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工夫茶的介绍潮汕工夫茶.doc
22页潮汕工夫茶的介绍潮汕工夫茶潮汕工夫茶即潮汕茶道,是中国古老的汉族茶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茶道,据考,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已经十分完善,沿海一带人们都十分喜欢饮茶,在潮汕当地更是把茶做为了待客的最佳礼仪并加以完善,这不仅是因为茶在许多方面有着养生的作用更因为自古以来茶就有“待君子,清心身”的意境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潮汕工夫茶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潮汕工夫茶的介绍1.历史说法一在工夫茶形成的年代(明朝中期至清初),“潮州”是大潮汕地区的代表地和经济、文化及行政中心,所以,“潮州工夫茶”中的“潮州”不是指现时行政区域中的潮州市,而是指包含揭阳、潮州、汕头以及丰顺县中的一部分组成的潮汕地区在现代汉语词典(普通话)中,“工夫”与“功夫”音相同、意相近,但在闽语潮汕话中发音不同、意也不同 “工夫”二字在潮语意中乃喻做事考究、细致而用心之意以前,在潮汕地区,称带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人叫“做工夫人”,称做事考究、细心得有点过分的,叫做“过工夫”可见,加上“工夫”二字的“潮州工夫茶”是一件很讲究的茶事活动,是潮州人对精制的茶叶、考究的茶具、优雅的冲沏过程,以及品评水平、礼仪习俗、闲情逸致等方面的整体总结及称谓。
潮州工夫茶不仅是潮汕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潮州工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州先人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茶的“活化石”,既明伦序、尽礼仪,又有优美的茶器及茶艺方式的高雅格调,具小中见大、外巧中拙、虚实盈亏之哲理潮州工夫茶做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沉积壶小乾坤大,茶薄人情厚”,今日,工夫茶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遍及海内外,默默地起着沟通情谊的纽带作用,浓浓的茶香滋润和安抚着人们的心灵工夫茶推崇“和、敬、精、乐”的精神,它必将超越局限,与更多的人们共享说法二工夫茶起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工夫”一词,在潮州话中是作事方法讲究的意思,这里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讲究,潮州工夫茶有一套讲究茶具、茶叶、用水、冲法、品味的茶经。
工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劳力;素养;造诣,成就的程度;空闲时间工夫”与烹茶方法联袂,称“工夫茶”故所谓的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中国茶道形成于盛唐,《茶经》总其大成,简称“茶经法”《茶经》是潮州工夫茶烹法之本,更是中国工夫茶的“元典”)“茶经法”详载茶艺,包括炙茶、碾末、取火、选水、煮茶、酌茶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茶艺”的核心内容宋、元是中国工夫茶发展期,到了明代是中国工夫茶的鼎盛期,将茶艺推进到尽善尽美的阶段潮汕工夫茶艺定式,较早的文字记载是清代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工夫茶》及至明国翁辉东撰《潮州茶经·工夫茶》,则以详尽著称后之介绍文字,未见有超越其窠臼者2.形成自唐代韩愈被贬到潮州后,邹鲁之风开启现可见最早的有关饮茶文献资料是北宋时苏轼的《与子野》书:“寄惠建名数种,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子野,即潮州前八贤之吴复古(吴远游),与苏轼至交文学家苏轼在茶学上造诣颇高,对茶艺颇有研究吴复古寄上的数品福建茶,获得苏轼赞誉“皆佳绝”,且知“彼土自难得”,可见吴复古有相当高的品茗水平,也说明宋代潮州地区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之习俗。
后又经历次战争动乱时之人口迁徙,特别是宋末朝廷南迁,文天祥兵败于潮州,更是把诸多中原文化带入潮州,如潮阳笛套音乐等潮汕地区众多姓氏宗族,追根溯,其始祖均始于此次朝廷南迁历次的人口迁入,把中原的饮茶习俗也随之带入潮州,融本地民风习俗而成“潮味茶俗”并逐渐成型为后来的“工夫”茶俗据考,最先把“工夫茶”作为一种品茶程式的名称载诸文献的,是俞蛟的《梦厂杂著.潮嘉风月》俞蛟是浙阴人,在乾隆五十八年至嘉庆五年(1793-1800)间,任广东兴宁典史,其在《潮嘉风月》中描述道:“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形如截筒,高绝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升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类非近代物,然无款识,制自何年,不能考也炉及壶、盘各一,惟杯之数,同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此外尚有瓦铛、棕垫、纸扇、竹夹,制皆朴雅壶、盘与杯,旧而佳者,贵如拱璧寻常舟中,不易得也先将泉水贮铛,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按照俞氏的理解,工夫茶是师承于陆羽《茶经》并有所发展;用福建产之茶叶;冲沏过程程序分明。
潮州工夫茶以前所用茶叶,一般只用半发酵的乌龙茶一类,因此,工夫茶的成型期应在茶叶的半发酵制作方式形成之后庄任在《乌龙茶的发展历史与品饮艺术》一文中,根据清康熙五十六 (1717)年王草堂的《茶说》、释超全的《武夷茶歌》和阮晏的《安溪茶歌》,推断乌龙茶创始于17世纪中后期,即明代中后期,适于乌龙茶的工夫茶品饮方式也随之兴起,首先行于武夷,再及于闽南、潮州工夫茶艺传到潮州后,与当地的精致习性结合,从原先较大的茶杯改成更小的茶杯,并与崇商的习性结合,变成商业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和纽带,从而使工夫茶艺的中心和程式在潮州固定下来从工夫茶饮茶器具来看,先时潮人泡茶均崇尚苏罐,即江苏宜兴产之紫砂壶至今,老一辈茶人仍有“孟臣罐”(惠孟臣,江苏宜兴人,制壶名家,一说为天启崇祯年间人,一说为清康熙雍正年间人)、“若琛杯”(若琛为江西景德镇制杯名家)之口传据考,宜兴紫砂壶的制作始于明代,至明中晚期形成较完整的工艺体系,从明万历到明末是紫砂壶发展的高峰,这也与潮州工夫茶的形成期基本吻合潮州工夫茶一般只用小品壶(容量在120cc左右)冲泡,其它地方饮茶之用壶均用中品壶(容量大于20________cc)以上,因此,潮州是宜兴小品壶的主销地,至今仍是这样。
潮州工夫茶的用壶方式,也影响到宜兴紫砂艺人的制作技法,至今,仍有一些制壶工艺师到潮汕地区来学习工夫茶的冲泡方法,并把悟到的要点应用于紫砂壶的制作技艺中去,如壶体重心、容量、造型、出水通畅程度、适应泥质、壶盖密封度等潮州工夫茶的品饮程式定型后,经明未清初的发展,至晚清时,潮州工夫茶艺渐渐扩展成为习尚民国时期的潮州工夫茶,在潮汕地区饮用范围更为扩大当时,除了较富有的商号、仕宦人家、文人学士或大户人家以“工夫茶”接待客人和自我消遣之外,还有三种情况也是“尚工夫茶”的:一是教书先生等读书人,以茶遣兴,故俗语有“坐书斋,哈(喝)烧(热)茶”之说法;二是手工艺人,以茶解乏,极为普遍;三是乡镇中之闲人,聚众喝茶消闲因此,以前潮汕地区各乡里都有所谓的“闲间”和“弦间(演奏潮乐的房屋)”,均是饮茶的地方喝工夫茶虽成为当时潮汕地区的社会风气,但,那时的普通人家却不会有体面的全套茶具,直至解放初,潮汕地区各乡里中,家中拥有苏罐做为冲茶用壶的仍是屈指可数,家中客至,向邻里借用体面的茶具待客仍是常事解放后,普通民众饮用工夫茶的风气在潮汕推而广之,蔚然成风但,工夫茶普及最快的还是改革开放后这三十年,家家户户几乎每天都在喝工夫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潮汕地区是乌龙茶的主销区和出口主要口岸,如今,这里仍是国内人均茶叶消费量最多的地区3.详细介绍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与茶具的结合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和特有的茶具,此功夫,乃为沏泡时的学问,品饮的工夫工夫茶起于宋代,在广东的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侨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州人,也仍然保持着品工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州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潮州工夫茶是潮州人独特的饮茶习惯工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沏茶、斟茶、饮茶都十分讲究工夫茶壶很小,只有拳头那么大,薄胎瓷,半透明,隐约能见壶内茶叶杯子则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茶叶选用色香味俱全的乌龙茶,以半发酵的为最佳放茶叶一般都是放半壶,冲过后茶叶会展开,刚好呈一壶满的状态水最好是要经过沉淀的,沏茶时将滚烫的热水灌进壶里,马上冲出来,头道茶要倒掉,这主要是出于卫生的考虑。
斟茶时,三个茶杯放在一起,不能斟满了这杯再斟那杯,而要轮流不停地来回斟,以免出现前浓后淡的情况饮时先喝一小口,慢慢品,一边品着茶一边谈天说地,这叫工夫工夫茶茶汁浓,碱性大,刚饮几杯时,会微感苦涩,但饮到后来,会愈饮愈觉苦香甜润,使人神清气爽,特别是大宴后下油最好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工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潮州工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潮州工夫茶是潮州饮食民俗最具特色的一种张华云先生曾作《潮州工夫茶歌》一首云:闽粤地相接,姻亚不断绝五娘适陈三,荔枝为作伐闽茶显粤东,溪茗铁观音,嫩芽化齑粉,条索窈窕褐一斤四十泡,三杯无余缺潮人无贵贱,嗜茶辄成癖和、爱、精、洁、思,茶道无与敌水、火、器、烹、饮,茶气极精辟薄锅沸清泉,泥炉炽榄核罐推孟臣小, 杯取若深洁西湖处女泉,桑浦龙泉液四指动飞轮,涤器净且热柔条围细末, 首冲去浮沫。
关羽巡城流,韩信点兵滴罐干茶云熟,饮尽不见屑一冲号为皮,流香四座溢二三冲为肉,芬芳留齿颊四冲已云极,清风生两腋脑海骋奇思,胃肠清宿食匪独疗干渴,夏兴冬不息不可一日无,百邪俱辟易潮人多远游,四海留踪迹偶逢故乡人,同作他乡客共品三两杯,互通乡消息乡思起芒鲈,乡情如胶漆因知工夫茶,最具凝聚力昔人开其端,历代有增益乃成茶文化,世世沐膏泽工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工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工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工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潮州自古以来的陶瓷工艺也为茶具提供了优秀的物质基础,也可谓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现在的潮州茶文化和潮州陶瓷文化4.茶艺标准的工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淋顶十法。
潮州工夫茶一般主客四人却只有三个杯子,潮州人有“茶三酒四”之说,之所以四个人只有三个杯子是为体现潮州人礼让精神冲泡由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开,性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