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关于九曜和十一曜的论文.doc
6页关于九曜和十一曜的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从唐宋之际的佛、道两教文献中有关九曜和十一曜的资料出发首先考察了源自密教星占术的九曜概念和它们的天文含义然后通过对唐末五代的九曜醮词、罗天醮词等文献的解读确认了对九曜和月孛的崇拜已经成为当时道教醮仪的组成部分;文章对宋元学者认为的十一曜源自《聿斯经》的说法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十一曜星命学是由中国本土术士在九曜星命学的基础上融合了本土天神崇拜后改造而成;文章还指出宋真宗崇道刺激了十一曜星神崇拜的流行民间术士和官方历算家都为这种流行的信仰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道教十一曜;密教;九曜;星神崇拜 作者简介:钮卫星1968年生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多种道经中例如《元始天尊说十一曜大消灾神咒经》、《上清十一大曜灯仪》等都有关于利用十一曜进行祈福消灾的方法和仪式的记载十一曜在道经中一般称作“十一曜星君”或“十一曜真君”分别指太阳帝君、太阴元君、木德岁星星君、火德荧惑星君、金德太白星君、水德辰星星君、土德镇星星君、神首罗睺星君、神尾计都星君、天一紫炁星君和太一月孛星君收录在《道门定制》卷三中的《罗天大醮仪》列出了“黄箓罗天一千二百分圣位”共一百状其中的第十七状给出了十一曜真君的全称如下:[1] 日宫太丹炎光郁明太阳帝君 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 东方木德始阳青皇上真道君岁星真君 南方火德丹灵赤皇上真道君荧惑真君 西方金德太素少阴白皇上真道君太白星真君 北方水德太冥阴元黑皇上真[2]道君辰星真君 中央土德祖炁中皇上真道君镇星星君 交初罗睺神首建星真君 交中计都神尾坠星真君 天一紫炁道星真君 太一月孛彗星真君 这里十一曜真君门下的总排序分别为从第一百零五分到一百一十五分在同书卷三“消灾一百二十分圣位”共十二状的排列中十一曜真君门下列为第四状总排序为第二十四分到三十四分可见在道教星神体系中十一曜处在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对于十一曜星神的起源问题它们是如何又于何时被纳入到道教星神体系中的古今学者似乎没有给出非常明确的说法 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经籍考”中著录有:“《秤星经》三卷晁氏曰:不著撰人以日、月、五星、罗睺、计都、紫气、月孛十一曜演十二宫宿度以推人贵贱、寿夭、休咎不知其术之所起或云天竺梵学也”[3]这里的晁氏即南宋目录学家晁公武博学如晁公武者对十一曜的起源也是“不知其术之所起”了只是说“或云天竺梵学也”而晁氏的“或云”在后来的学者中几乎被传为定论 然而根据笔者的前期研究十一曜概念的形成固然与随佛教传入的印度天文学有密切的关系但是也有中国本土道教学者的创造在内在本文中笔者愿就这一问题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 二、佛经中的九曜及其天文含义 九曜有时称九执在中晚唐时期多见于佛藏密教部的经典中一行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四中提到:“执有九种即是日月火水木金土七曜及与罗睺、计都合为九执”[4]这里罗睺、计都分别是梵语Rāhu和Ketu的汉语音译它们与日月五星(七曜)一起组成所谓的“九执”九执梵文作Navagraha[5]是指九种执持之神如《大孔雀咒王经》卷下中的记载:“阿难陀汝当忆识有九种执持天神名号此诸天神于二十八宿巡行之时能令昼夜时有增减亦令世间丰俭苦乐预表其相其名曰:阿侄底、苏摩、苾栗诃飒钵底、束羯?{、珊尼折攞、鸯迦迦、部陀、揭逻虎、鸡睹”[6]这里九执名号的前七个分别是日、月、木星、金星、土星、火星和水星的梵文音译最后两个“揭逻虎”和“鸡睹”则是罗睺、计都的异译名. 九执或九曜的概念相当早就已传入中国在三国时期译出的《摩登伽经》中便已经把罗睺、[7]计都与日月、五星一起并列:“今当为汝复说七曜日、月荧惑岁星镇星太白辰星是名为七罗睺、彗星通则为九如是等名占星等事汝宜应当深谛观察”[8]这里把Ketu按照其梵文原意译成了彗星同样的译法也见于其他佛经如《炽盛光大成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中提到:“若有国王及诸大臣所居之处及诸国界或被五星陵逼、罗睺、彗孛、妖星照临所属本命宫宿”[9]又《大圣妙吉祥菩萨说除灾教令》“出文殊大集会经息灾除难品”:“于真言外应画九执大天主所谓日天、月天、五星、蚀神、彗星”[10]又《诸星母陀罗尼经》:“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住于旷野大聚落中诸天及龙、药叉、罗刹、乾闼婆、阿须罗、迦搂罗紧那、罗莫呼落迦诸魔日、月、营惑、太白、镇星、余星、岁星、罗睺、长尾星神、二十八宿诸天众等悉皆诸大金刚誓愿之句”[11] 以上所引佛经当中罗睺大多数是音译有一处被意译作“蚀神”;计都则通常被意译为“彗孛”、“彗星”或“长尾星”等一行《北斗七星护摩法》中说:“计都者翻为旗也旗者彗星也罗睺者交会蚀神也”[12]查梵文字典可知计都的梵文原意中正有“旗帜”、“彗星”两个义项一行在这里把罗睺的天文含义说得很明白但对于计都如果我们按其字面意思把它理解成彗星的话那就会出现偏差这是因为作为九曜之一的计都是有其特定的天文含义的 根据约8世纪晚期译出的《七曜禳灾诀》中的有关记载可考定罗睺、计都所具有的明确天文含义: 罗睺遏罗师者一名黄幡一名蚀神头一名太阳首常隐行不见逢日月则蚀朔望逢之必蚀与日月相对亦蚀对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为厄最重常逆行于天行无徐疾十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一度十分度之六一年行十九度三分度之一一年半行一次十八年一周天退十一度三分度之二凡九十三年一大终而复始[13] 计都遏啰师一名豹尾一名蚀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阴首常隐行不见到人本宫则有灾祸或隐覆不通为厄最重常顺行于天行无徐疾九日行一度一月行三度十分度之四九月行一次一年行四十度十分度之七凡九年一周天差六度十分度之三凡六十二年七周天差三度十分度之四[14] 通过对《七曜禳灾诀》中上述这两段对罗睺、计都的总体描述的分析以及对其后各自所附93年长的罗睺历表和62年长的计都历表的验算可以确定罗睺是白道和黄道的升交点逆行于天;计都是月球轨道的远地点顺行于天它们都与交蚀的推算有关[15]罗睺和计都并不像日月五星一样具有物理实体并发出光芒所以它们常被称作隐曜 中唐之后、五代之前密教非常兴盛包括罗睺、计都在内的九曜名号得到广泛普及在官方历法和民间咒术中都有了相当高的知名度事实上据《新唐书历志四》记载早在开元六年(718)唐玄宗诏太史监瞿昙悉达翻译《九执历》[16]又据《唐会要》卷四十二“浑仪图”条载:“开元八年(720)六月十五日左金吾卫长史南宫说奏:‘《浑天图》空有其书今臣既修《九曜古书》须要量校星象望请造两枚一进内一留曹司占验’许之”[17]瞿昙悉达译《九执历》和南宫说修《九曜占书》这两件事情说明包括罗睺、计都在内的九曜概念在盛唐时期就已经取得了官方地位元稹(779831)在《景申秋八首》的第五首中写道:“三元推废王九曜入乘除廊庙应多筭参差斡太虚”[18]敦煌卷子中有一份唐中和二年(882)剑南西川成都府樊赏家印本历日残片其中有“推男女九曜星图”、“行年至罗睺星求觅不称情”等语[19]这两个例子反映了九曜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然而随着九曜的流行在中国传统历算家群体中也出现了一股排斥它们的力量如后周王朴进《钦天历》表时(956)就极力反对罗睺、计都之说:“臣考前世无食神首尾之交近自司天卜祝小术不能举其大体遂为等接之法盖以假用以求径捷于是乎交有逆行之数后学者不能详知因言历有九曜以为注历之常式今亦削而去之”[20]王朴认为罗睺、计都只是假想出来方便计算的而不是真有九个天体所以在《钦天历》里不再用九曜注历 尽管有王朴等人的反对但有证据表明罗睺、计都到北宋时期已经成为当时一些历法家的研究对象如《宋史艺文志六》著录有:“章浦《符天九曜通元立成法》二卷、姚舜辅《蚀神隐耀历》三卷”[21] 北宋沈括(10311095)在谈到日月交蚀时也提到了罗睺、计都在其《梦溪笔谈》卷七“象数”中这样解释罗睺和计都:“故西天法罗睺、计都皆逆步之乃今之交道也交初谓之罗睺交中谓之计都”[22]这里所谓的“交初”是白道与黄道的降交点“交中”是白道与黄道的升交点沈括把罗睺、计都认作是白道与黄道的两个交点都逆行于天造成唐代密教星占学家和宋代学者双方这种对罗睺、计都含义产生不同理解的原因目前尚无法给出明确判断[23]不管原因结果就是大约从北宋早期开始把罗睺、计都认作黄道与白道的两个交点的看法便开始流传下去演变成两种情况一种与沈括所述的定义相同另一种认为罗睺是黄白升交点、计都是黄白降交点 。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