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教育名家思想集萃.doc
13页窗体顶端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集萃 1.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很重视立志,立志就是确立目的和理想一个人有明确的努力方向,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要求学生立志于学和道他还重视学行结合、言行一致,对夸夸其谈、巧言令色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耻其言而过其行"他认为评价一个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还认为一个人犯了错误不要怕批评,提出了"过则勿惮改"的名言。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信念的培养和意志性格的锻炼,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不因困难、仓卒而违背道德标准;要"宁死善道",在必要时宁愿"杀身以成仁",也要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这说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锻炼已经提到为道德献身的高度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 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 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一、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二、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三、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四、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五、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在德育过程和原则上,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先从志于善开始,能分辨善恶,为善不为恶,应以不能为善为耻他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他还以为不以落后为耻的人将永远落后"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视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他主张"见善则迁","闻过则喜",并且"与人为善"他以为一个人能不固执己见,以从人之善为乐,才能把自己培养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别强调意志性格的锻炼他以为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经受锻炼,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他说:"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为一个"大丈夫",应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要"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贵,"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这与孔子的"杀身成仁"是一致的 3、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四、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4、荀子(约公元前286-前238)名况,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通过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客观努力,知力德积累而成,谓之"积",圣人就是"人之所积"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就达到"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就是说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至多,如他们都重视"笃志"、"内省",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长虑顾远他以为人都"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坏事,招来"危辱",这是他们没有受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后",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
其二,积善成德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其三,培养德操荀子认为德育的最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他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这些话和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同义语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的"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
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但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他认为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经学中有深奥道理,就能做到"由多求一","以一御万"这就是他教和学的成功经验,其中寓有逻辑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问难和记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乃复启发为之说,如此面则识思之深也"这是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的发展 8、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
"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768-82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他认为人材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10、胡瑷(993-1059)字翼之,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备课,以身作则《宋史●胡瑷传》说:"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宋史●胡瑷传》说: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际他在太学给学生讲《易》经时,为便于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注重实地考察胡瑷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 11、王安石(1021-1086)是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
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