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监测方案.docx
6页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 基础资料的收集(1) 水体的水文、气候、地质和地貌资料如水位、水量、流速及 流向的变化,降雨量、蒸发量及历史上的水情,河流的宽度、深度、 河床结构及地质状况,湖泊沉积物的特性、间温层分布、等深线等2) 水体沿岸城市分布、工业布局、污染源及其排污情况、城市给排 水情况等3) 水体沿岸的资源现状和水资源的用途,饮用水源分布和重点水源 保护区:水体流域土地功能及近期使用计划等4) 历年的水质资料等(二) 监测断面和采样点的设置① 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② 河流监测断面的设置③ 采样点的确定④ 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⑤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采样断面一一 >采样垂线一一 >采样点位监测断面的设置原则:(1) 有大量废水排入河流的主要居民区、工业区的上游和下游2) 湖泊、水库、河口的主要入口和出口3) 饮用水源区、水资源集中的水域、主要风景游览区、水上娱乐区 及重大水力设施所在地等功能区4) 较大支流汇合口上游和汇合后与干流充分混合处,入海河流的河 口处,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和严重水土流失区5) 国际河流出入国境线的出入口处6) 应尽可能与水文测量断面重合;并要求交通方便,有明显岸边标 志。
表2T河流断面的设置断面名称设置目的设置方法设置数目对照断面了解流入监测 段前的水质状 况,提供这一水 系区域本底值位于该区域所有污染源上游处,排污口 上游100〜500m处a. 设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前的地方b. 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个河段区域一 个对照断面有主要支流时刘酌情增加)控制断面监测污染源对 水质影响主要排污口下游较充分混合的断面下游 根据主要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河水 流量和河道水力学特征确定,在排污口下 游50C^1000m处对特殊要求的地区也 可设置控制断面根据城市 的工业布局和排 污□分布情况而 定削减断面了解经稀释扩 散和自净后,河 流水质情况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处左中右 浓度差较小的断面小河流视具体情况)1个背景断面为了评价一个 完整水系的污 染程度而提供 水环境的背景 值基本上未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应设在清洁 河段上根据需要而设设一条中泓垂线监测断面垂线设置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条垂线设左、中、右三条垂线(中泓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水面宽大于1508至少要设置5条等距离采样垂线,较宽的河口应的情增加图2.2-1监测断面垂线设置说明:(1) 垂线布设应避开污染带,要测污染带应另加垂线(2) 确能证明该断面水质均匀时,可仅设中泓垂线(3) 凡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上述设垂线水面下0. 3 — 0. 5m处设一个水面下0. 3一 . 5m处和河底 以上约0. 5m处各设一个深小于或等于5mI三个采样点,水面下0. 3—0. 5m处,河底以上约0. 5m处,1/2水深处水深走过5Qn 的情增加采样点数图2.2-2垂线上采样点的布说明:(1) 上层指水面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2) 下层指河底以上0.5m处.中层指水深(3) 封冻时在冰下0.5m处,水深不到0.5m时,在水深1/2处(4) 在该断面要计算污染物通量时,必须按上述设采样点(三) 湖泊、水库监测断面的设置(1) 在进出湖泊、水库的河流汇合处分别设置监测断面。
⑵以各功能区(如城市和工厂的排污口、饮用水源、风景游览区、排 灌站等)为中心,在其辋射线上设置弧形监测断面3)在湖库中心,深、浅水区,滞流区,不同鱼类的回游产卵区,水 生生物经济区等设置监测断面四)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① 较大水系干流和中、小河流:全年采样不少于6次,采样时间为丰 水期、枯水期和平水期,每期采样两次② 流经城市工业区、污染较重的河流、游览水域、饮用水源地全重采 样不少于12次,采样时间为每月一次或视具体情况选定③ 底泥每年在枯水期采样一次④ 潮汐河流:全年在丰、枯、平水期采样,每期采样两天,分别在大 潮期和小潮期进行,每次应采集当天涨、退潮水样分别测定⑤ 排污渠每年采样不少于三次⑥ 设有专门监测站的湖、库,每月采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其 他湖泊、水库全年采样9次,枯、丰水期各1次有废水排入、污染 较重的湖、库,应酌情增加采样次数⑦ 背景断面每年采样1次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一) 资料收集(1) 收集、汇总监测区域的水文、地质、气象等方面的有关资料和 以往的监测资料(2) 调查监测区域内城市发展、工业分布、资源开发和土地利用情 况,尤其是地下工程规模应用等;了解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面积和施用 量;查清污水灌溉、排污、纳污和地面水污染现状。
3) 测量或查知水位、水深,以确定采水器和泵的类型,所需费用 和米样程序4) 在完成以上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并根据地 区特点与地下水的主要类型把地下水分成若干个水文地质单元(二) 监测井(点)的布设监测井布点时,应考虑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开采情况、污 染物的分布和扩散形式,以及区域水化学特征等因素对于工业区和 重点污染源所在地的监测井(点)布设,主要根据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 扩散形式确定一般监测井在液面下0.3-0.5m处采样组成员:李京美、马振北、宋静梅、谷永亮、谢军星、乔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