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常德市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建设专项规划(5.3).doc

55页
  • 卖家[上传人]:tian****1990
  • 文档编号:73591339
  • 上传时间:2019-01-2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3.43KB
  • / 5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保障专项规划1规划背景1.1规划的提出为保护洞庭湖自然生态环境,落实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建立“加快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常德市是我省环洞庭湖地区主要地区之一,为了配合全省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常德市委、市政府积极行动,于2012年3月7日召开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迅速将“加快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课题分解到相关各部门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撑,水利规划是常德市“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的8个专项规划之一按照常德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常德市水利局负责组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保障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1.2规划编制的必要性1)编制本规划是保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战略部署的需要洞庭湖曾经是我国第二大的淡水湖泊,是湖南的代名词,是我省的名片为保护洞庭湖自然生态环境,“永远保持洞庭湖一湖清水”,维护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与饮水安全,落实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适时提出了“加快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

      湖南省环洞庭湖地区主要包括岳阳、常德、益阳3市及长沙望城区,共25个县(市、区),总面积4.64万平方公里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总体战略定位是:立足洞庭湖,面向全流域,保护“一湖清水”,建设和谐家园,治山治江治湖治贫统筹兼顾,生态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把区域建设成生态优良、经济发达、城乡协调、生活富裕、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经济区,成为湖南的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城乡协调的先行区,新型产业的集聚区,湖南崛起的带动区,改革开放的前沿区力争到2020年,把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流域综合治理的示范区、长江中游水生态安全的保障区、全国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立“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部署,做好水利先行、水利基础工作,编制“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保障专项规划”是十分必要的2)湖区原生态已不复存在,水生态正在恶化,编制本规划是保护湖区水生态、永保洞庭湖“一湖清水”的需要洞庭湖生态首先是水生态,洞庭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应以水环境的保护为基础和重点,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是生态经济发展的保障与支撑为保护洞庭湖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水质,常德市人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与贡献。

      但随着环洞庭湖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洞庭湖正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压力近几年来,洞庭湖枯水位连年下降,尤其是近两年,洞庭湖枯水位突破了历史最低点,湖泊水面水体缩小,生物量下降,候鸟数量减少;与此同时,湖泊枯水期水质日渐恶化,水生态安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洞庭湖原生态已不复存在为使洞庭湖水生态适应与服务“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洞庭湖一湖清水,“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保障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3)区域水利现状及现有水利规划已不能适应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编制本规划是实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建国以来,为治理和开发洞庭湖流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湖南省水利等有关部门对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区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流域规划工作,先后编制了湘、资、沅、澧四大河流的流域规划报告以及洞庭湖区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这些规划文件对流域的开发治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据流域规划安排,我市先后实施了一大批防洪、治涝、灌溉、供水、水力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设施,在流域内初步形成了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功能多样的防洪减灾与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水利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治水思路的不断调整与完善,尤其是“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提出与建设,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需编制相应的水利建设规划,以适应和满足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常德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利保障专项规划是以水利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区域水利综合规划,规划在深入调查洞庭湖流域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需要,分别对区域的水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保护、防洪减灾、节水防污、河道整治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本规划是全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利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2.1自然地理状况常德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常德市东据西洞庭湖,与益阳市的南县、沅江市湖汊交错;西倚湘西山地,与蜿蜒在张家界市慈利县、永定区及怀化市沅陵县的武陵山脉相承;北枕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宜昌市五峰县的山地以及荆州市松滋市、公安县、石首市的平原相连;南抵资水流域,乌云山脉是常德市与益阳市资阳区、桃江县、安化县之间的分水岭常德市最北端在石门县壶瓶山镇桐木山村(北纬30°07′53″),最南端在桃源县西安镇薛家冲村(北纬28°24′31″),最西端在国营东山峰,最东端在汉寿县百禄桥乡烟包山园艺(东经112°17′52″)。

      市境东西极宽179.35公里,南北极长190.80公里,距省会长沙156公里常德下辖武陵、鼎城两区,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石门六县和津市市(常德代管),包括汉、土家、苗、回、维等15个民族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山地面积677.61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8%,平原面积978.98万亩,占总面积的35.9%,水面220.76万亩,占8.1%,丘陵岗地853万亩,占总面积的31.2%全市现有耕地面积7 02.2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38.15%,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5%常德市西北部属武陵山系,多为中低山区;中部多见红岩丘陵区;其间也出现断块隆起山(如太阳山)和蚀余岛状弧形山(如太浮山);东部为沅、澧水下游及洞庭湖平原区;西南部为雪峰山余脉,组成中山区由此构成区内南、北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凹的基本地貌轮廓全市地貌的形成,自远古代武陵运动以来,已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远古代末,市境为一广阔的古海槽,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武陵山区随江南古陆上升,海水退出此时,常德、临澧、石门等县成为陆地印支运动,使全区海水全部退出,基本上结束海相沉积的历史燕山运动,奠定了区内地貌轮郭的基础骨架,大致和今日相仿。

      新构造运动对现在地形影响最大,使西部地区继续上升,导致侵蚀作用强烈,形成构造地貌中部常、桃盆地上升微弱或稳定,引起强烈的堆积和微弱的侵蚀、剥蚀、形成流水地貌;东部地区间歇沉陷,湖积盛行,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形成湖积~人为地貌和生物地貌全市整个地势由西向东部倾斜,地貌类型呈中山,中低山或山原,低山~侵蚀剥蚀丘陵,岗地-流水堆积平原和湖积围是平原的顺序展布[常德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春秋短,夏冬长;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从地域看,可分为平原丘陵热湿气候和山地凉湿气候两个类型常德市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毫米,无霜期272天,适宜水稻、棉花、油料等作物生长由于受地形影响,该地气候呈现非地带规律西部山区,东部比西部略低,石门东山峰农场年平均气温9.2℃,而石门等澧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6.8℃中部丘陵区、太浮山与太阳山对峙形成向北敞开的簸箕形盆地,致使临澧、桃源一带冬季易受冷空气袭击平原区安乡县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温度的冷热变化,使母岩发生热胀冷缩强烈物理风化作用,形成深厚的风化壳,发育的土壤具有较深厚的土层。

      常德地区东部和中部的平原丘陵区,气温高,降水多,微生物活动非常活跃,有机质分解快,累积少,是平原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在化学风化作用过程中’原生矿物被分解,除石英外,生成多种次生矿物,即高岭石、蛭石、铁铝氧化物;同时淋溶作用很强,碱金属及碱土金属被淋失,铁铝相对聚积,产生富铝化作用,丘陵区形成的大面积红壤,酸性强,盐基饱和度低,风化度高,硅铝率低而西部山区气温偏低,气候凉湿,微生物活动弱,有利于有机质的累积,山区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高在凉湿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减弱,原生矿物的分解,土壤的脱硅富铝作用均较弱,山地形成的黄棕壤、山地草甸盐基饱和度、硅铝率比红壤高,风化度比红壤低据第二次土壤普查测定,石门山区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在3%以上的面积占水田面积的53.8l%,临澧丘陵区只占23.56%,澧阳平原只占34.09%2.2水利建设现状常德市是农业大市,也是水利大市长江三口七支有六支流经常德,湖南四水有沅、澧水两水横贯全境全市河流长5公里以上、集雨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达432条境内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1500多亿立方米历届市委、市人民政府都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在治水兴市上取得了瞩目成就,形成了较完善的防洪、治涝、灌溉、供水、发电、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体系,促进了人水和谐。

      我市经过50多年的建设,淞滋河、沅水、澧水以堤防、防洪控制性枢纽和蓄滞洪区为主的防洪工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防汛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逐步得到加强,基本能防御主要常遇洪水到目前为止,全市湖区已建成38个防洪圈,建成湖区重点垸5个,蓄洪垸18个,一般垸14个,万亩以下的一般垸1个,湖区堤防总长度2870km;全市山丘区建成水库1400多座(其中已注册1177座)、山塘16万多处;全市建成各类电排3546处5481台32.44万kW全市各类水利工程蓄提总水量达104亿立方米2006年以来,到2010年底全市已解决了102.42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设各类饮水安全工程中5000余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357处这些众多的水利工程在我市的防洪灌溉、发电、供水、养殖、旅游等方面发挥了重作用但必须看到,从整体上看,常德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然不强主要表现在:第一,防洪减灾能力仍然较弱全市5个重点垸还有37公里一线大堤还没有达标;城市防洪标准偏低,除市本级城市一线大堤达百年一遇以年,其它县(市)区均为20年一遇,还有个别区、县连20年一遇标准也未达到,而且相应配套设施老化,也很不完善;垸内排灌设施老化严重;有35个山洪地质灾害防御重点乡镇、172个重点村监测预警预报尚不健全;大部分区县(市)的防洪标准还不足20年一遇;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全市现有小(一)型水库219座,小(二)型水库921座,目前只有190座小(一)型水库、194座小(二)型水库进入国家规划并进行了除险加固;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洪涝灾害十分频繁而严重。

      第二,农田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灌区节水改造任务较重自1996年以来,常德5座大型灌区共投入资金6亿元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际完成部分干渠护砌所有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基本没有获得国家投入第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太小2005年,国家才开始投入资金对常德小农水进行建设,至2011年底,共投入资金13099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最大,为6250万元,根据原常德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需资金约40多亿,按此投资力度,原有农田水利设施示搞,新建设施已坏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历史欠账太多第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难度较大2006年,全市实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86万人,而当时国家实际只认可131万人,现在实际解决90万人,目前仍有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30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近一半与其他地级市相比,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任务尤其繁重,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总之,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最大的市情仍然是水情,最大的忧患仍然是水患,季节性和地域性干旱仍然是影响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