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docx
8页2020-2021学年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第四中学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相传夏尚忠,商尚质,周尚文,这就是说夏文化不及商,商文化不及周周文化高于商文化的原因,在于周经济制度不同于商,周统治阶级对民的看法改变了,因其政治与文化都比商朝有进步性商时民完全为国王所有,是国王直接所有的一种财产所以民的生命为国王所给予,国王有权任意殄灭民命西周却有显著的不同《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西周时期的诗篇,也有很多篇说到民事照《书》《诗》所说,烝民是天生下来的,皇天上帝是烝民的宗主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做天的元子,付给他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文王受天命称王,因为他实行裕民政治,所以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周初统治阶级鉴于夏商二朝的灭亡,知道“惟命①不于常”(《尚书·康诰》),要永命必须保民武王在《泰誓》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把民心看作天心所自出,所以民心是政治好坏的镜子,也是天子坠厥命②或受厥命的权衡。
这种天子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出封建主对农奴不完全的所有制,与商朝比较,西周显然是封建制度正起着进步作用的时期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七年,他是一个大政治家,依据周国原有制度,参酌殷礼,有所损益,定出一些陕西长安出土的西周铜编钟巩固封建统治的制度来,这就是后世儒家所称颂的周公制礼作乐周本小国,重农节俭,行施裕民政治,变成强盛的大国克商以后,周国旧制多被保存,例如商朝大祭祀用牲多至数百头,甚至杀人充祭品,西周大祭祀用牲不过一牛一羊一豕或二牛,奢俭相差极远又如商朝杀人殉葬,周国世代重农,需要人力,贵族或国君死后,不用人殉而用草人、土车殉葬,后来也就成为周朝的殉葬制度祭礼葬礼是大礼,商周有显著不同,足见周初礼制主要出于周国旧制,经周公沿用,因而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军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商周在戎事上也有显著的不同商时战争频繁,周禁止诸侯间争夺成王临终,嘱咐康王,要他和远又能和近,劝大小众诸侯相安,不要争夺(《尚书·顾命篇》“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据经史所记,成康时候战争确是少见从西周传下来的文篇里看来,封建领主阶级在开始时敬天保民的思想是存在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它的剥削欲的专利思想也逐步增强了。
不过在西周,它到底还是进步的阶级它所创立的制度和文化,是中国封建制度和文化的最初基石西周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应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朝代选自《中国通史》)【注】①②这里的“命”和“厥命”都是指天命7.下列有关“敬天保民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周朝统治者对庶民的看法发生变化,源于周朝的政治、文化都比商朝有进步性B.按照《书》《诗》的观点,上天选择敬天有德的国君,赋予了人民和疆土,代天保民C.《尚书》里有了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书,常说到民事,几乎都谈论到如何治理人民D.周初统治者吸取夏商两朝代灭亡的教训,实行裕民政治,因此得到上天的眷顾8.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西周代天保民的思想,反映出统治者对农奴不完全的所有制,虽有一定的缺陷性,但与商朝相比,显示出进步性B.商朝人民没有地位,他们是国王的财产,他们的生命是国王给予的;而西周改变了殄灭民命的局面,人民至上C.武王死后,周公摄行王政七年,参考商朝礼制,并对其进行增删,沿用周国原有制度,因此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D.周朝与商朝不仅在祭礼葬礼方面明显不同,在戎事上也有显著差异,周朝禁止诸侯之间争夺,重视发展远近和睦相处的关系。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周把重农和慎狱作为重要纲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民心不仅可权衡政治的优与劣,也可以权衡天子天命的得与失B.周国本来有重农节俭、保民爱民的习俗,日渐强大后,保留旧有制度,改变了商朝穷奢极欲、滥杀人民的局面C.根据西周流传的文献,封建统治者在开始就有敬天保民的思想,虽后来剥削欲望渐增,但不可忽视其里程碑的意义D.商朝杀人殉葬,惨不忍睹,而周朝人死后采用草人、土车殉葬的形式,主要是因为周朝需要大量人力去发展农业生产参考答案:7.C 8.B 9.D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儒家的博雅教育观念党圣元 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本义是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教育从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模式,到近代重振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育,以及20世纪初美国及欧洲通识教育理念的勃兴,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传统从教育的内容而言,博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人的精神道德修养为内核,同时又将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它试图通过人的性格培养促进个性的发展这一来自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我们目前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教育观念的变革相吻合博雅”教育思想并非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以人的精神品格为培养目标,实现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博雅君子人格就已经成为教育者的最高理想博、雅”二维构成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博雅”精神成为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博采古典精华,兼取众家之长,融古今于一炉,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辞令之功,还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六艺”之教,以熏染习得的方式镶嵌在古人的身体与血脉中,并外化在生活方式与日常实践中,乐教被视为最高境界孔子认为的人生教育三步曲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自卫返鲁,第一件事就是“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这种教育理念所培育的古代博雅传统,成就了古人追求智慧、崇尚价值、执着理想的理智型生活方式 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是我国先秦时期人文觉醒的重要标志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君子的内涵正是由“博”和“雅”两方面组成一方面,君子代表着知识阶层,是知识的拥有者《论语·中庸》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博学”被置于首,广博的知识是君子人格的要义另一方面,君子必须是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 “君子比德如玉”则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是否有德是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
渊博的知识、良好的教养、高尚的品德集于君子一身,使君子表现出仪表端庄、令人敬畏的威仪,这种独有气质正是人们所追求的博雅精神和君子风度 对君子人格的追求使得我国古代传统教育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六艺”之学,既包含了各种知识、技能和艺术修养,也包含了思想、道德和人格修养,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儒家用“六艺”概括了一个儒者所应该修习的方向后孔子顺应“学移民间”的历史潮流,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旧格局,使中国古代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晚年孔子整理、阐释(《诗》《书》《礼》《乐》《易》《春秋》,成为新的六艺之学,构成了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念成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后世得到了长久的延续 现代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自然也应该与时俱进继承并发扬博雅教育的价值理念,在知识急剧扩增的时代适应教育普及化的需要,实现知识技能传授乃至道德人格与生命智慧养成的多重目标,是当代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 (《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9日)7.关于“博雅教育”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博雅教育起源于古希腊,是指通过百科全书式的学科教学提升人的知识认知水平的教育模式。
B.博雅教育是柏拉图最早提出的教育理念,在欧美表现为以通识教育理念为内涵的理想国教育模式C.博雅教育是通过人格修养与知识积累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与过程,达到提升人的精神道德修养的目的D.博雅教育不仅是一个全新的西方概念,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主要是培养知识渊博的人才8.关于“儒家博雅君子人格的培养”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儒家强调谈文、论艺、述道,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辞令之功,也要坚守传统信仰与正统之道B.乐教被视为“六艺”之教的最高境界,孔子非常重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三部曲,通过正乐,使雅颂各得其所C.先秦时期注重对君子人格的自觉追求,把“博学”置于君子修炼的首位,视广博的知识为君子内涵不可或缺的内容D.我国古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人的精神塑造,强调人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9.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博雅”精神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博、雅”是君子人格的整体框架,培养通达智能的自由公民是其最高理想B.“君子比德如玉”寄托着人们对德行的无限推崇,作为君子必须做仁德、操守、义节的实践者C.孔子创立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开创了“学移民间”的风气,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格局。
D.晚年孔子整理、阐释的新的六艺之学是儒学教育的基本内容,确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观念,在今天依然要继承发扬参考答案: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19分﹚灯下草虫鸣 纤 云①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②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的鸟声和夏的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③“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秋虫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她俯首聆听,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④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极富文学里的抒情美,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让人回味有加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首音韵动人的美好诗篇幼时在乡下,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红薯、山药、玉米的藤蔓黑黝黝的,静静地伏在野地里伴着习习的凉风,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出来偷食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哪是蚂蚱,哪是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着迷于这秋之天籁,到黎明方才睡去⑤有时觉得,尘世萧瑟的秋里,因了虫音而生动起来一个秋夜经过小区的桂树下,听几个女子唱小曲他们都是乡下来的保姆,夜晚得闲,唱一些做姑娘时的俚曲消磨时间在桂花香的包围中,我坐在她们中间,陶醉地听其中一个唱着唱着,却突然静默下来,我发现她眼里有泪花闪烁问原因,她说,听到草丛里的虫子叫,想起年轻时一个秋天的晚上,和邻村的二牛哥在田埂头唱《摘石榴》,当时虫子就这样唧呀唧呀叫个不停。
她的脸上闪过一丝羞涩笑意,又继续唱:“听说下扬州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