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礼记》儒家言谈礼仪规范及其历史意义.docx

5页
  • 卖家[上传人]:桔****
  • 文档编号:469352443
  • 上传时间:2022-10-2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68.51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礼记》儒家言谈礼仪规范及其历史意义《礼记》是中国战国至秦汉之际儒家经典之作,其中散见于《礼记》 各章中关于儒家言谈礼仪的规范, 虽受到一定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颇具哲理和启示,对于倡导言行一致的社会风气、维护正常的礼义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且影响深远一 《礼记》儒家言谈礼仪规范《礼记》对儒家言谈交际时的总体原则、言谈技巧、交谈内容的选择等方面均有具体而详尽的规范1 谦逊慎言,把握分寸《礼记》以为言谈交际的总体原则是谦逊慎言,把握分寸,内外有别, 不妄说胡扯 君子应“不失口于人”、 “言足信” (《表记》) , 言谈应符合礼仪规范 《曲礼上》 规定: 长辈未提及时,不能插话打断;听话要端正表情,洗耳恭听;不抄袭别人,不随声附和;言论要有理有据,需取法古事,称举先生陪侍君子,若君子有所垂问时, 唐唐突突张口就答而不环视一番、 权衡一下有无比自己更合适的对答者,显然是很失礼的(《曲礼下》)此外,言谈交际要注意场合,内外有别,外边的话不可带进家门内,家里的话也不可带出家门外,所谓“外言不入于 ,内言不出于 ”(《曲礼上》)2 讲究技巧,重视表达《礼记》提倡讲究交谈技巧,包括问话和答话的技巧,重视语言表达的艺术。

      孔子强调感情要诚信, 言辞要有技巧, 所谓“情欲信,辞欲巧”(《表记》)拿询问年纪一事来说,首先要揣度询问对象的身份地位,不同的对象询问和对答技巧都不一样,据《曲礼下》 : 问天子的年纪, 应回答听说开始穿几尺长的衣裳;问国君的年纪, 年纪大的回答能够从事管理宗庙社稷之事, 年纪小的回答还不能从事管理宗庙社稷之事; 问大夫之子, 年纪大的回答能够驾驶马车, 年纪小的回答还不能够驾驶马车; 问士之子,年纪大的回答能够出迎宾客往来传话, 年纪小的回答还不能够出迎宾客往来传话;问庶民之子,年纪大的回答能够背柴,年纪小的回答还不能够背柴进行言语的修饰有以下几种表达技巧:( 1)善用婉言托辞言谈交际时,出于种种原因,有时不宜直白表达, 因此需委婉表达 婉言托辞是讲究表达技巧的方法之一如国君命士与某位大夫结对比射,士如果不能射,不能直言相告或直接说自己病了, 因为这样会显得比较傲慢, 而要委婉地以“我有负薪之忧”之类的托辞, 谦说自己有背柴之劳伤, 体力还未恢复,不适合射箭(《曲礼下》)又如,《少仪》:谒见有地位或者有贤德的君子时应该致辞说“我很愿意将自己的姓名通报给您的传达人”, 而不能直接说要见主人; 所要会见之人与自己地位相当时该致辞说“我很愿意拜见您”; 平时很少见的则致辞说“我很愿意将自己的姓名通报给您的传达人”; 经常相见的则致辞说“我经常早晚麻烦您的传达人”; 如果是盲人致辞时只能说“愿意将自己姓名通报给传达人”, 而不说拜见、 谒见之类的话。

      婉言托辞从侧面触及或以柔克刚, 使听话者不失尊重之感,从而既能在理智上又能在情感上接受和采纳例如,即使是“出妻”、“休妻”之举,言语亦不失礼节和婉约 《杂记下》:妻子被休出,丈夫派人送遣时,往往请使节转述这样的意思:即不是自己变心了或见异思迁,而是自己不够聪慧敏捷,没有福气同她一起来继续供奉祖先 而妻家的长辈虽有诸多怨言和不满,但至少面子上是不会发作的,而是客套地回答说:是我们家的孩子不成材,是她罪有应得,她怎么敢逃避您的责罚呢,我们怎么敢不恭敬而从命呢 2)使用尊称和谦称讲究表达技巧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恰当使用尊称和谦称 孔子以为君子尊重别人而抑制自己, 让别人居先而自己居后,就会兴起谦让之风(《坊记》),所以,尊称和谦称常用以敬人而抑己,如臣下称呼别国的国君要尊称为“君”, 臣下对别国谦称本国国君则要称为“寡君”, “寡君”意思是鄙国国君(《坊记》)又如,大臣将自己的女儿、妹妹等献给天子,虽贵为妃嫔,却要谦称是让她来“备百姓”的;送给国君,则要谦称是让她来“备酒浆”的;送给大夫,则要谦说是让她来“备埽洒”的 “酒浆”、 “埽洒”均为卑贱妇人的职责(《曲礼下》)自称”往往是“谦称”的表达方式,不同的阶级“自称”亦有所区别,据《玉藻》,凡是自称,天子自称为“予一人”, 意思是我只不过是人中之一人而已, 与万物没有特殊之处; 九州各州的州伯自称为“天子之力臣”, 即为天子运力之臣也; 诸侯对天子自称为“某土之守臣某”, 意思是说自己是为天子看守土地的小臣罢了; 九州之外的边境诸侯, 朝见天子时自称为“某屏之臣某”, 即某方屏卫的臣子; 诸侯的上大夫对本国国君自称为“下臣”; 诸侯的下大夫对本国国君自称为“寡大夫”; 诸侯的世子对本国国君自称其名; 诸侯的庶子对本国国君自称为“臣孽”; 士对本国国君自称为“传递之臣”, 意思是自己只不过是为国君传递命令、效犬马之力的驿使而已。

      此外,在不同场合面对不同对象时, “自称”也是不一样的, 如诸侯朝见天子时,要自称“臣某侯某”;面对其管辖的人民时,要自称为“寡人”(《曲礼下》) 3)讲究避讳的时机和技巧言谈之中如遇有触犯忌讳之事,或为避免使用帝王或尊长之名,以其它字眼或方式来代替,或用委婉的方式来表述,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如国君对上卿、对身份仅次于夫人的世妇, 不可当面直呼其名; 大夫对其先父时的老臣、对随妻来嫁的侄女、妻妹,不可当面直呼其名;士对大管家及身份较高的妾,不可直呼其名(《曲礼下》)此外,进入别国国境,先问明禁令,以免触犯;进入别国或地区,先问明风俗,以免抵触;客人进门,先问明主人祖先之名讳,以便谈话时规避(《曲礼上》)《礼记》还对该不该避讳、何时避讳、如何避讳做了明确而繁复的规定, 士在国君的处所谈话, 所提到 大夫如果已经过世了, 则要称呼他的谥号, 对于没有谥号的大夫,也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呼他的字;如果是提到士,即使已经去世了,也可以直呼其名;士在大夫的处所谈话,说话中要避开国 君的名字,但不必避开父母的名字,这个叫作有“公讳”没有“私讳”;而在祭祀时,祭辞中则不需要避讳,另外,教学与行 文、读法都不避讳,这是以防失真而引起误会(《玉藻》)。

      又 如,据《曲礼下》,史官记事的一般原则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天 子即使出奔,史书也不用“出”字;贵为各方的诸侯即使在世期 间,史书也不可直呼其名;君子不亲附恶人恶事,若天子因作恶 而出奔,史官就要书“出”;诸侯作恶,史官就要书其名止匕外, 凡宗庙祭祀,为了敬神,特把种种祭品都改用比较典雅庄重的名 称,这些名称专用于庙祝所宣读的祭辞之中, 如在祭祀宗庙的礼仪中,牛要称作一元大武,豕要称作鬣,羊要称作柔毛,鸡要称 作翰音,犬要称作类献,雉要称作疏趾,兔要称作明视,水要称 作清涤,酒要称作清酌,玉要称作嘉玉,币要称作量币(《曲礼 下》),凡此种种,均有专用的代称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