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舞蹈史 第3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ppt
55页主讲人:王庆花河南理工大学音乐系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本讲重点、难点:本讲重点、难点: 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什么?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中国社会制度从奴隶制走向封建制•秦汉时期是文化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舞蹈活动普遍兴盛,乐舞百戏等表演水平大幅提高,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舞蹈和舞人;西域乐舞杂技幻术和边疆少数民族舞蹈传入中原;设立乐府收集民间乐舞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一、一、“百戏百戏”舞蹈舞蹈 “百戏百戏”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是包括音乐、舞蹈、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术、幻术、滑稽表演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演出形式,在汉代亦称合性演出形式,在汉代亦称“角抵戏角抵戏” 古老的“角抵”,犹如今天的“摔跤”,是一种比力度的竞技运动,汉代则泛称乐舞杂技为“角抵戏”,与“百戏”是同一概念。
“角抵戏本六国时所造,秦因而广之,汉兴虽罢,至武帝复采用之——《乐书》乐舞百戏画像砖 汉杂技陶俑盘 西汉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 西汉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汉角抵百戏可分为四类:1、巾袖舞、巾袖舞 巾袖之舞巾袖之舞是舞者舞袖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或执巾而舞 “舞袖” “舞巾” 广州南越王墓玉舞人对舞河南洛阳出土的汉代乐舞俑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舞俑彩绘陶女舞俑 西汉湖北江陵凤凰山乐舞纹梳 秦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巾袖舞的特点:巾袖舞的特点: “罗衣从风,长袖交横”——傅毅《舞赋》 “裙似飞鸾,袖如回雪”——张衡《观舞赋》 巾袖舞巾袖舞——“水袖水袖”、、“红绸舞红绸舞” “楚舞楚舞”——巾袖舞巾袖舞战国时期与汉代舞人玉佩造型对比 细腰长袖的楚舞 巾袖舞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2、道具舞、道具舞 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统称为道具舞舞者手执乐器、武器或物品而舞的舞蹈,统称为道具舞。
《铎舞》:铎是一种如大铃一样的乐器,执之而舞 《鞞舞》:执鞞而舞鞞是一种扁形小鼓 《剑舞》 《棍舞》 《戚舞》:执斧而舞 《刀舞》 《建鼓舞》:“建”即“树立”之意,是以木柱穿挂鼓的腰部将鼓竖立起来,鼓面直立,乐人一边击鼓一边舞蹈百戏中的剑器表演 汉建鼓角力图 汉剑舞 汉河南南阳画像石鸿门宴 汉跳弄四剑舞 汉山东沂南画像石“顶杆悬孩” 汉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3、情节舞、情节舞 以歌舞形式表现简单故事的成为情节舞 汉代著名情节舞汉代著名情节舞——《《东海黄公东海黄公》》 “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 ——《西京赋》 开创了中国古典戏剧的先河东海黄公画像石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4、舞像、舞像 戴假面、著假形(一般为鱼龙百兽假形)而舞曰舞像 “像”是“象人”(舞像的艺人)扮的鸟兽假形 著名的节目《总会仙倡》和《鱼龙曼延》凤舞 汉江苏徐州铜山洪楼画像石总会仙倡 汉《总会仙倡》用舞蹈的形式,创造了一个仙人仙兽同舞、人间天上共乐的和平幸福的理想场景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拟兽组舞《鱼龙曼延》 龙虎相斗 猿猴攀嬉 兽惊大雀 白象行孕 海鳞成龙 猞猁变车 水人弄蛇曼延之戏 汉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二、二、“四夷四夷”乐舞乐舞 汉代国力强大,跟周边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东夷之乐执矛舞,西南夷之乐执羽舞,西夷之乐执戟舞,北夷之乐执干舞” ——《白虎通·礼乐篇》 “王者必作四夷之乐,一天下也 四川汉墓出土的这幅画像砖图画,表现了当时西域骆驼载乐这一表演形式,证明汉代西域乐舞不仅进入中原,而且已经为西南人民所熟知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四夷乐”代表——《巴俞舞》 《巴俞舞》是古代川东少数民族“賨人”的舞蹈,猛锐粗犷又被称为“板盾蛮” 先在刘邦军中使用,其后成为西汉宫廷乐舞 《巴俞舞》表演时手执矛弩,且歌且舞,并用巴人原来的语言演唱 名称演变:汉《巴俞舞》——魏《昭武舞》——晋《宣武舞》 ——南梁《巴俞舞》——唐《巴俞舞》《盘舞》云南石寨山汉代滇王墓出土的人舞铜盘挂饰《羽舞》云南晋宁石寨山四人乐舞铜饰 西汉羽人舞蹈图 秦汉云南石寨山铜贮贝器双人环舞 汉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三、女乐歌舞 秦汉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女乐的规模大大增加。
秦始皇宫廷“妇女倡优,数巨万人,钟鼓之乐,流漫无穷”——《说苑》 汉代宫廷设立太乐和乐府: 太乐:掌管宗庙祭祀的雅乐 乐府:管理供皇帝娱乐的俗乐舞,搜集民间乐舞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盘鼓舞》 《盘鼓舞》是汉代比较普及的舞蹈,该舞的特征是舞者踏盘、踏鼓而舞 有鼓无盘的名《鼓舞》 七盘一鼓(或二鼓)名《七盘舞》 张衡《观舞赋》 傅毅《舞赋》《盘鼓舞》吸收了大量杂技高难技巧盘鼓舞 汉《盘鼓舞》不仅是汉代女乐歌舞的精品,而且也代表这整个汉代舞蹈的最高水平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四、自娱舞蹈四、自娱舞蹈 歌舞自娱,是汉代宫廷豪门普遍的日常喜好 自娱舞蹈有即兴舞和礼节舞之分即兴舞是一种无须事先准备、临场随兴而发的舞蹈 特点:舞蹈的形势与内容皆随当时环境、人物心情的不同而变化,形式简单无华,但能充分表达舞者的情感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即兴舞即兴舞 汉高祖刘邦《大风歌》即兴起舞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与戚夫人即兴舞蹈 “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
李陵在匈奴送苏武即兴舞蹈 “经万里兮度沙幕,为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安将归!”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 舞蹈正是凭借鲜明的动态视觉形象而使其情感的表现淋漓尽致,在很多情况下,要比语言表现的更充分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以舞相属以舞相属” 是一种带游戏性质的礼节舞蹈,其形式类似近日儿童之“找呀找,找朋友”它是在一人自舞——相属他人——他人继舞为报——相属另一人这样一个循环过程中体现人际关系和人际情感 舞蹈中的规矩:不按规矩跳舞,习惯上被视为不礼貌或蔑视对方的行为 蔡邕 陶谦四川彭县“以舞相属”画像石 汉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五、皇室舞人五、皇室舞人 汉代较为普遍的舞蹈活动,为汉代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和业余的舞蹈者。
戚夫人“翘袖折腰之舞” “翘袖折腰”不是一个舞蹈的名字,而是以腰、袖的各种动势为基本语素的舞类折腰”不是通常所见的向后下腰,而是下旁腰作九十度折曲,双臂成“顺风旗”式随下腰方向平伸,面向观众翘袖折腰之舞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李夫人“妙丽善舞” 李延年:“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王翁须“被卖学舞,入宫被杀”•汉代舞人的特点: (1)汉代的职业“歌舞者”是丧失人身自由的奴隶,可以用金钱买卖; (2)对无人的训练是严格的,需从少年时代开始,学习时间约四、五年; (3)有专门从事训练、教授舞者的教师和私人“舞蹈训练班”; (4)在宫室、豪门、贵族享乐生活中,欣赏舞蹈表演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赵飞燕“禹步”“掌上舞” “赵后腰骨尤纤细,善禹步行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焉,他人莫可学也 “留仙裙” “七宝避风台” “掌上舞”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六、汉舞的艺术特征六、汉舞的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思想性和形式美两个方面。
思想性思想性——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神仙幻想类舞蹈:《羽人舞》《总会仙倡》《九歌》《巴俞舞》《干戚舞》现实类舞蹈:《灵星舞》《沐猴与狗斗》社会意识神仙幻想执着现实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灵星舞》 “舞者象教田,初为芟除,次耕种、耘耨、驱雀及获刈、舂簸之形,象其功也”,舞人分别手执镰、、锹、锄等田间农具而舞,并再现劳动过程 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形式美:形式美: 纵向继承了春秋战国以来舞蹈讲求的轻盈之美 战国时代旋娟、提嫫《萦尘》《集羽》 汉代赵飞燕《掌中舞》 继承了“楚舞”的风格——折腰、舞袖,以轻盈曼妙为基调 楚舞——细腰长袖之舞 汉舞——翘袖折腰之舞 横向吸收了杂技、巫术和幻术的表演形式 杂技:《盘鼓舞》 武术:《刀舞》《剑舞》《棍舞》《东海黄公》 幻术:“还鳞变而为龙” “易貌分形”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七、乐舞理论七、乐舞理论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乐舞理论继承的主要是儒家学派思想;发展部分主要是对民间俗乐舞从理论到实践所采取的开明态度。
1、论舞自心出、论舞自心出 强调舞蹈要表现内心感情,只有发自内心的乐舞,才能感人 “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 ——《淮南鸿烈·诠言》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2、论民间乐舞、论民间乐舞 反对民间乐舞 “乐尚雅雅者古正也,所以远郑声也 ——《白虎通·礼乐》 对雅乐、俗乐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夫《咸池》、《六英》所以陈清庙,协神人也郑卫之乐,所以娱密坐接欢欣也,余日怡荡,非以风民也,其何害哉 ——傅毅《舞赋》 第第3 3讲讲 汉代舞蹈的发展汉代舞蹈的发展•3、论礼乐的社会作用、论礼乐的社会作用 继承儒家学说,重视礼乐、夸大礼乐社会作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夫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礼乐者,行化之大者也 ——《说苑·修文》 也有唯物主义的见解: “礼者,上所制,故曰制;乐者,下所作,故曰 作。
天下太平颂声作 ——王充《论衡·须颂》 相关考研题目相关考研题目1992年年 名词解释:灵星舞(2分) 名词解释:巴俞舞(2分)七盘舞(2分)1996年年 简答:赵飞燕之舞的最大特点?(3分)1997年 简答:列举出汉代3个著名的表演性舞蹈名称或舞蹈家名字5分)1999年 名词解释:《舞赋》 论述:用实例论述汉代中外舞蹈交流状况20分)2000年年 名字解释:翘袖折腰之舞(3分)胡舞(3分)以舞相属(3分) 论述:从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形象谈汉代舞蹈的种类与艺术特征40分)相关考研题目相关考研题目2001年年 名词解释:鱼龙曼延(5分)2002年 名词解释:舞袖(4分)2004年 简答:“以舞相属”是哪个时期的舞蹈形式?特点是什么?(10分)2005年 名词解释:建鼓舞(5分) 论述:《百纟宁舞》、《盘鼓舞》是哪个时期的舞蹈?分析比较它们的艺术特点40分)2006年年 名词解释:翘袖折腰之舞(2分)舞赋(2分) 论述:汉代女乐舞蹈的动作特征4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