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西方历史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docx
4页东西方历史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东西方历史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的两位顶尖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早亚里士多德一百零一多年,基本可以视为同时代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大名鼎鼎,深邃,恢宏,都是励志勤苦、德操弥厉的大家然而刀背贵厚,刀刃贵薄,讵可齐一?必须分而论之 先看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大致体现在《论语》中我们无从得知他给学生开了哪些课程,不过从《论语》的记载看,课程大多偏重于道德伦理方面,孔子告诫弟子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孔学“平天下”是一种虚说,但“修身、齐家、治国”这三者中,至少“修身”、“齐家”与半个“治国”是实实在在的孔子终生奔走呼号的不过为解决这两个半问题儒学成为国粹,成为文化思想的万脉之源,成为中国人精神华殿无论是血性武夫抑或朋党士子,都以沾溉星点儒学为荣,此传统延续两千多年 西方的教育在内容上没有经过人为设置,其矛头对准未知领域;中国的教育经过人为选择,眼睛只盯着已经确定的领域,难越雷池半步,创造性被泯灭。
西方的教育让人提高思考能力,鼓励独立思考问题,中国教育让人接受设置好的文化体系,统一人的思想孔子没有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本身就是研究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是赋予人以研究能力,而不单是完善自身(当然完善自身也是非常必要的)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省“吾身”之外还应该省“世界”,须要研究一切我们尚不了解的问题 孔子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与他之前的“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为中国奠定了人学与审美艺术基础,后来这二者都达到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汉字审美艺术,为世人所称道 再看道德孔子修炼道德以求善,远高于亚里士多德孔子以仁人之心待人,以慈悲之怀悯物,“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还以道德为界线,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告诫弟子怎样做才算君子而亚里士多德把人分为自由人与奴隶,他断定奴隶由本性决定,永远改变不了奴隶到底是不是人,亚氏恐未深考孔子建立了人学的丰碑,而人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几乎是空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方方面面都给予关注的话,恰恰忽视了对社会人与家庭人的关注严羽云:诗有别才,非关学问(《沧浪诗话》),也许孔子创建的“人学”与诗相似,同真正的学问有些距离,但人学中蕴藏的人性之“善”,无疑是人类取之不尽的宝藏。
东西方历史比较—孔子与亚里士多德 孔子与亚里士多德是公元前的两位顶尖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孔子早亚里士多德一百零一多年,基本可以视为同时代一个在东方,一个在西方,大名鼎鼎,深邃,恢宏,都是励志勤苦、德操弥厉的大家然而刀背贵厚,刀刃贵薄,讵可齐一?必须分而论之 先看教育孔子的教育思想大致体现在《论语》中我们无从得知他给学生开了哪些课程,不过从《论语》的记载看,课程大多偏重于道德伦理方面,孔子告诫弟子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孔学“平天下”是一种虚说,但“修身、齐家、治国”这三者中,至少“修身”、“齐家”与半个“治国”是实实在在的孔子终生奔走呼号的不过为解决这两个半问题儒学成为国粹,成为文化思想的万脉之源,成为中国人精神华殿无论是血性武夫抑或朋党士子,都以沾溉星点儒学为荣,此传统延续两千多年 西方的教育在内容上没有经过人为设置,其矛头对准未知领域;中国的教育经过人为选择,眼睛只盯着已经确定的领域,难越雷池半步,创造性被泯灭西方的教育让人提高思考能力,鼓励独立思考问题,中国教育让人接受设置好的文化体系,统一人的思想孔子没有想到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本身就是研究的对象,教育的目的,是赋予人以研究能力,而不单是完善自身(当然完善自身也是非常必要的)。
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省“吾身”之外还应该省“世界”,须要研究一切我们尚不了解的问题 孔子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与他之前的“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孔子为中国奠定了人学与审美艺术基础,后来这二者都达到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高度,特别是汉字审美艺术,为世人所称道 再看道德孔子修炼道德以求善,远高于亚里士多德孔子以仁人之心待人,以慈悲之怀悯物,“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孔子还以道德为界线,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告诫弟子怎样做才算君子而亚里士多德把人分为自由人与奴隶,他断定奴隶由本性决定,永远改变不了奴隶到底是不是人,亚氏恐未深考孔子建立了人学的丰碑,而人学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几乎是空白如果说亚里士多德对世界的方方面面都给予关注的话,恰恰忽视了对社会人与家庭人的关注严羽云:诗有别才,非关学问(《沧浪诗话》),也许孔子创建的“人学”与诗相似,同真正的学问有些距离,但人学中蕴藏的人性之“善”,无疑是人类取之不尽的宝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