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吴亚琴小传.docx

17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191600628
  • 上传时间:2021-08-14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95.42KB
  • / 1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吴亚琴小传 居民都是我亲人,居民的事儿,就是爹的事儿、妈的事儿、兄弟姐妹的事儿只要居民有需求,我们就多做一些!——吴亚琴吴亚琴,1960年7月出生于吉林省集安市,现任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团山街道长山花园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先后荣获“全国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等近百项荣誉称号,并被选举为党的代表二十多年立足社区敬业奉献、矢志不渝;二十多年践行宗旨一心为民、无怨无悔;二十多年柔肩瘦骨勇挑重担、谱写传奇多年来,她从事着平凡而伟大的工作,社区大爷大妈叫她“闺女”,社区的孩子喊她“吴奶奶”她凭借一份执着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撑起了社区一片蓝天,架起了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一座连心桥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在党旗下的庄严承诺,她用平凡的事业托起属于她的社区梦、她的中国梦一 家世及青少年时代吴亚琴的父母都出生在旧社会新中国成立前,吴亚琴父亲是长春市双阳县(现双阳区)贫雇农,在他12岁时,吴亚琴的祖父就去世了,当时29岁的祖母不想改嫁,想守着儿子相依为命,但在旧社会的环境下,祖母还是在家族的逼迫下被强制改嫁从此,她不能抚育孩子,甚至连回家看儿子、给儿子做双鞋子都成了奢望。

      在得知母亲被人带走之后,吴亚琴的父亲光着脚撵着拉走母亲的马车,一追就是十几里,但最终还是没有见到母亲失去了双亲的父亲,在12岁的年纪就靠给地主家当“半拉子”[1]养活自己冬天,吴亚琴的父亲由于没有鞋穿冻脚,就趁着牛刚拉完粪,把脚插进热乎乎的牛粪里取暖这样艰苦的条件并未将其父亲击倒,反而赋予了他坚韧的性格和刚毅的品质父亲在十三四岁的时候还救过一个参加解放长春战役的解放军当时村子里枪林弹雨,村民都躲在玉米地里,一个解放军负伤后流血过多,爬到井边想要喝水,但在井台上没有力气用辘轳打井水喝,当时村民谁也不敢去营救,唯有吴亚琴的父亲冒着炮火,跑到井台上打出一桶水喂给了解放军战士正是这口水在最危急的时刻给了战士生的希望,让他支撑到战友前来营救吴亚琴的父亲在25岁时因招工去往双阳八面石煤矿(现长春市双阳八面石煤矿有限公司)工作,结识了吴亚琴的母亲并与之结婚1960年,父亲响应号召,被抽调到集安县中朝边境云峰水电站支援边境建设当时很多人都不愿意去支边,因为边境的条件更为恶劣,并且水电站的工作极为艰苦,需要常年在山洞、水下工作但其父亲毅然决然选择前往,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全家人便一同由双阳煤矿搬至集安县。

      当时,其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住在一个棚顶漏雨的破旧工棚里,而吴亚琴就出生在这里她出生没几天,大水就淹了工棚,全家人不得不另寻住处吴亚琴出生适逢我国的三年困难期间,物资极度匮乏,父亲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把工作干得很出色1963年,吴亚琴一家随父亲迁至海龙县(现海龙镇),以支援磨盘山水库修建由于父亲在工作上吃苦耐劳、踏实肯干,被选调到长春的省三建公司,这样一来,母亲和孩子们便与父亲两地分居生活吴亚琴那时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在与父亲两地生活的几年里,母亲在农业生产大队靠干农活拉扯几个孩子,由于两个哥哥是农村户口,所以无法享受供应粮,一家5口常常吃不饱饭,吴亚琴的弟弟因营养不良还常出现抽搐的情况,日子过得十分艰辛当时粮店一斤大米可以兑换成二斤半的“碎米子”,碎米子没法做成大米饭,只能熬稀粥考虑到碎米子的量比大米多,母亲就带着几个孩子在海龙县喝了一年半的稀粥,并且依靠挖野菜、捡白菜根填饱肚子当时母亲白天需要去家属大队打工,家里的几个孩子就是大哥带着二哥,二哥带着吴亚琴,吴亚琴带着弟弟,哥哥们还经常把本就不够吃的稀粥分给吴亚琴和弟弟在长春上班的父亲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也不舍得吃细粮,把细粮换成份数多的粗粮吃,还剩出一些寄回家。

      母亲就攒着家里每个月一斤的白面,烙好饼,有人上长春就用油纸打上包给父亲捎去父亲当时也十分自责,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却让家人生活得如此艰辛,他就在口里省、肚子里省父亲每次从长春回海龙都成了吴家过年的日子吴亚琴作为一个小女孩,也真心希望父亲能够给她买一件新衣服,但总也实现不了由于营养不良,吴亚琴小时候长得又瘦又小有一次,吴亚琴突然发高烧,患了急性肺炎,住进了医院母亲问吴亚琴想吃什么,吴亚琴说:“妈,我就想吃一个大的冻柿子当母亲真的把冻柿子买回来的时候,吴亚琴就稀罕地把它放在手里一直捧着,也不舍得吃最后冻柿子都化得不像样了,她还是不舍得咬一口直到1967年,吴父从长春调到位于蛟河市的胜利零件厂工作,吴亚琴一家人才得以团聚那时,出于国家三线国防建设的需要,胜利零件厂选址在极为隐蔽的蛟河市漂河镇北部林区中,伐树建厂,吴亚琴一家便在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中安顿下来可三线的生活依旧是十分艰苦的吴亚琴的父母孝顺,每月从工资47.43元中取出20元寄给双方父母,这样一来,在二弟弟出生后,全家7口人每月的生活费仅有27.43元,困难的时候全家每天只能喝粥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十分拮据,特别是给孩子们交学费的时候就成了家里最困难的时候。

      家里5个学生,每个人两块五的学费实在难以凑齐,父亲就到工厂的互助会借钱供孩子上学,再慢慢还债,这段时间家里几乎就没有菜钱了但艰难的生活没有击倒父亲,他在家的房前屋后的建筑废墟里刨出一块地种上菜作生活的辅助和补贴父亲当时每天傍晚6点睡觉,半夜11点起床去大山里面,在农民的地边上开出一块地种上玉米和地瓜以补充家里的粮食到三四点钟,父亲劳作结束回到家里的时候,家人还都在睡梦中父亲的辛苦为吴家带来了秋天独一无二的丰收景象,吴亚琴他们也成了家属区里最幸福的孩子吴亚琴的父亲在工作上也是十分出色的,当时零件厂在5公里的范围之内有6片居民区,父亲当时是工厂的房管员,他一个字不会写,一个字不认识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老人,上千户的居民,谁家的地面需要修了,谁家该换烟筒了,谁家该做防水了,他却都了如指掌他对工作的认真程度,他对工厂家属负责任的态度一直感染着吴亚琴吴亚琴特别敬佩自己的父亲在艰苦的年代,父亲为了让心爱的儿女吃饱穿暖,他起大早、贪大黑,为家庭撑起了一片蓝天,在工作上也连年被评为先进模范,用肩膀扛起了家庭的希望和建设祖国的理想吴亚琴的父亲一直对共产党有很深厚的感情,他经历了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沐浴了改革开放的春风,父亲说,共产党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就了他的人生,并教导吴亚琴一定要爱党,一定要忠于党,一定要为人民服务。

      实际上,一个个中国家庭的维系和发展、中国一个个伟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像吴亚琴父亲这样朴实的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吴亚琴的父母虽然成长于穷苦环境之中,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甚至不识字,但他们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孝顺爱家、敬业奉献的精神品格一直深深地影响着吴亚琴的成长在艰苦的环境中,父母和兄弟树立的吴家家风成为吴亚琴为人的根脉吴亚琴从小就有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建厂不久后,工厂开始着手办学校,经过初步统计,职工子弟中,三年级及以上的学生人数较多,可以进行正常授课一年级仅有吴亚琴一人,而且她是在海龙县提前上的学,也仅接受了两个半月一年级的教育由于办学条件有限,无法给她单独开课,吴亚琴只能暂时辍学但她就是有种不服输、不甘落后的精神,她自己做主,7岁就直接跟着三年级的学生一起借书、传阅,哪怕是手抄,也坚持读名著、学文化,别看她年纪小,成绩却不落后,一年下来不仅补上了缺课,还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76年6月,未满1”的热潮,按照政策,吴亚琴未满16周岁不能下乡,但她从小就有不甘落后、争当先进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吴亚琴想要替爸爸妈妈分担当时大哥已经下乡,二哥在当兵,家里还有两个弟弟从童年时期开始,吴亚琴就目睹着父母生活的艰辛,她特别心疼自己的父亲母亲,她觉得自己长大了,下乡之后就可以养活自己,减轻家里的负担。

      为此她主动写了决心书,上报组织批准,组织上为了表彰她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决定特批吴亚琴在未满16周岁的情况下破格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批准她下乡插队就这样,吴亚琴到蛟河市漂河镇横道子生产大队报到,由于年龄最小,吴亚琴被大家称为“老疙瘩”当时跟吴亚琴一起下乡的知青有80%都不干活,依赖家里供养,但吴亚琴不要家里的一分钱,却一直冲在劳动的最前线,永远挣着10分的饱和工分,挣的钱还能够补贴家用下乡第一天,吴亚琴和同伴们4点多就起床铲地,一天下来身上全是玉米叶割的血印子劳动回来吴亚琴就哭了,因为这些经历对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而言确实太艰辛了当晚她连晚饭都没有吃就睡觉了但是一心为父母分担的吴亚琴没有退缩,第二天她换上长裤长袖,依旧认真地完成了生产任务下乡期间,吴亚琴的劳动天数在队里是数一数二的,生产队的评比她也总是排在前面,由于出色的表现,大家还选举她作为知青点的炊事员和生活委员青年们需要自己去大山里打柴火,在没过膝盖的大雪地里,吴亚琴的脸冻得像白纸一样,脚上也生了一块一块的冻疮吴亚琴在做饭的时候点火非常难,她把报纸点着后,跪在那里用嘴吹老半天,火才能烧起来,时间一长脸都吹肿了有一次母亲去集体户看吴亚琴,看她跪在那里吹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母亲也心疼地掉泪了。

      母亲回家之后给吴亚琴买了许多“松树明子”[2],吴亚琴以后就把它点着,用来引火把湿柴火点着,吴亚琴心想:“老爸老妈看到我的为难,他们真的是心疼我呀吴亚琴跟农民朋友也处得特别好,每到过年吴亚琴要回家的时候,大家都会给吴亚琴拿上煎饼、冻豆腐、黏豆包得知姐姐回来,吴亚琴的弟弟们都会拎着爬犁去村口接吴亚琴,弟弟们也全靠这个时候改善生活在吴亚琴的心里,她觉得让弟弟们过上好的生活是她重要的责任不光对弟弟,吴亚琴也用行动诠释着孝顺的定义每逢节假日,知青点会给放上半天假吴亚琴就会起大早,一早上就去马路边截车回家,回到家经常是弟弟们上学了,父母也都上班了吴亚琴就跳栅栏进院,把家里的被褥给拆了,拿到大河里洗上一盆,然后回到家再晾起来干完家务活之后,吴亚琴再急急忙忙地搭上下午的车回去母亲回到家看到满院的洗干净的被褥和衣服都会流泪,感叹着女儿真是小棉袄吴亚琴也说,这实际上就是父母在做,她在学在下乡后期,1976年11月秋收后,公社组织社员学大寨,修梯田、修河堤拉土的车不能靠近河堤,只能靠人用土篮子倒到河堤再夯实吴亚琴跟社员们站成两行面对面,一筐土你传给我、我再传给他,就这样走曲线传到河堤一个土篮子有一百多斤,因为吴亚琴年龄小,个子也矮,在和男社员传土篮子的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劲,一下子扔不了那么远,她就抱着装满土的土篮子,小跑地接过来、送过去。

      一个冬天修了近百米的河堤,她的双手已经满是老茧后来,生产队队长介绍吴亚琴去砖厂工作,这是一份重体力活,但为了能够多赚些钱养活自己和补贴家用,吴亚琴欣然接受吴亚琴需要一只手架起两块26斤的砖坯子,两只手同时架起就是52斤的重量,一天工作12个小时挑战着吴亚琴体力的极限,但一心想着为父母分担压力的吴亚琴拥有着超出常人的信念和毅力在下乡插队期间,吴亚琴一直发扬着吴家优良的家风,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孝老爱幼,她在带冰碴的水田里插秧、忍着虫咬割稻子、给集体户做饭、跟着瓦工修火墙……她干遍了农活、吃尽了苦头,为父母分担着生活的压力,为弟弟打拼更好的未来同时,她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磨砺了坚毅的品格,为她成就不凡的人生积累了珍贵的财富二 三线工作经历1980年1索和抉择,最终她决定“继承父业”回到胜利零件厂当时的知青有60人,零件厂只招收12名工人,在招工考试中,吴亚琴考了第2名,当时要求前五名去工厂子弟中学当老师,但当时广为流传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