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沧桑话故城.doc
2页千年沧桑话故城康熙四十二年(即公元 1703 年)圣祖仁皇帝南巡回銮由水路过故城运河御舟纤夫俱红号衣红帽黄顶彩绳,纤板从船纤夫俱青号衣(摘自《故城县志》)也就是在这一年,被康熙皇帝倍加赏识的时任河道总督的张鹏翮把跟治河有关的文字和图画装帧成册,以供皇帝垂询在当时看来,这幅资料并不显得重要可对于今天的我们,应是弥足珍贵了! 从这幅图上看故城县城,四门,大致呈长方形,应是康熙四十二年以前故城县城的示意图彼时县城还在今天的故城镇清朝一个叫马伟的故城人描述说:运河亘县城之前,涟漪映带,环绕左右,帆樯相接,随风若飞上溯武城下达德州,朝发夕至,呼吸可通,县介京师、山东之间,诚为襟束要地矣 故城是个因运河而兴的老县城,从各种史志看:隋开皇六年(公元 586 年)置东阳县,县治所设在此处隋开皇十八年(公元 598 年)东阳县改称漳南县,此处仍是县城唐武德七年(公元 624 年),漳南县城向西南移 22 华里,至今山东省武城县漳南镇,此处始有“故城”之名故城,漳南之“故城”也元代至元元年(公元 1264 年)复于故城置县,名故城县从那时起县治所一直在故城镇1945 年 6 月县城迁至郑家口镇 对于故城的建制沿革和“甘陵”的别称,史志历来就有多种说法。
因历史的迁变和行政区划的不断变革,这些对于今天的我们并不十分重要我们所关心的是故城历史上的辉煌和对于运河文化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故城的各种美丽传说深深吸引打动着我们且不说故城三大宝“佛头井、无影树、半步桥”的神奇曼妙,只一句“故城七十二座庙,德州七十二衙”之说就足以让人遐想连篇当打开尘封的《故城县志》,这个谜底才渐渐揭开马伟描述的县城美景才又重新展现在眼前 在我们看到的现在仅存的甘陵书院左侧,自北向南依次是:真武庙、明伦堂、文庙文庙的左侧是忠义祠、节孝祠;甘陵书院右南,依次是文昌宫、城隍庙、文昌阁、观音堂东城门外自北向南是先农坛、东岳庙、东坛、乐王庙西门外还有社稷坛、关帝庙、真武庙、泰山行宫、二贤祠(董仲舒祠、澹台灭明祠)这些庙宇的出现,会给我们很多联想和感慨这都是政府允许摆在书上的庙宇,那些城关五镇村子里的村庙及一些大户人家的祠堂,总算起来恐怕七十二座也不知吧和这些庙宇相匹配的是几条街巷的名字:承流街、兴文街、宣化街、延喜街、弦歌巷、近恩街等等从这些名字的命名不难看出,历史上的故城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中心,也是一个经济贸易中心,更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道佛各种文化交汇繁荣的中心。
这些,应该归功于大运河的开挖,也应归结于康乾两代帝王关心河工漕运的几次南巡,更应归功于我们的先辈们善于利用运河之利,包容万象,教民扬善,崇尚文明的尚贤用心看到这些,也就不难解释“佛头井、无影树、半步桥”为何成为故城三大宝,也不难解释故城为什么有那么多神奇的民间传说,出那么多才子佳人的缘故了 运河文化汇集的故城,有待于我们去挖掘去探索搜集整理:中国北方国际皮草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