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桃花源记》教材理解.doc

3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476035922
  • 上传时间:2023-07-1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9.50KB
  • / 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桃花源记》教材理解一、文章的主旨 本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 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 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 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 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二、结构层次《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 ,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 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 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 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 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第二部分, 从“林 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 ,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 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 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 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 读者心灵的。

      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 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 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三、词句知识1. “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 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豁然开朗”中的“豁然” ,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屋舍俨然”中的“俨然” ,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 “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 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 ,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 ,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 ,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2. 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渔人)具答之 (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 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

      例如:① 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② 此人 为(之)具言所闻③ 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3. 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 ,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或错误四、详略安排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 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 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 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 320 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 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五、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 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

      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 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 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 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 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 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 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 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 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就使桃源境内发 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 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 欣然寻访, 没有成功 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 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 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六、语言艺术特色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 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 在《桃 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仅仅用 22 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 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 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 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 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 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 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 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 ,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 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 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 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 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 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 ,后面三个字 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

      又如写渔人与桃 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 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 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 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 活又是多么安定《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 汉,无论魏晋” 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 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 “唐人有诗云:’山 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 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 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 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