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气勘探与地质评价.ppt
78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油气藏(田)评价 (8学时),第1节 油气藏(田)评价的工作程序,,第2节 油气藏评价技术要求,,第3节 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勘探部署与评价方法,,第4节 油气藏储量计算方法概述,,,,本章重点,,,1.油气藏(田)评价的工作程序2.评价勘探的部署原则3,.不同类型油气藏的评价方法引 言,,预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油气藏(田)进行评价,搞清含油气地质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弄清油气水性质与分布状况,建立含油气地质体模型,对油气藏进行综合评价,为编制开发方案提供依据为顺利完成油气田评价的目标,落实油气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以下的基本问题:,,(,1,)构造特征;(,2,)储层特征;,,(,3,)油、气、水特征;(,4,)储量特征;,,(,5,)开发生产特征第,1,节,,油气藏(田)评价的工作程序与评价勘探的部署原则,,,,,一、油气藏(田)评价的工作程序,,油气田评价勘控工作是以地震精查为先导,迅速查明油藏构造形态,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评价井位,然后以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为依据开展油气藏描述与评价工作,准确计算油气储量。
一)地震精查,,,1.目的与要求,,评价勘探项目建立以后,要根据具体情况迅速补充完善地震精查或部署三维地震勘探其目的在于提交各类圈闭的构造要素和详细的分层构造图,开展储层横向预测,进行烃类检测,并在此基础上提供评价井井位初探阶段要安排地震精查,测网密度要达到0. 5km×1km或0. 5km×0. 5km,满足最终成图比例1,︰,50,000或1,︰,25,000的精度要求针对复杂油藏安排三维地震、抽稀的三维或0. 5km×0. 5km测网的地震精查, 满足最终成图比例尺1,︰,25000或1,︰,10000的精度要求在此阶段,着重进行构造解释,储层解释及烃类检测2.构造解释,,查明圈闭(油气藏)的准确形态,落实断层、高点分布等构造细节,提交接近油气藏顶面的精细构造图3.目标处理和储层横向预测,,储层解释一般采用制作模型和已有资料标定的方法,做出主要含油层系的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储层孔隙度解释预测图,并根据新钻井资料及时进行校正,经过反复多次的精细目标处理解释,提高预测准确性特别要重视垂直地震剖面、地层倾角测井的应用,要对砂体发育状况、延伸方向等做出补充解释,4.进行烃类直接检测和含油气性的模式识别,,烃类检测解释应将不同层位、不同类型、不同可靠程度的异常标定到构造图上,并对其作出初步的解释。
要应用钻探资料进行验证和修改提高,进而圈出预测的含油气范围,若有化探资料,应将不同指标、不同强度的异常区标注到图上,并做出合理的解释5.评价井设计,,评价井设计是在构造综合解释、储层预测、油气水预测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井数目、位置、井深剖面、完钻深度、井眼轨迹、取样要求等方面的地质设计以及与之配套的钻井工程设计工作评价井设计所需资料包括:,①,利用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地震剖面两条以上,其中一条必须是过井剖面;,②,1,︰,1万或者1,︰,2. 5万的含油气层段精细的构造平面图、含油气范围预测图;,③,储层岩性分布图,物性参数分布图及油层综合评价平面图;,④,油气层对比图、栅状图、油气藏剖面图评价井的井距一般在,1,~,2. 5km,之间,在具体井位部署上除在预测砂岩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的异常区和构造有利部位外,还要在高点之间的鞍部、低断块、断块的较低部位、预测砂岩的不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异常区范围以外的部位部署一定数目的评价井二)评价井钻探,,评价井是在已经证实有工业性油气的构造、断块或其他圈闭上,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为查明油气藏类型、评价油气田规模、生产能力以及经济价值为目的的探井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在于:,,(1)探边,确定油气水边界、油气水界面,探明含油气范围;,,(2)查明油气层的分层厚度,岩性与物性特征,明确储层四性关系;,,(3)采集油气藏内部流体特征资料;,,(,4,)取得油气层的试油试采资料,如温度、压力、开发特性资料,划分开发层系,确定合理的开采方式。
三)油气藏评价,,油气藏评价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1)油气藏地质评价:评价圈闭特征、储层特征、流体特征,,,建立油气藏构造模型、储层结构模型、储层参数模型、流体分类,,模型2)储量与经济评价:包括储量评价、储能和产能评价,确定合理的采油速度3)开发特征评价:,,温度特征、压力特征、驱动类型、生产特性,制定合理的开发措施和开发方案油气藏描述是油气藏评价主要的技术方法,它充分利用地震、测井、地质资料和各种分析化验资料和测试资料,对油气藏几何形态、储层内部结构与特征、油气水分布状况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与评价其目的在于对油气藏地质特征和开发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建立含油气地质格架,揭示油气藏的内部结构和油气藏内油气水分布状况,为计算储量提供参数二、评价勘探的部署原则,,,评价勘探的目的在于探明油气藏的工业价值,提交探明储量,在评价勘探部署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的出发点一)科学部署评价井,快速、有效、经济地评价油气田,,在评价勘探阶段,探井成本占整个成本比例很高,科学部署评价井,尽量减少探井费用是实现评价勘探工作快速、有效、经济运行的重要保证第一,,要根据油气藏类型和地质特征,确定评价井合理的井数、井距、井位。
对于地质条件相对简单的油气藏类型,可以采用大井距、少井数,甩开勘探;而对于地质条件复杂的油气藏,可以根据次高点、断块的分布等,多部署评价井;对于特别复杂的断块油气田、裂缝性油气田等,则应该实行滚动勘探开发,简化评价阶段过程,从而降低勘探风险气田的预探发现工业气流后,一般不需要打深边井(评价井)去,,摸清气水边界,最好是利用烃类检测,如亮点、平点、空白带、极性转换等方法和高精度压力计测试求得气藏边界,以获得气田最高的勘探效益第二,,在评价井部署中要科学、合理地处理取心、试油及勘探速度三者间的关系,把三者有机地统一于整个评价方案的总体部署中二)取全取准各项数据,为油气田评价提供第一性资料,,评价井钻探的目的主要在于录取资料,在该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资料录取要全面,包括录井资料、测井资料、测试与试油资料、测温测压资料等,因为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查明已发现油气田的工业价值,提交探明储量,为油田顺利投入开发作好准备2)较大规模的油田必须有油基钻井液或者是密闭取心资料,并安排高压物性资料,以求得可靠的储量计算参数3)在油田范围内要分井、分段取心,以建立主要含油气层段的完整岩性剖面,并进行全套常规分析和某些特殊项目的分析。
4)要有一批单层试油井,以确定工业油气流的有效厚度下限标准,有条件的情况下要进行探井试采,以求得可靠的单井油气产能5,)在测井、试油及岩心分析过程中,应注意录取一批工程地质参数,如岩石力学性质、粘土矿物成分与含量、储层敏感性方面的参数三),始终采用油气藏描述方法,实现少井多拿储量,,油气藏描述是正确认识和评价油气藏的重要手段和技术方法,油气藏描述成果是评价井部署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评价勘探是有计划、分步骤滚动进行的,因此油气藏描述也必须随着资料的增加滚动地进行根据资料的占有程度和评价任务的差别,油气藏描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发现井和预探井取得的各项资料为依据,通过在过井的地震时间剖面上进行标定,以地震信息为主展开油气藏框架描述,最终提交控制储量和评价井位意见;第二阶段以评价井取得的各项资料为骨架,在多井评价的基础上,与地震资料相结合开展油气藏描述,提交探明储量因此,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和资料积累,油藏描述要滚动进行,不断提高精度第,2,节,,油气藏描述技术,,油气藏描述技术是以现代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油藏地球化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综合应用地震、录井、测井、试油、试采、分析化验等资料在三维空间上描述油气藏空间几何形态、内部结构和储层特征、油气水分布的一项系统工程。
其目的在于建立含油气地质体模型,揭示油气藏内部结构和油气水分布状况,从而指导勘探部署,以尽量少的探井,控制和探明更多石油天然气地质储量勘探阶段的油气藏描述,其基本流程是,通过系统收集区域地质资料、岩心分析资料、数字测井与地质录井资料、地震资料、测试资料,建立油气藏描述的数据库;以此为依托,在油气藏圈闭形态、储层结构与内部特征、盖层及保存特征、流体性质与分布特征的描述的基础上,开展油气藏综合评价,计算油气地质储量,为开发方案的部署设计,使油田顺利投入开发提供依据,,,一、油气藏描述的内容与方法,,,,1,.圈闭描述,,(1)层位精细标定它是以预探井和评价井地层划分与对比为出发点,利用经过环境校正的测井声波曲线,制作测井声波合成记录,同时可结合地层倾角测井成果、垂直地震测井(VSP),在过井地震剖面上进行标定,以求得正确的时深转换2)油气层(油组)顶面圈闭形态图编制利用经过标定的高精度地震剖面,通过地震反射层位的追踪闭合、断层解释,编制各油气层或各油组的顶面圈闭形态图在不断取得新资料后,还应陆续修订圈闭形态图3)圈闭对油气的控制作用研究根据地震、地质、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圈闭和断层、不整合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描述主断层的断面形态和深浅层的圈闭偏移。
2,.沉积地层描述,,利用探井资料和分析化验资料,建立地层层序,并结合测井资料、高精度地震资料,识别地层超覆、剥蚀与厚度变化,确定地层的重复、缺失与不整合,进行地层对比目前经常使用的地层对比技术是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1),利用发现井和评价井的测井、分析化验资料,确定地层层序,进行地层对比;结合地震资料识别地层超覆、剥蚀及岩性与厚度变化2),通过岩心详细观察、岩心分析和沉积岩石学研究,确定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系3),研究沉积岩相与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岩石密度、补偿中子、电阻率、倾角等测井信息的对应关系,进行单井沉积(微)相划分4),通过建立单井沉积相与地震合成记录、声波阻抗、反射系数等的地震信息的对应关系,建立地震相解释模式,从而将沉积(微)相展布到三维空间上3,.储层描述,,储层描述是在准确掌握地层分布的基础上,描述储集体的空间分布特征、内部结构特征,确定储层参数在横向和纵向上的变化规律它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1),利用数字测井,结合岩心观察、分析化验、地层测试、完井试油资料,进行油气水层解释及油气水系统的划分2),按照单井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流程,与岩心分析资料、油层有效厚度下限试油资料相结合,描述含油气储集体岩性、矿物成分和物性变化,求取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参数。
3),以高精度地震资料为主,标定已知油气水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位置和纵横向分布,结合地质资料对油气层或油组进行横向追踪,描述其形态、厚度变化和连续性4,),利用高精度地震信息,通过特殊目标处理,分析储集体的孔隙度纵横向变化、条件许可时,要进行含油气饱和度预测4,.盖层描述,,利用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地震资料,进行盖层岩性、厚度、连续性的预测,分析盖层的宏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盖层和储层之间的压力差异特征、烃浓度分布特征,评价油气层保存条件盖层的描述工作对于气藏显得更加重要,,,5,.流体特征描述,,利用测试和试井方法取得的地面和地下油气水资料,进行井间和层间的对比分析,确定流体(原油、天然气、地层水)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为储量计算和划分开发层系提供依据6,.油气藏开发特征描述,,,油气藏综合评价是在上述五方面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油气藏的空间分布和内部特征,提供重要部位油气藏剖面图,确定油气藏基本开发类型、油气水分布、油气藏温度压力特征、开发生产特征等1),油藏类型分析根据圈闭特征,油气水分布特征与主要控制因素分析,确定油气藏类型(底水油藏、边水油藏)及油气分布规律2),含油气边界的确定。
利用地震横向预测技术、电缆地层测试(RFT)、试井等方法获得的资料和油藏工程资料,确定油气水接触界面,结合圈闭特征圈定含油气范围3),油气水性质及其分布用测试、试井和高压物性取样(PVT)取得地面和地下油气水性质,尽可能进行层间和井间的对比分析,确定流体性质和变化规律评价阶段油藏描述技术流程图,,(4),油气层压力利用高压物性获取原始地层压力;结合电缆地层测试(RFT)资料了解压力梯度变化,查清压力系统5),油气层温度及时测定油气层温度,计算地层温度梯度,并分析地温变化特点6,),油气井产能通过油气层改造、测试和定期试采,确定油气井产能(自产量、采油气强度和采油指数),分析产能变化特点和高产条件7,.油气藏综合评价,,在建立油藏静态模型和储集层三维数据体的基础上分区块、分层段地进行综合评价,指明油气富集高产的部位;根据油藏的油气分布情况综合评价经济效益;根据勘探的实际需要,及时提出新钻井位,并设计出最优钻头轨迹二、储量计算与评价,,,,1,.储量计算,,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公式非常简单,对于油藏其计算公式为:,,,式中:,Q,o,——石油地质储量,10,4,t;,,A,o,——含油面积,km,2,;,,H,o,——油层有效厚度,m;,,Φ,——储层有效孔隙度,f;,,S,w,——原始含水饱和度,f;,,ρ,oi,——地面脱气原油平均密度,f;,,,B,oi,——原始原油体积系数,无因次。
对于气藏,储量计算可以采用如下公式:,,式中:,,,Q,g,——天然气地质储量,10,8,m,3,;,,,,,,A,g,——含气面积,km,2,;,,,H,g,——气层有效厚度,m;,,φ,——储层有效孔隙度,f;,,S,w,——原始含水饱和度,f;,,,T,S,——地面标准温度,K;,,,P,S,——地面标准压力,MPa;,,,T,i,——气层温度,K;,,,P,i,——气藏原始地层压力,MPa;,,,Z,i,——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无因次量与圈闭资源量计算公式相比,其差别主要在于,在评价勘探阶段,储层及烃类性质参数是油田范围内取心井的分析数据所得,而圈闭评价阶段资源量的估算主要是由经验分布或者类比而得到a. 含油气面积,,含油气面积的确定主要是依据地震、钻井、地质、测井和测试,,,,,,资料,综合研究并控制油气藏的油气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水、油气、气水界面,断层与岩性的边界位置,在油气层顶面(底面)构造图上圈定含油气面积对于一些中小型气藏,可以利用产气井和边部产水井的测压资料计算气水界面,确定含气面积b. 有效厚度,,有效厚度是指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储层厚度。
有效厚度的确定通常是以岩心资料为基础,以测井解释为手段,以试油成果为验证,从建立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之间的“四性”关系入手,来确定有效厚度的划分标准c. 有效孔隙度,,有效孔隙度是指储层中连通的孔隙总体积与储层体积的比值有效孔隙度一般依据岩石物性分析和测井方法加以确定d. 原始含油气饱和度,,原始含油气饱和度是指在地层原始条件下,油气体积占储层有效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它一般是用测井方法来确定对于大型油气藏,应有油基泥浆取心和密闭取心资料验证e. 地层原油体积系数,,地层原油体积系数是指地下原油体积与地面标准状态下原油体积的比值它是靠高压物性分析来确定的,对于原油性质差异较大的油田,应分别取得有代表性的高压物性分析资料,以尽可能地落实到断块和油层组等储量计算基本单元,以增强槠量计算精度,f. 地面原油密度,,地面原油密度是指地面标准状态下,单位体积脱气原油的质量,通常采用有代表性的地面原油样品分析结果的算术平均值g. 原始地层压力和地层温度,,是指在原始地层条件下油气层中部的孔隙压力和地层温度,是计算天然气地质储量的重要参数一般在预探井和评价井使用高精度的压力计、测温仪测得h. 原始气体偏差系数,,原始气体偏差系数是指天然气在原始地层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同一质量的气体的真实体积与同等条件下理想气体的体积之比。
外国石油公司储量计算与参数选择汇总表(主要公司),,,2,.储量评价,,,油气地质储量的经济价值不仅与储量规模大小有关,而且还与储量的品位、开发难度等密切相关,对地理条件优越、埋藏浅、原油性质好、产量高的油藏,在建立同等产能时,其所需要的开发投资必然少,因此其经济价值必然高根据储量规范要求,储量评价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储量可靠性评价,,(2),储量品质综合评价,,储量综合评价主要从储量规模、油气藏埋深、储层物性、原油物性与非烃类气体含量进行储量品质的分类a.,按储量规模分类:按照地质储量大小,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四种类型b.,按储量丰度分类:根据储量丰度,可以将油气藏分成五类c.,按储层埋藏深度(m):根据埋深可以将油气藏分为五类d.,按储层孔隙度进行分类:根据储层孔隙度的大小,可以将油气藏分类五类e.,按照原油密度进行分类:根据原油密度,可将油藏分为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超重油四类f.,按照原油粘度进行分类:根据原油的粘度,可以将油藏分为四类,即常规油、稠油、特稠油和超稠油g.,,按天然气非烃组分含量:天然气非烃组分含量严重影响气藏的开发,其主要分类指标包括,H,2,S,、,CO,2,、,N,2,含量。
储量综合评价标准,,我国新颁发的油、气储量规范中,选择了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自然因素作为油气储量综合评价指标新颁布的储量规范中规定各单位申报的油、气储量必须按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流度(,K,/,μ,),,高 > 80×10,-3,μ,m,2,/(mpa·s);,,中 > 30-80;,,低 10-30;,,特低 < 102)地质储量丰度(油N / A;气G / A),,,油田(10,4,t / km,2,) 气田(10,8,m,3,/ km,2,),,高丰度 > 300; 高丰度 > 10;,,中丰度 > 100-300; 中丰度 2-10;,,低丰度 50-100; 低丰度 < 2特低丰度 <503)地质储量,,,特大油田 >10×10,8,t ; 大型油田 > 300×10,8,m,3,;,,大型油田 > 1-10×10,8,t ; 中型油田 50-300×10,8,m,3,;,,中型油田 0. 1-1×10,8,t; 小型油田 < 50×10,8,m,3,。
小型油田,< 0. 1×10,8,t,4)油、气产能大小,,,(1),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油量,(t /km·d),,高产 > 15;,,中产 > 5-15;,,低产 1-5;,,特低产 < 5千米井深的稳定,日产气量,(10,4,m,3,/ km·d),,高产 > 10;,,中产 3-10;,,低产 < 32),每米采油指数(t / Mpa·d·m),,高 > 1. 5;,,中 > 1-1. 5;,,低 0. 5-1;,,特低 < 0. 55)储层埋藏深度(m),,,油田: 气田:,,浅层 < 2000; 浅层 < 1500;,,中深层 2000~3200; 中深层 1500-3200;,,深层 > 3200~4000; 深层 > 3200-4000;,,超深层 > 4000 超深层 > 4000储量规模分类,,油气藏规模,,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油藏,10,8,t,,> 10,,10~1. 0,,0. 1~1. 0,,< 0. 1,,气藏,10,8,m,3,,> 1000,,300~1000,,50~300,,< 50,,,,储量丰度分类,,储量丰度,,特高,,高,,中,,低,,特低,,油藏,10,4,t/km,2,,> 500,,,500~300,,,300~100,,100~50,,< 50,,气藏,10,8,m,3,/km,2,,> 30,,30~10,,10~4,,4~2,,< 2,,,,储量埋深分类,,分类,,浅层,,中层,,中深层,,深层,,超深层,,埋深,m,,< 500,,500~2000,,,,2000~3500,,3500~4500,,> 4500,,,级别,探 明 储 量,控 制 储 量,预 测 储 量,类别,已开发探明,,储量(,Ⅰ,类),未开发探明,,储量(,Ⅱ,类),基本探明,,储量(,Ⅲ,类),地,,,,,,质,,,,,,认,,,,,,识,,,,,,程,,,,,,度,,,油田的构造形态,断层分布、油气水分布特征、油藏类型、储集类型、油层物性、驱动类型以及油层生产能力和压力系统等情况均已认识清楚,储量计算参数可靠,构造形态和主要断层分布清楚。
对储集类型、油层物性、流体性质已认识清楚,储层厚度变化规律已基本查明查明了油藏类型和油气水分布特征,对产油能力和驱动类型已初步认识已探明油藏边界,或者在计算线内比较可靠地确定了含油面积已取得较准确的储量计算参数,圈闭条件基本清楚,其中构造高点,主要断层已探明已查明油藏类型、油水分布特征,基本控制含油面积对油层的储集类型、裂缝系统大体分布,岩相变化已基本认识储量计算参数基本可靠已获得油井产油能力、流体性质等资料,通过地震或其他工作已查明圈闭形态已获工业油流,已了解主要油层产油能力和流体性质已初步确定油藏类型、储层沉积类型和油水分布特征已初步了解储层岩性、物性和厚度变化趋势已经取得了部份储量计算参数,通过地震或其他方法证实圈闭存在预探井已获油流,已明确目的层的层位及岩性储量参数根据邻区资料类比确定,勘,,,,,,,,,,,,,,,,探,,,,,,,,,,,,,,,,程,,,,,,,,,,,,,,,,度,,地,,,,,,,,,,,,震,,,,根据开发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已补做必要的地震工作,,,,,已进行精查或三维地震工作,以及必要的特殊处理测线距应视油藏复杂程度而定,一般为0. 6-1. 2千米。
提交1:10000的目的层顶(底)面构造图,,,,,已做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并进行了精细处理解释主测线距0.6-1. 2千米提交1:25000目的层顶(底)面构造图,,进行了地震详查,并做了必要的精细处理主测线距1—2千米(局部0. 6-1. 2千米),简单圈闭测网2×4千米提交1:50000油层顶面地震反射构造图,,已做地震详查主测线距2-4千米(局部1-2千米)提交1:100000各地震反射层构造图,钻,,,,,,,,,,,,,,,,,,,,,,,,井,,已钻完开发井网,提交了用钻井资料编绘的1:10000产层顶面构造图如有必要已补取适当岩芯,已完成评价井钻探,断块油田的主要断块至少有一口评价井评价井中至少有1/3的井取芯,油层取芯井尺不少于油层累积厚度的30%,整个油藏至少保证有一个完整的取芯剖面,油层岩芯收获率大于90%一个油区或地质储量大于一亿吨的油田,已钻有油基泥浆或密闭取芯井,密闭取芯井密闭率应大于90%,,已提交用钻井资料校正的1:10000产层顶面构造图,已钻评价井主要断块至少有一口评价井主要油层段保证有一个完整取芯剖面,油层取芯进尺不少于油层累计厚度的30%,岩芯收获率大于90%,已完成预探井和少数评价井钻探。
已在油层部位及油气显示层段取芯,主要含油层段有代表性岩芯,已完成预探井,并间断进行了取芯,取芯进尺不少于总进尺的2-3%(井深小于3000米的为3%,大于3000米的为2%)已进行岩屑、萤光、气测等项录井工作,各级储量的地质认识程度和勘探程度,,,勘,,,,,,,,,,,,,,,,,,,,,,,,,,探,,,,,,,,,,,,,,,,,,,,,,,,,,程,,,,,,,,,,,,,,,,,,,,,,,,,,度,,测,,,,,,,,,,,,井,,每口井已按规定的系列测井,并解释出储量计算参数(包括有效厚度、孔隙度、含油饱和度)在开发过程中,对部分井已进行生产测井,,已建立适合本区的图版,定量解释了孔隙度、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及有效厚度已有效地划分渗透层、裂缝段、隔层及其它特殊岩层碳酸盐岩油藏已有适合解释裂缝的测井系列及解释成果,,已确定适合本油田地质特点的测井系列,初步解释了孔隙度、饱和度、有效厚度等参数已能较可靠地判断油、气、水层,符合率达到80%,,已有适合本探区地质特点的测井系列,初步解释了孔隙度、饱和度、有效厚度等参数解释了油、气、水层及其它特殊岩性段,符合率已达到60%以上,,已有适当的测井系列,解释了油、气、水层,已进行了地震测井,,动,,,,,,态,,,,,,(试,,,,,,油,,,,,,试,,,,,,采),,,,在油藏边、底水部位,已选择一定数量井试水、测压、求产,了解了边、底水能量,并进行了其他开发所需的测试。
已取得动态法计算储量所需的全部动态数据,包括油、气、水产量、地层压力等,,已有足够的试油资料求准油井产能在油气和油水界面处有足够的分层试油资料应有有效厚度下限单层试油资料试采已取得油藏天然能量的资料断块、裂缝、岩性等复杂油藏已取得用以研究油藏边界条件的油、水井压力和试井资料有条件的地区已进行重复地层测试,,已取得油层产能和压力资料,对层段过厚、层位过多的评价井进行了分段测试,并有一定数量的单层试油资料低产油层已求得措施后的产能已取得单井不稳定试井测试资料在有条件的地区已进行重复地层测试,,遇到良好油气显示,或碳酸盐岩储层遇到明显的井喷、井漏、放空等现象时,已进行中途测试对解释的油(气)层及可疑油(气)层已进行分层试油,取得了油(气)层的产能及压力资料对低产井已采取改造措施,,对解释的油气层及油气显示层,已进行中途测试或分层测试,,分,,,,,,,,,,析,,,,,,,,,,化,,,,,,,,,,验,,补做了确定采收率所需的分析化验数据,包括驱油效率试验、润湿性、界面张力和相渗透率等,以及开发方面所需的分析化验资料,,已取得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等常规岩芯分析资料(砂岩油层物性分析取样密度每米10块)以及毛管压力、相渗透率和岩石压缩系数等分析资料。
砾岩层和碳酸盐岩已取得大直径岩芯测定的物性参数碳酸盐岩储层已做薄片、揭片、铸模、电镜扫描等鉴定密闭取芯或油基泥浆取芯已取得了准确的原始饱和度及润湿性数据已进行高压物性取样,取得了地层条件下原油性质的全部分析数据,,已取得油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粒度、胶结物、毛管压力、相渗透率等分析资料砂岩油层物性分析取样密度每米10块砾岩层和碳酸盐岩已取得大直径岩芯测定的物性参数碳酸盐岩储层已做薄片、揭片、铸模、电镜扫描等鉴定,已取得油、气、水性质分析资料及高压物性资料,,已取得储集层物性以及粘土、重矿物等分析资料取得了油、气、水性质及高压物性的分析资料,,已进行生、储油条件分析对岩芯已进行各项物探解释参数的分析,,,储层物性分类,分 类,特高,高,中,低,特低,碎屑岩孔隙度,%,> 30,30~25,25~15,15~10,< 10,非碎屑岩基质孔隙度,%,—,> 10,10~5,,5~2,< 2,,原油密度分类,分 类,轻质油,中质油,重质油,超重油,原油密度,g/cm,3,< 0. 82,0. 82~0. 90,0. 90~0. 94,> 0. 94,原油粘度分类,分 类,常规油,稠油,特稠油,超稠油(沥青),脱气原油粘度,MPa·S,< 100,100~10000,10000~50000,> 50000,,油气非烃组分含量分类,,分 类,,微含,,低含,,中含,,高含,,特高含,,非烃气藏,,H,2,S,,%,,,,天然气,,< 0. 0013,,0. 0013~0. 3,,,,0. 3~2. 0,,,,2. 0~10. 0,,,,10. 0~50. 0,,,,> 50. 0,,,,原 油,,,,< 0. 01,,,0. 01~0. 5,,,,0. 5~2. 0,,> 2. 0,,—,,—,,CO,2,,%,,,,< 0. 01,,,0. 01~2. 0,,2. 0~10. 0,,10. 0~50.0,,,50. 0~70. 0,,,> 70. 0,,N,2,,%,,< 2. 0,,,,2. 0~5. 0,,5. 0~10. 0,,10. 0~50.0,,,,50. 0~70. 0,,,,> 70. 0,,,,,(3),储量技术经济评价,,储量技术经济评价是对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各阶段提交的各级储量,在储量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在现行的法律、法规和财税制度下,根据油气田的技术经济条件,对储量在未来开发时的费用和效益进行预测,分析论证其财务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以达到全面评价储量,优选勘探开发项目,取得油气勘探开发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第,2,节,,油气藏评价技术要求,,,,1,.主要地质任务,,(1),准确查明各主要目的层的构造形态、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和纵向上切割的层位、局部高点和断块分布等2),查明各含油层段的储层分布和变化、成岩作用、储层孔隙结构特点,储层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润湿性等3),查明不同构造部位和不同层系的油气水在地面和地下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情况4),查明地层温度、温度梯度、地层压力、压力梯度,以及各套含油层段的压力系统变化情况,明确油藏类型和驱动类型5),查明不同含油层段油气水层在纵向上的组合关系、产能状况、油气水界面、以及油气水层在平面上的分布状况,明确有效厚度的含油面积6,),取全取准储量计算的各项参数,按照不同时期的勘探程度,计算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并通过油藏描述为油田开发做好准备2,.评价程序,,(1),开展初探,总体了解油田的宏观概况,提交控制储量2),开展详探,详细探明油田地质特征,提交探明储量3,)对于复杂油藏,进行滚动勘探开发,即对已基本探明区进行开发的同时,继续钻探新的断块和扩边,并加深钻探新的层系3,.地震精查和三维地震,,(1)精度要求,,初探阶段要安排地震精查,测网密度要达到1km×2km或0. 5km×1km,满足最终成图比例尺1,︰,50000或1,︰,25000的精度要求;详探阶段要针对复杂油藏安排三维地震、抽稀的三维或0. 5km×0. 5km的精查,满足最终成图比例尺1,︰,25000或1,︰,10000的精度要求。
2)成果解释要点,,a.,构造解释,,除应用已有钻井资料对构造图进行校验外,还要根据新完钻探井资料及时对构造图进行局部的修订,并用多种处理、解释手段提高构造图准确程度要加强构造和断层发育史的研究,重点是构造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大量生成、运移时间能否较好地配合加强对断层的力学性质(张性、压性、张扭性、压扭性)及其在油气运移,遮挡方面所起的作用研究,要从众多的断层中归纳分类,分清主要断裂带和局部断层b.,储层解释,,采用制作模型和已有资料标定方法,作出主要含油层系的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储层孔隙度解释预测图,并根据新钻井资料及时进行校正;经过反复多次的精细目标处理解释,提高预测准确性参考垂直地震剖面测井和地层倾角测井资料,对砂体发育状况延伸方向作出补充解释c.,烃类检测解释,,应将不同层位、不同类型、不同可靠程度的异常标注到构造图上,并对其作出初步解释还要应用钻探资料进行验证和修改提高,进而圈出预测的含油气范围如有化探详查资料,将各种不同指标、不同强度的异常区标注到图上并作出解释4,.评价钻探,,(1),评价井部署,,详探井的井距一般在1~2. 5km之间,在具体井位部署上除了在预测砂岩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的异常区和构造有利部位外,还要有一些详探井部署在高点之间的脊部、低断块、断块的较低部位,预测砂岩中等发育和不发育区,预测烃类检测异常区范围以外的部位。
2),评价井资料录取,,a.,必须有油基钻井液或密闭取心井的分析资料以验证含油饱和度,并安排高压物性取样,以求得地层条件下的原油性质资料b.,要分井分段取心,以建立完整的主要含油层位岩心剖面,并进行全套常规分析及某些特殊项目分析c.,要有一批井的单层试油,以确定工业油流的有效厚度下限层标准,并须有1~2口井试采d.,在测井、试油及岩心分析中,应录取一批勘探工程基础参数,如岩石力学数据、粘土矿物成分及含量数据、储层敏感性数据等3),滚动勘探开发,,a.,早期滚动勘探开发,,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初探或详探以后,若油田的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在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逐块逐层详细评价钻探,为了少打评价井,缩短从获工业油流到油田开发的时间,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实行开发向前延伸在落实基本探明储量的油气富集区块,开辟生产试验区,用生产资料井代替部分详探评价井,加深对油藏地质特征的认识同时,研究油田的驱动类型、开采方式,计算未开发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编制一次开发方案b.,晚期滚动勘探开发,,对已提交未开发探明储量地区实施一次开发方案过程中,利用少量评价井对开发过程中所认识到的新领域(新层系、新地区)进行评价勘探,为已开发区提供新的接替区块,,,,5,.综合评价,,(1),应用评价井钻探和垂直地震剖面测井成果求准各段地层的速度,为准确对比追踪各反射层和提高构造解释精度提供依据。
不断修改构造图,准确勾绘出最低圈闭线和高点位置开展构造发育史的研究,包括二级构造带和局部圈闭的宏观发育史和主要断层及分断块的构造发育史2),应用钻探和试油成果,修订地震二次解释的成果图件,重点修改储层预测图件,如砂岩预测图、烃类显示异常图等,争取作出主要含油气层系的预测孔隙度图应用平点资料解释气油、油水或气水界面编制出以微相为单元的高精度大比例尺的储层状况图件3),不断总结本区各含油层系油层的录井显示特征和电性特征,及时参照分层试油成果作出测井二次解释,逐步提高综合解释的符合率在完成一批评价井后,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测井系列,提出油气水层的解释标准在探区的大部分评价井钻完后,进一步修订解释标准,提高测井资料的多井解释成果,并研制出储层物性解释图版要充分利用地层倾角测井等多项测井资料进行油藏描述研究,解释不整合面位置、断点位置、地层的倾角、倾向、追踪构造高点,解释砂岩的沉积相带延伸方向、裂缝发育层段、粘土矿物成分和其他岩矿组份含量、孔隙度、地层水矿化度、含油饱和度等4),应用扫描电镜、铸体薄片、阴极发光、X射线衍射、能谱、电子探针、热解、压汞等多种测试手段,深入研究各含油层系的储层特征,包括岩石碎屑和粘土矿物的组合特征,成岩作用、自生矿物和包裹体、孔隙类型、润湿性,以及它们在纵向上的演变和平面变化情况,指出有利储层分布区。
5),对中途测试、系统试井、酸化压裂、试采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对污染前后的产能、压裂前后的产能、初期与稳定产能进行对比,明确油层的产能,制定适当的工艺措施6),充分利用系统试井、高精度压力计测压、压力恢复曲线和试采等提供的资料,深入认识油藏的特征,包括明确各含油层系的压力系统,计算出气油、油水、气水界面,明确储层的渗透性能(高渗透、低渗透、致密层)和类型(孔隙型、裂隙型、孔隙—,,裂隙型),推算储油层的分布范围和边界条件(砂岩尖灭、断层边界等),进而对所测试层和油田的含油范围作出预测,测算出,,,,,,,储量7),应用高压物性取样和油气水的分析资料,取得体积系数、原油密度等储量计算参数应用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和地层温度等资料,确定产油层的渗透率下限,为储层评价提供依据应用密闭取心资料或油基钻井液取心资料,求得油水饱和度数据,并研究饱和度影响机制根据对下限层的试油和压裂资料,修订有效厚度划分标准和相应的电性,物性标准8),针对不同含油层系的不同碎屑成分、粘土矿物种类、胶结物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开展酸敏、水敏、速敏等室内试验,研究总结出适合本地区特点的钻井液、射孔压井液、酸液和压裂液的最佳配方,达到保护油层、减少污染,提高产能。
9),油藏描述,,a. 基本原则,在圈闭评价基础上,根据油藏评价以来取得的新资料,修改补充原有认识;描述是滚动进行的,贯穿于油藏评价的全过程;对油藏的描述具有预测性,描述的准确性将在油藏评价过程中和投入开发钻井后予以验证b. 重点内容,,①圈闭条件;②储层状况;③油气水层分布规律;④产油能力;⑤油气水性质;⑥油藏类型,驱动条件,温度和压力;⑦储量参数及计算结果,储量评价c. 基本方法,,以地震资料为主,用探井资料对地震成果予以标定,全面描述和预测储层,详细描述圈闭形态充分利用地层测试资料,通过解释了解油藏规模、压力系统等并用细分层测试资料解释成果修正油藏描述成果10,),根据已认识到的本区的地质特点,提出在地震、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压裂和分析化验等方面需要建立和发展的技术,以适应下阶段勘探和开发工作需要6,.评价应提交的资料,,油藏评价阶段的重点工作就是逐步加深对油藏的认识经评价后应将全部数据和资料输入勘探数据库并完整移交给开发研究部门作为编制油田开发设计的依据1),勘探概况,,a.,油藏的地理位置和一、二、三级构造位置勘探工区的范围、面积b.,勘探工作量:包括地震测网密度和测线长度,钻井口数及进尺,试油、压裂、试采井数和层数,密闭取心或油基钻井液取心进尺、岩心长度等,平均每口探井控制面积,分析化验项目和块数。
c.,主要成果:统计出主要含油层系见油气显示、解释有油气层、获少量油气流、获工业油气流、未见油气显示井数,油气水产量的范围值;获工业油流探井的钻探和试油基础数据d.,提交储量情况,,在进行圈闭预探以前整个圈闭测算的预测储量(含油面积、油,,层厚度、储量等),已开展初探、详探和滚动勘探开发区的面积,到目前已获得控制储量、基本探明储量和未开发探明储量概况2),区域地质条件简述,,a. 生油条件,重点叙述供给主要含油层系的生油层位、母质类型、有机质丰度、成熟度等b. 区域水动力和盖层条件c. 区域构造条件,着重论述二级构造带和断裂带的特征、构造发育史与油气生成时期配合情况3),储层评价,,a. 主要含油层的层组划分,明确存在几套较稳定的泥岩隔层和主要储层分布的具体层组位置b. 储层岩性特征,碎屑的岩矿成分、胶结物成分、粘土矿物种类、粒度、分选、胶结类型c. 储层物性、孔隙度、渗透率、成岩作用裂缝发育状况、储集,,类型、孔隙结构特征,润湿性等d. 沉积特征,层理结构,特征含有物、储层沉积时所处的相带和水动力情况,沉积微相特征e.,砂体形态和分布状况,砂体延伸方向和连通情况,,,(4),油气水层在纵横向的分布状况,,a. 油气水层解释标准,单层试油成果,岩心分析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油产状,电性标准。
b. 纵向上油气水组合分布状况、含油气显示井段总长度,分几套油水组合,每个组合的油气柱高度,油水或气油界面海拔(包括应用测压资料推算的界面)c. 油层平面上的分布状况,砂层连通状况,油层厚度变化,含油富集程度的变化与储层变化,断层切割,构造高低部位的关系5),产能,,油气水层的自然产能、改造后产能,试采过程中产量稳定情况,对高低产相差较多的探井,要分别列出代表性井叙述6),圈闭条件与油藏类型,,,,,a. 圈闭情况,,构造类型、反射层位、高点和圈闭线海拔、圈闭面积和幅度、断层分布状况、圈闭的发育史地震构造与钻井资料的符合程度b. 油藏类型,,对不同的油层组,分别具体论述岩性、构造等因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及几种因素复合的控制作用c. 驱动类型,,根据对试采资料的研究阐明油藏属于弹性驱动或气顶驱动、边水驱动7),油气水性质,,a. 常规分析,,较小的油田可选用代表性的分析数据,较大的油气田,要分层系叙述油气水性质的各项常规分析数据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并对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高压物性取样分析结果b. 特殊分析项目,,,原油和地层水中含有某些特殊的微量组份或是原油的某些指标与一般分析结果不同要加以说明。
油气水分析中有些说明运移、油源、母质类型、成熟度的指标也要列出,并指出其他质意义8),温度和压力,,a. 地层压力,,纵向上不同层段和平面上的压力变化情况,压力异常的部位和形成原因的分析b. 地层温度,,纵向上不同层位的温度梯度变化情况相同层位的地层温度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分析异常形成的原因9),储量,,a. 各项参数的确定,分别论述各项参数确定的依据,有些可采用附件方式(如油气水层解释和有效厚度划分标准研究)b. 分区块分层系储量计算结果和储量合计c.,对储量可靠性进行评价,,,(10),储量经济评价,,分地区建立储量技术经济评价参数系列并进行开发的可行性评价11),附图,,a. 主要含油层系油层柱状剖面图b. 主要含油层系含油面积图若含油层系较多,要将每个计算储量的层系单独附图图中的构造线、断层等要经过钻井资料校正c. 油藏横剖面图,反映出砂体变化,构造部位及含油控制因素,较大的油藏要多作几条d. 主要含油层系砂岩厚度或砂岩百分比预测图,要经过地震、钻井和沉积相研究后综合绘制e. 各项油气水分析资料的纵向和平面变化图f. 温度和压力的纵向和平面变化图,包括油水(气水)界面预测图g. 烃类检测异常图,反映不同方法得出的异常区范围,及异常解释意见。
h. 典型的地震剖面图i. 油层井段层组划分和分砂层组对比图j. 其他异常解释图,包括垂直地震剖面测井、地层倾角、裂缝识别等解释资料思考题,,1.油气田评价过程中,应重点研究那些基本问题?,,2.评价井钻探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评价井钻探过程中,应注意采集那些方面的资料?,,3.什么是油藏描述,其主要内容有哪些?,,4.储量计算过程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主要问题?,,5.在油气田评价部署过程中,应遵循哪些主要原则,为什么?,,6,.油气藏评价技术要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资料,,1.胡朝元,张一伟编著. 油气田勘探及实例分析.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5.,,2.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 5521-1996). 油藏评价技术规范.,,3.张文昭主编. 中国陆相大油田.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4.查全蘅著. 石油天然气资源经济管理基础.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P133-151.,,5,.李国玉等编,.,中国油田图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