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台建筑的历史.doc
9页1 高台建筑的历史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建筑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开始萌芽,经历了漫长的社会历史演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而高台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建筑史上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国三千年历史里,高台建筑至少有一千年一直是主流建筑类型高台榭,美宫室”是春秋至魏晋时期的建筑风尚高台,主要由土建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工程类型,也是我国土木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是我国高台建筑最盛行辉煌的时期,高台工程的质量和规模都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这曾熟记于心的诗句中巍峨宏伟的阿房宫便是高台建筑颠峰时期的最佳代表作2. 高台建筑的起源与概念2.1 地理因素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都有着深刻的作用 台式怎么起源的?考古发现提供的一些信息使我们等够对台的起源有个科学的推断原始先民一般都逐水而居起初,他们住在靠近水的岩洞里;后来,他们走出岩洞,再水边的土地上建造原始房屋由于黄河流域的水灾颇多,解决的办法是迁到地面,筑台以防涝,所以屋基便是台的胚胎。
为了避免水患,他们往往选择具有陡坡的高地,即台地或台基应当说,台的直接源头就是原始房屋的这些台地和台基2.2 生产技术因素 中国文化首先发源于黄土高原,那里好的建筑石材并不是很多,而木材和黄土去供应充分黄土粘腻坚实,木材轻便易加工,在远古社会生产力底下,建造巨大体量的建筑只能以夯土技术为基础中国建筑所发展出的简单而直接的办法:在无需担心酷寒或酷热的气候条件下,设计格局要向户外开放而发展出高台、梁柱和茅顶即为古时的台榭,或统称为高台建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萌动的春秋战国已经出现了堆积的像山一样的高台,到文化定型的秦汉已是“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专门的高台建筑由于汉代木构架建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制砖水平的提高,不论是夯土高台还是台上木构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以初步摆脱地理条件的限制,向更广大的范围推广,高台建筑大盛魏晋之际,由于砖券结构,木构阁楼的稳定发展,高台建筑这种夯土和土木结合的建筑形式已经显得落伍,此时已经发展成完全木构筑自隋唐以来,中国古代木工技术已迈向成熟,施工方便、效率高的木构为将高台这种凝聚在一个点上的建设代之以全面的都城计划提供了可能高台建筑,是依附于高台的建筑组合体。
高台建筑是由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基,逐渐向高空发展而形成的由古文献可知,台的起源很早,殷代有鹿台,周代有灵台,后有铜雀台等等故先王之为台榭也,榭不过讲军实,台不过望氛祥故榭度于大卒之居,台度于临观之高从这句话中可知,台的最初功能是为瞭望而用,之后才在上面建造简单的木结构房屋后来又融入了人们的审美及文化思想观念,再后来甚至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等级身份以及进行精神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高台建筑至东周时期就已经很普遍了,战国时筑台之风盛极一时时有“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之语,可见高台已是当时最高标准的建筑物了秦统一六国后,高台建筑的创作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秦汉以后,高台建筑仅用于离宫别馆,其形制已转向体量较小而体形繁复的风格高台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是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综合产物,人类的思想文化促进了高台建筑形制的发展与变化;相反的,高台建筑也能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信仰以及思想形态3. 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3.1 敬天法地——高台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天体的崇拜高台建筑的文化起源之一就是对天体的崇拜,它是中国特有的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法天传统意识《易·系辞上》中就有: “ 崇效天, 卑法地” 的说法。
由于上苍难以企及,而且被认为是最神圣的,所以古代帝王们希望能够建造出尽可能接近天国的建筑,高山台地便成了最好的选择帝王们修筑高台建筑期望能够与天对话,俯视万物,于高台之上观天上之灵气,努力探究天的奥秘,从而达到人与天的和谐对话,这一行为即带有强烈的类似宗教的法天传统意识古代的通天思想反映在高台建筑上的表现形制之一就是筑台观象,取其台高际天据知周代已开始这一活动,周文王筑“灵台”,用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 现保存完好的河南登封观星台和北京观象台,是元、明两代建造的天文观测所另一种表现形制体现在祭祀建筑上,天坛的祈年殿、圜丘的祭台、太庙的大殿、明长陵的棱恩殿等建筑其中,天坛是祭天的地方,太庙是祭祖的地方,陵墓是葬先人之地,都是祭祀之所,这些皇家建筑均建在用石块雕制的须弥座构成的三崇台上3.2 崇山慕岳——高台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山岳的崇拜在上古神话中,人们认为天地上下可通,而山岳被奉为抵达诸神居所的天梯在人们的心目中,山既是有意志的诸神的化身,也是天上诸神在人间的居住所,而昆仑山就是能使天和地互通往来的天梯古时的台“四壁立而坚挺,没有多余线条,下部稳如磐石” 一方面衬托出上部纤柔精巧,另一方面直观达地表现出原始崇拜者心目中山岳的特点。
人们企图用建筑的造型以及它的巨大体量感成为山的隐喻,高耸入天并俯视大地通过考古发现,这种队山岳崇拜的高台建筑在古代帝王陵墓中也有所体现根据考古资料可知,战国中山王墓的“封土平面呈方形,有上而下构成三层台阶”;邯郸赵王陵、辉县魏王墓的坟丘均为阶台形;秦始皇陵亦是三层阶台形直至西汉,帝陵坟丘演变为四棱台形至明清时期,帝王的陵墓亦采取高台基似的形式,如明长陵的凌恩殿等建筑这些陵墓的建筑形式均体现了对昆仑山的膜拜与效仿3.3 求仙望气——高台建筑反映了中国古代对神仙的崇拜从上古先民的原始崇拜,经历商周《易经》带来的朴素唯物主义观,到秦汉时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神仙学说有开始流行以往大家多关注于道家“天人合一”等自由思想带给园林创作的灵感事实仙崇拜是中国道教信仰的核心,也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的明显不同之处春秋战国时代,“不死”思想开始流传起来,(《韩非子》)和“延年不死”(《楚词》)等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六国,建立起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一方面秦始皇晚年贪生怕死、好求长生;另一方面,战国以来方士学术语阴阳家思想流行,秦始皇由封禅变为喜好神仙道教追求长生不老,认为通过求仙炼丹就能达到神仙的境界。
神明台之类高台建筑的形式及规模,正好体现道教精神,将宫殿祭祀活动建于夯土台上,才能更好的与神仙交流,求得长生正是“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隋唐以后,专门的高台建筑从总体上走向衰落究其原因,是佛教自汉代传入至隋唐已经大盛,秦汉以来的神仙学说已经让位于广泛流行的净土佛国;汉代以来逐渐形成的道教,虽然以神仙为依托,但注重实践的修炼;几经变化的儒学也与佛、道相融‘提倡人的内省,这也大大削弱了以成仙为目的的通天思想:《易经》风水术也提倡“气“的重要性,”台高多阳,室广多阴天地之和也,故人主弗为适形而已亦“同时,印度的窣堵坡传入中国以后,与传统的楼阁建筑相结合,形成新的高耸建筑物—塔,它既适合佛家的需要,又同高台一样具有凭虚凌空的效果因此,建造秦汉时的那种高台已无必要隋唐以后仍有一些高台建筑但大都用于纪念物事和登临赏景3.4 王权天授—高台建筑反映中国古代的皇权思想皇权至上、居中则贵,居高则霸的思想,使高台建筑成为皇权的最高体现从自然地崇山大河、高树巨石中早就体验到了体量所蕴含的崇高,从电闪雷鸣中感受到了 超出人力所能及的力量所包含的恐惧,把这些体验转移到建筑中去,巨大的体量就转行成了庄重和尊严。
自从有了阶级差别后,大凡帝王宫殿皆筑高台,秦代的高台建筑中最著名的是近年发现的秦咸阳阿房宫一号宫殿遗址然而到了盛唐,“高台思想以一种兼收并蓄的气概来展示中央大国的雄风--“大唐风范”,其代表作就是唐大明宫含元殿但是自始至终以“高”、“中”显示地位尊贵,唯我独尊的思想帝王们始终没有放弃,只是通过变换建筑的外在形式,用更适合当时的审美及生产力要求的手段,突出宫殿建筑的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4. 高台建筑所需的建筑技术条件高台建筑的高台在原始社会无法完成,因为原始社会是不具备高台建筑的技术条件的高台建筑所需要的技术条件有以下三方面4.1 防潮技术的发展 高台建筑所依据的土台起源于建筑基址的防潮和建筑地段的平整和加固原始的穴居、半穴居相当潮湿,长久居住,轻则患湿气疥廯,重则引起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症,为此,人们不得不寻求防潮的办法夯筑技术的发明,具有重大意义,它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典建筑土木混合结构的体系4.2 承重的木骨泥墙的出现这是地面建筑大发展的一个技术关键,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建筑的基本体形,这种建筑体形也比原始的穴居、半穴居高大的多,才能在高台上应用并产生巍峨高大的效果。
4.3 柱基构造的发展出现砾石暗础的做法,为木结构的高大进一步创造了条件因此,从建筑技术的发展看,由于具备了夯土条件,居住面升至地面并未停止,而是继续增长,形成一个高出地面的基座,除单体建筑置于基座上,进一步发展为将整组建筑置于夯土台上,这就具备了高台建筑的雏形同时由于墙体、柱基的加固使得土的建筑能更高大,才能有高台建筑的出现和繁荣5. 高台建筑的优缺点高台建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优缺点5.1它的优点在于:5.1.1 形式高大美观高台是建筑形式的一大创造运用传统的技术,在平面、高度的配合上将若干较小的单体建筑组合在一个夯土台上,将夯土台筑成阶梯形,出现了一个似乎是多层的建筑这个形式在以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此创造处许多优美的建筑5.1.2 具有一定的防卫性功能5.2它的缺点在于:5.2.1 夯土台基规模巨大对人工和材料的要求太高,损耗太大高台建筑的台基往往为达到高大的效果,修建的土台不止是一层,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它所损耗的财力、人力都是巨大的5.2.2 高台建筑技术较落后建筑技术有了一定发展后,人们将修建桥梁栈道的形式应用到宫室建筑中,产生了新的建筑类型———楼阁,即有防御性的城楼,也有商业性的市楼,这种建筑技术省时省力,更为先进,而高台建筑由于其自身的缺陷就慢慢没落了。
6. 高台建筑的意义在文化寓意方面:依靠高台可以取得层叠巍峨的效果,让百姓对帝王能有一种敬畏崇拜的心理;在当时注重神明,崇拜神明的情况下,高台建筑能让人更觉得与天接近;统治者以高台宫室向他国夸耀,展示本国的经济、军事实力;高台拉开了帝王与民众的距离满足了他们向往的空中楼阁的“仙居”要求;于是高台建筑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在实用方面:高台建筑宜于防水,防潮原始社会的穴居、半穴居穴底和四壁相当潮湿,长期居住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损害,而高台建筑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潮湿台基上的木构建筑有利于通风,在卫生功能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性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高台建筑的防御性,它可居高临下,即便于了望,也利于防守战国时期高台建筑的盛行和这有很大的关系结 论总而言之,高台建筑规模宏伟是中国建筑形式的一大创造,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天体的崇拜、对山岳的崇拜、对神仙的崇拜以及皇权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凝结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作为早期出现的建筑形式,对为后世建筑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典木构建筑的独有风格参考文献:1 张爽.“台”辨.杭州大学学报. 1994, 24(3):116-118.2 张必忠. 金台夕照何处寻.北京社会科学,2002(3):50-53.3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第五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