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医-五脏相关论心病.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I***
  • 文档编号:184503063
  • 上传时间:2021-06-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77.9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五脏相关论心病 心系病证辨治勾要  通补兼施畅心脉  心主血,血行脉中,如环无端,周而复始,供养脏腑肢体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则动静有度,强弱适中,节律正常,是谓平人动是主导的,静是对应的,动则血行诸经,静则血涩为瘀,脉道不畅动而太过,则血不循经,动而不及,则血失所主其间证有寒热虚实之异,治有温清补泻各种通法,实者祛外邪,清热毒、泻痰火、化水饮、消痰瘀、祛阴寒;虚者辨气血阴阳之异而补之使通血肉之心当以通为主,神明之心当以养为要,鉴于心病虚中有实,因虚致实者多,故应以通补兼施为原则以通为补,以通为用,才能适应心的生理特性,纯补反而滞气恋邪  外邪内损须识清  历来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义不受邪,受邪则死”,并有心包络代心受邪之说意为心受邪则病多危重,临证当辨外邪犯心与内损伤心两端  外邪所致者,如时行感冒后之病毒性心肌炎,白喉继发之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关节炎脉痹内传于心之“心痹”,胸痹心痛因寒伤心脉诱发之心绞痛等邪毒、客热、时疫、大寒犯心而致心气不用,心血不畅,甚至积渐加重,体用俱伤,当扶正以祛邪  内损伤心尤为复杂多端,有与生俱来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冠心、风心、肺心、心律失常及郁证、健忘、痴呆、百合病等,当益气补血养心以扶正。

      同时还当注意外邪与内损的互为因果并病,兼顾合治  治血毋忘先治气  心之所养者血,血之原动力为气,气为血帅,气行血行,血为气母,气附于血,气滞则血瘀,气虚则血涩,故治血必先理气,气滞者行气以活血,气虚者补气以生血,只知活血通脉,不知活血必先治气是下工也特别对血瘀痰浊之胸痹心痛,心胃、胆心同病之绞痛,投以辛香理气之苏合香丸每见速效,若气虚者补气养血,参以行气活血通补兼施,相得益彰昏迷、晕厥多因热痰浊瘀,心脑受邪,应用凉开、温开两大治法,清热化痰通瘀开闭,神机方得复苏  因虚致实先缓急  气血阴阳之虚是心病主要的病理基础但慢病久延,又可因虚致实,出现悸痛、喘肿及厥脱等危象,针对主症特点,治予定悸宁心,化瘀止痛,平喘祛饮,通阳散寒,抗厥固脱病势平缓后,再予益气温阳,滋阴养血,扶正补虚,佐以祛邪治标,以防反复此外,由于这类病者,体质虚弱,卫外不固,极易感冒,当注意防治,以免继发他病  测脉知病特异性  一般而言,脉诊主要是为辨证提供依据的诊法之一,虽与少数疾病有关,但若误认为仅以辨病为目的而摒弃之,则失之远矣同时应该理解由于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故脉诊具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双重意义,是中医诊断心血管病的特色。

      可以列为现代科研课题继续探讨之,兹举其要者于下:  (1)凡脉数而弦滑有力为痰火内盛  (2)脉细数无神为阴血不足,兼有虚火  (3)促为热盛、兼气滞血瘀  (4)凡脉缓而虚大无力为元气不足  (5)沉迟为阳虚内寒  (6)细弱而缓为气血俱虚  (7)结为气血虚甚  (8)代为脏气衰微  (9)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  (10)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危  其他如特殊罕见之七大怪脉:釜沸、虾游、鱼翔、雀啄、弹石、解索、屋漏,古称死脉,均与心血管病心律失常相关,当凭脉辨证,脉证合参,予以救治脏腑相关治整体  脏腑功能活动既是整体的协调统一,又是各司其职的个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互为资生制约,病则互为因果,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而主次有别为指引应用整体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扩大了视野兹举其要者述之  心脑相通昌神机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十二官之首,主明则下安,不仅发挥主血脉的重要作用,还有主神明的特殊功能,两者共同调节脏腑之间的整体动态平衡血是心的物质基础,心之所养者血,赖心气动力以泵出上供于脑,内养脏腑,外荣四肢百骸脑得血则神昌,精神意识正常脏腑肢体得血则各司其职,动作自如。

      故前贤论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两端(见于《医学入门》)据此可以认为心脑相通功同一体邪犯心包,神识昏蒙,清心即可醒脑,安神亦可宁心既知“脑主思”,“头为精明之府”,也强调心主神明, “为十二官之主”,具有双重功能,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合参可以互补,显示各自特点,可以求同存异,应用于临床,未尽之识,留作未来科学研讨之话题  心肺同病化痰瘀  有形的痰瘀,在肺心同病过程中,是重要的病理基础,多为久病肺虚,咳喘、肺痨等,反复迁延,常受外邪诱发,积渐加重,导致肺不主气,宣降功能失常,气不布津而成痰,肺气不能佐心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而致瘀,“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水饮内生多因杂合相加,病及脾肾,证类多端,治当辨外感内伤之主次,寒热之不同,肺实肺虚之差异,针对咳喘、悸肿及咯血等主症杂合以治,方能顾及肺病及心、脾肾两伤、肝郁血瘀等变局  心脾同病养气血  心主血,脾统血,相生相用若两者功能失调,脾不能统血生血,心不能主血行血,心火不能温暖脾土,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津液,血不养心,气虚不为神用,则心脾两虚,气血交亏,气不行血,血不载气,而致脾心同病脾与胃互为表里,升降有序,故常与心胃同病并见,但一虚一实,可分而又难分,当联系互参。

        宗气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资生气血,与吸入的天气相并,积于胸中,贯心肺而司呼吸,故宗气不足亦与本证有关  临证针对脾气亏虚、心血不足的证候特点,治当益气养血,夹湿夹痰夹寒者兼顾之  心胃同病宽胸痹  胸痹心痛短气《金匮》早有专篇论述胃在心下,位当痛处,故一般常与心胃气痛混称从临床看,病涉痰饮、胃脘痛、心悸、真心痛,涵盖西医学说之冠心、慢支、肺心、慢性胃炎,与心肺胃三者均有相关,难用一病加以对应,其病机特点总属胸阳不振,阴寒凝聚,痰浊痹阻,气滞血瘀所致与《内经》所说之“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病性相同,但有轻重之别  临证当辨阴寒、痰浊、瘀血的偏盛,如遇寒突发,胸痛急剧,舌苔白滑者为寒盛;心胸闷塞而痛,舌苔浊腻者偏于痰浊;胸中板痛如刺,舌质瘀紫者偏于血瘀三者每多错杂互见,而主次有别同时还要审查原始病因,了解病位何在,如胸膺闷痛,伴有咳嗽、气喘、咯痰粘腻者,病在肺系为多;疼痛偏于胸骨左缘,或心前区有紧缩压榨感,呈阵发性,痛势较剧,或放射至肩背,伴有心慌、气短者,病以心血管为多;胸脘部满闷胀痛,噫气,泛吐清涎者,多属胃部疾病治以通阳泄浊,活血化痰为大法,结合相关检查,辨病救治。

        心肝(胆)同病清郁火(胆心同病缓绞痛)  《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肝受气于心”,《厥气篇》“肝心痛……与背相控”《灵枢厥病》言“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指出厥心痛与肝心痛两者实为一病,均以痛甚为特点 病因多为长期忧思恼怒,肝胆气机郁结,疏泄失司,久则气滞络瘀,气郁化火,伤阴耗气,由实转虚,临床多见卒然心胸剧痛,痛在心前区或胸骨后,放射至肩背手臂等处,有闷痛、刺痛、灼痛、抽痛等不同感觉,持续时间约3~30分钟发病机理以气火冲心,心肝火旺为主,治以清心泻肝、理气和络若有阴伤、痰火、瘀血兼顾之  肝胆相连,形如一体,但乙木主升,甲木主降,升降协调,脏气自和,若胆经湿热瘀结,和降失司,疏泄不利,痛而厥者是为“胆心痛”现今称之为“胆心综合征”,其证危重多死,故《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少阳脉至,乍数乍疏,乍短乍长,曰死治当利胆宁心,理气缓急  心肾同病调水火  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互根,水火既济,内藏精气,君火根于命门之火,下降于肾,肾水上承于心肾无实证,阳虚、阴虚各有泾渭,但又可并见阳虚之变为寒证,阴虚之变为热证,证见肾虚水泛,肾亏火旺之变局且又有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本虚标实之转化。

        若年老体衰,劳欲过度,惊恐伤肾,精血亏耗,以致心肾失养,血脉涩滞,则心胸隐痛、闷痛、刺痛,可见浮肿,喘悸不得卧当辨其阴阳,补而通之辅以化瘀利水,缓其所苦,方选右归、左归、肾气、生脉、真武等化裁,慎防脱变常用治心十法  辨证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化瘀等法,热入心包者予以清心开窍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兼顾调治同时,俱可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适当加入镇心宁神之品  益气养血法  用于“心气不足”,血不养心,心慌、气短、怔忡、失眠、多梦、胸部憋闷、自汗,面色晄白,舌质淡,脉细弱等症,病在心脾适用于一般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方选养心汤,归脾汤加减补气药如黄芪、党参、人参、炙甘草、白术、茯苓、莲子等补血用当归、丹参、熟地、龙眼肉、鸡血藤等视气血亏虚主次配伍气血运行不畅,胸闷心痛,舌质有紫瘀者,酌加川芎、红花,活血通脉动则微喘,心肾气虚者,加紫石英、五味子,兼纳肾气  温补心阳法  用于“心阳衰弱”,甚则“心阳欲脱”之危重证候除有心气不足证候外,具有形寒、怕冷,面足轻度浮肿,舌质淡紫而润若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唇甲舌质紫绀,喘息,甚则神智不清,脉微细欲绝为心阳欲脱的危候,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伴有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衰竭。

      方选参附汤、四逆汤加减药如附子、肉桂、干姜、党参、黄芪、炙甘草若见心阳欲脱时,急用大剂量人参、附子(各15克)回阳救逆,并配伍龙骨、牡蛎、萸肉固脱兼有舌红、烦躁,阴伤现象,酌配麦冬、五味子救阴扶阳  滋养心阴法  用于“心阴不足”,阴虚火旺,心悸虚烦,失眠,面赤升火,颧红,口干,盗汗,舌质红,脉细数多见于心脏神经官能症、高血压心脏病等方选补心丹加减药如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玉竹等滋养心阴火旺配黄连、山栀,清心泻火;兼有肾阴虚者加首乌、杞子、龟板、鳖甲之类  活血通瘀法  用于“心血瘀阻”、心脉不通之心悸、怔忡、胸闷痛放射肩背、心痛,面紫、唇绀,舌有紫斑、紫点者,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心绞痛、心肌梗塞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药如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郁金、鬼箭羽、丹参、乳香同时配枳壳、沉香、檀香、香附等行气以活血,夹有痰浊者,配合通阳泄浊法  清心泻火法  用于“心火炽盛”,上扰心神心悸、烦躁、失眠,口舌糜烂,舌红绛、苔黄,脉滑数等症可见于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舌炎等方选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药如黄连、山栀、莲子芯、竹叶芯、木通心悸甚加珍珠母、龙齿镇心安神。

      火郁伤阴,配伍滋养心阴法;火盛灼津成痰,痰火扰心当配以化痰宁心之品  豁痰开窍法  用于“痰蒙心窍”,神呆,乱言,昏厥,神智不清多见于神经官能症、精神分裂症、癫痫、脑血管意外等方选温胆汤加减,如竹沥半夏、陈胆星、茯苓、陈皮、天竺黄、远志、菖蒲、矾郁金等若痰热内盛,便秘,加礞石、大黄,下其痰火若痰迷窍闭,加服苏合香丸化痰开闭  通阳泄浊法  用于“痰浊痹阻”,胸阳失旷之胸痹、心痛、当胸闷痛、苔浊腻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方选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药如瓜蒌、薤白、制半夏、石菖蒲、远志、广郁金兼有气滞,加川朴、炒枳壳、沉香兼有血瘀配桃仁、红花、川芎、丹参寒邪内盛加细辛、附子、桂枝  化饮(利水)宁心法  用于“水饮凌心”,心阳不振,而致心悸怔忡、水饮泛溢肌肤,形成水肿可见于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方选苓桂术甘汤药如川桂枝、茯苓、白术、甘草、半夏、干姜等水肿尿少者,配温阳益气利水药,如附子、黄芪、党参、防己、泽泻、川椒目水饮去后当用温补心阳,健脾益肾,活血通脉从本调治  清心开窍法  用于多种温热病“邪入心包”阶段之神识昏迷,多属急性热病, 急性化脓性疾病、败血症等有严重中毒症状者。

      方用万氏牛黄清心丸或安宫牛黄丸等清心开窍,并用清营汤清热凉血解毒药如黄连、山栀、连翘芯、玄参、丹参、莲芯、大青叶等  镇心宁神法  用于“。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