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行为矫正重点整理.docx

7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21731614
  • 上传时间:2024-01-20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5.05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行为矫正第一章1、行为(名词解释):指的是个体任何可观察到的或者可测量的动作或者活动包括个体外部的动作和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主要是个体外部的动作2、行为矫正(名词解释):依据学习的原理来处理问题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系列客观而系统的方法行为改变:个体行为在本质上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因身心发展和客观环境影响在随时改变3、问题行为的类型:虽然问题行为在生活中表现繁多,范围很广,但大体都可归为以下三大类:行为不足,人们期望的行为(良性行为)很少发生或从不发生五岁儿童很少与同伴交流;行为过度,人们所不期望的行为(不良行为)发生太多,儿童上课时经常侵犯把别人;行为不当,期望的行为在不适宜的情景下产生,但在适宜的条件下却不发生10岁儿童叫爸爸为“老兄”;4、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为:问题行为是习得的,其完全是个体后夭在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各个问题行为是分别习得的,其分别是在其特定环境中,进行了某种特定学习的产物;问题行为与环境有特殊的关系,其是在不良的环境条件影响下进行了某种不恰当的学习的结果;重新学习可以矫正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实质就是指导个体重新学习,以使问题行为发生改变的过程;5、行为矫正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学者的概括和总结,行为矫正有以下五个特点:行为矫正着眼于问题行为的解决;②行为矫正有明确的学习理论基础;③行为矫正强调环境和学习的作用;④行为矫正重视专业和生活的结合;⑤行为矫正强调对行为的测量;第二章1、行为的获得律和消退律(课本17-18)获得律:条件作用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建立起来的。

      消退律:在条件反射建立以后,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变的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进本规律(填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消退3、影响观察学习的主要因素?(简答)榜样与示范;②观察与模仿;③替代强化与自我强化4、替代强化:观察者如果看到榜样成功(被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加产生同样行为倾向;如果看到榜样失败(被惩罚的)行为,就会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因此,对榜样行为的强化,便可以替代性的影响观察者的学习5、自我强化: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评价反应,会调节他们将表现出哪些可观察到的习得行为个体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自己厌恶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强化第三章1、功能评估:是一种搜集行为资料并分析其行为功能的过程,也就是收集和分析与问题行为的发生油罐的前提和后果的过程2、问题行为的功能:社会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正强化所维持,儿童因哭闹得到父母的关注;社会性负强化,问题行为由他人给予的负强化所维持,成人通过抱怨逃避劳动;感觉性正强化,问题行为由内在感觉刺激或行为后果本身所维持,强化的结果不是由他人做出的,如爱扔玩具的小孩子,因为喜欢听玩具掉在地上的声响而经常扔玩具;感觉性负强化,当由于目标行为的发生自动减少或消除了作为行为结果的消极刺激时,感觉性负强化就发生了,暴饮暴食可以减少个体的不愉快的情绪,不愉快情绪的减少又消极强化了暴饮暴食;3、功能评估的方法(填空)调查法;②观察法;③实验法第四章1、目标的界定和分析应包括三点:①明确指出命名的全部行为问题;②注明行为改变的方向。

      是增加某一行为,还是减少某一行为;③确定成功的标准2、界定和分析不需要的目标行为对于不良行为的界定,除了需要检验其特定性之外,还应判断该目标行为是应予消除、减少还是限制行为应予消除,是指使该行为尽可能永远不再发生或不再出现行为应予减少,是指使该行为的发生概率下降,或发生强度减弱行为应予限制,是指行为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它发生在不该表现的环境中,因此应将其限制在特定的环境之中3、界定和分析需要的目标行为良好行为作为目标进行界定时,同样需要符合特定性的要求,并应进一步界定该行为是应予加强、发展还是扩展行为应予加强,是指目标行为并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经常发生,为此应设法增加其发生的次数或出现的频率行为应予发展,是指当事人当前还不会操作目标行为,需要教会他如何动作来表现这一目标行为行为应予扩展,教会当事人在其他有关情境中也能表现出良好行为4、行为矫正的实验设计倒返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原理要会背)典型的模式是A-B-A-BA代表基线,B代表实验处理,第一个A代表在没有实验处理的情况下,观察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第一个B代表实验处理(矫正、干预、介入)阶段问题行为的出现率第二个A代表当实验处理显出效果后,把实验处理取消,使程序回到没有实验处理的基线状态,也就是倒返期。

      第二个B代表第二次引进实验处理后的行为变化情况① 多重基线设计(包括三个:跨主体的多重基线设计、跨行为的多重基线设计、跨情境的多重基线设计填空题)操作原理:首先,针对第一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其他行为则仍继续维持在基线阶段.等到第一个行为在处理阶段达到预定标准并开始趋向干稳定之后,再对第二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等到第二个行为因处理条件加入而达到一定标准并趋于稳定之后,便对第三个行为实施实验处理』如果第二个第三个行为在尚未施加处理条件之前就随着第一个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则应暂停实验,研究其原因,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如果某一个行为在实验条件引入后「并不因此而发生改变,则须另换姓理方式四,交替治疗设计(一)基本原理市交替治疗设计常被用来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实验处理或干预措施对单一行为的效果,又称为同时治疗设计或多元素实验设计〃这种设计包括三项实验条件:基线静),交替实验处理(B),姓续处理(C)在交替实验设计中,基线A阶段表示未提供任何实验处理,交替实验处理8阶段表示以快速交替的方式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处理,以比较各种实验处理的有效性,进而在继续处理C阶段只采用较为有效的措施三'逐变标准设计(一)基本原理◎逐变标准设计的原理是指:在实验处理阶段采取逐步实现目标行为的方式,将整个处理阶段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并预先确定每一小阶段的要求标准,依序提升'以逐步形成目标行为的方法。

      逐变标准设计交替治疗设计第五章1、强化(名词解释):就是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提高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2、强化物(名词解释):就是指能起到强化作用的事件或者刺激,也就说,它的呈现可以提高反应发生的概率3、正强化(了解):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了刺激的出现或刺激强度的增加,并且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过程4、负强化(了解):就是当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导致刺激的消失会刺激强度的降低,并且结果也提高了该行为在今后发生的概率5、连续强化:就是当所需要的目标行为一旦发生,就予以强化6、间歇强化:就是一种偶然的(或间歇的)而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的行为进行强化的方法,也就说,行为发生后,有时能得到强化,有时则得不到强化7、强化物的类型(填空):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反馈性强化物8、普雷马克原理:当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各种活动时,有些活动的被选率较高,有些活动的被选率则较低,并通过实验证明:高概率的行为可以强化低概率行为也就是,如果先要求个体从事被选率低、发生概率小的行为,再让他从事被选率高、发生概率大的行为,那么就是可以提高原来低概率行为的发生率9、强化的程式:定比例强化:(FR程式)只有当事人做出的反应达到所要求的特定次数时,反应进行强化。

      工厂实行的计件工资制);变比例强化:每次强化所要求的反应数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可预测地变化着(学生课堂上的举手发言、赌博);定时距强化:(FI程式)目标行为在上一次被强化后,经过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后再一次进行强化也就是在某一固定时间间隔内,只要目标行为发生了,就获得强化工人每个月5日领工资);变时距强化:(VI程式)是指在一次强化发生后到下一次强化发生前,期间的时间间隔围绕一个平均值不可预测地变化,两次强化之间没有停顿现象持续性行为的训练)10、影响正强化效果的因素(填空)强化与行为一致性;②强化与行为的直接性;③强化物的数量与品质;④机体的先前状态正强化正用误用的例子是重点正强化的误用:(1)针对不良行为进行强化一般并非故意,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无意间强化②对什么是良好行为的认识有偏差③无奈中给予强化2)强化过程中的偏差:强化不及时或不一致,强化物给予的数量太多,出现滥用,或强化物种类单一,导致个体对强化物很快饱厌个体的行为已经持续发生,强化物还没有及时退出强化物给予之后不久,就对个体的行为提出了批评11、有效运用正强化的原则?正确选择目标行为,使计划顺利进行正确选择强化物,使训练发挥效力正确实施正强化,使训练不要错过时机12、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惩罚是施加厌恶(消极)刺激,而负强化是除去厌恶刺激。

      两者在实行厌恶刺激的目的、方式和后果都不同目的:惩罚是施用厌恶刺激的目的是阻止不良行为的出现,比一定形成良好的行为负强化则是通过厌恶刺激抑制不良行为,并达到建立良好行为的目的方式:惩罚是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即时施以厌恶刺激,以便阻止不良行为产生负强化则是针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鼓励他去从事良好的行为结果:惩罚的结果是不愉快、痛苦和恐惧的负强化的效果是愉快的13、逃避反应,是指个体在厌恶刺激出现后,才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从而使该厌恶刺激终止14、所谓回避反应,是指当个体听到有关厌恶刺激的信号后,主动做出某一良好的行为,从而避免厌恶刺激15、口头革命派形成心理学的原理?答:常期使用负强化,是对负强化的误用,即轻信当事人的讨饶和谎言16、负强化的使用原则如果必须通过负强化来建立良好的行为,那么在逃避反应和回避反应中,应优先采用回避反应⑤在使用回避反应之前,必须借助逃避反应来建立良好行为如果逃避反应已经获得,则回避反应一般易于建立⑥在使用回避反应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条件厌恶刺激必须是强力惩罚的信号,必须使行为者获得警告⑦必须慎重使用逃避和回避反应由于负强化过程需要运用厌恶刺激,会令人感到不适,并容易诱导行为者对其他刺激也产生逃避和回避的反应。

      ⑧负强化最好和正强化结合使用将对良好行为的正强化和对不良行为的负强化结合,不仅可以增强良好的行为,也可以降低其副作用第八早1、惩罚:有机体做出某一行为反应的结果,降低了该行为以后发生的概率的过程当个体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做出某一行为后,若即使使之承受厌恶刺激和厌恶活动(惩罚物)或撤除正在享用的强化物(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那么个体在今后类似的刺激情境中,该行为的发生概率将会下降2、惩罚物:就是指其呈现可以降低反应发生的概率的事件3、正惩罚:行为的结果导致厌恶刺激的出现或强度的增加,从而使行为发生概率下降;4、负惩罚:为的结果导致积极刺激或积极活动的消除或强度的降低,从而使行为发生概率下降5、负惩罚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6、惩罚与强化的关系?课本103(大题)相同点:(1)个体做出某一行为;(2)在行为之后跟随一个结果;(3)这一结果对将来该行为的出现产生影响;不同点:(1)当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如果伴随而来的是刺激的出现,则这一过程是正强化和正惩罚a、如果刺激的出现导致了将来行为的加强,就是正强化b、如果刺激的出现导致了今后行为的削弱,就是正惩罚2)当个体做出某一行为后,如果伴随而来的是刺激的移除,则这一过程是负强化和负惩罚。

      a、如果刺激的移除导致了将来行为的加强,就是负强化b、如果刺激的移除导致了今后行为的削弱,就是负惩罚7、惩罚物的分类:体罚、斥责、矫枉过正、体力劳动8、斥责:就是指个体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否定性的言语,姿势和表情,以阻止或消除不良行为的出现,既包括否定性的语言刺激,也包括谴责性的瞪眼、不赞同的表情等。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