDP为138689万元,增长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006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45085万元,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54598万元,增长14.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8192元,比上年的7383元,增加809元炎陵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8.1:32.5:39.4,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下降3.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1.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炎陵县城镇化率为31.65%,比上年提高2.85个百分点炎陵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2721万元,占炎陵县GDP比重达59.65%o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所在地桃源洞自然保护区内总收入187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04万元,养殖业收入54.3万元,林业371万元,加工业956万元,其它371万元公园内农民人均收入2200元,职工人均收入7800元三)科教文卫2006年炎陵县拥有中小学校30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职业技术学校2所,小学10所另有小学教学点14个,幼儿园11所。
在校学生(含职高、民办)19190人,减少1470人,下降7.1%其中高中在校生3926人,职业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