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贾谊政论文中阳刚美及其蕴含的民本思想新编修订.doc
22页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最好的资料送给最好的自己!论贾谊政论文中阳刚美及其蕴含的民本思想论贾谊政论文中阳刚美及其蕴含的民本思想引言:贾谊作为西汉鸿文的代表,他的文章气势磅礴,文笔洒脱,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味不尽,充满了“阳刚之美”而且他的政论文中饱含忧国忧民的炽热感情更是根植于他“以民为本”的思想中曾国藩赞其政论文“气势盛,事理明”;明朝李梦阳评价《治安策》时说:“其宏识巨议皎皎如月星,如江河地中,不得淹没之矣本文就是从气势和民本思想两个方面分析贾谊政论文的特点,以启发我们“言之有物,品之有味”的创作,加深我们文论的思想力度另一方面,贾谊“以民为本”的思想中论及到民的重要性和如何以民为本对于我们理解当下国家关于建设和谐社会,把三农问题等民生问题放到重要位置的政策有很多帮助 正文 贾谊的文章大部分收录在《新书》,在新书中题下标有“事势”字样的文章大都属于政论文,这类文章主要事一些奏疏的片断,如《汉书》本传中所载的《治安策》,就是班固利用这些材料剪裁而成曾国藩赞曰:奏疏以汉人为极轨,而气势最盛,事理最显者,尤莫善于《治安策》故千古奏议推此篇为绝唱.”(《曾国藩全集诗文》)以及《论积贮疏》《请封建子弟疏》,《谏筹钱疏》等,这些政论都行文严瑾,气势雄厚;另外一篇史论文《过xx论》是贾谊诸多作品中的扛鼎之作,此文一出便在当时士林中引起轰动,大有”xx纸贵”的情景,自贾谊开创里这一文体后,后代仿效者不乏其人,后来史论便从政论文的附庸薇成大国。
过xx论”的首创之功是不容淹没的在下面的探讨中,我们将《过xx论》暂列入政论文,一同欣赏贾谊政论文中的雄奇美,阳刚美 贾谊文章一大艺术特色便是气势磅礴,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在中国古代,明确使用“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这种范畴论文,始于xx派的姚鼐曾国藩继承和发挥勒这种观点曾氏曾说:“吾尝取姚姬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二种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论著类,词赋类宜喷薄……奏议类,哀祭类宜喷薄庚申三月十七日日记)可见,阳刚之美与气势是分不开的曾国藩又说:“奇辞大句,须得瑰伟飞腾自气驱之以行辛亥七月日记)这就是说,具有雄直怪丽风格的阳刚美的作品,其创作者胸中必有一种雄奇之气,蓄之既厚,然后发而为文,则其气奔腾而出,犹如黄河一泻千里,使文章瑰伟壮丽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曾氏对贾谊的文章十分推崇他在教育儿子如何作文时又说:“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xx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古文如贾谊《治安策》……有最盛之气势尔当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曾国藩全集家书二》)第1204页)曾国藩的论述抓住勒贾谊文章的艺术特色他的这一认识也与前人的一些论述大体一致。
送人杨时说贾谊“其文洪妙”(转引自《xx贾太傅祠志》卷一)清人姚鼐则说:“贾谊之文,条理通贯,其词甚宏《惜抱轩文集》卷五)这些话实质上都是认为贾谊的文具有阳刚美 说到文章的气势,当然首先与作者的思想修养有关因为这里讲的“气”是属于主观的意识形态的东西韩愈曾经形象地将气与文章的语言文字比作水和浮物的关系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就是说,文章是不是有气势,与作者主题是否“气盛”是分不开的要“气盛”就必须养气所以韩愈说:“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与势利,养其根尔竣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xx全集》)卷十六,《答李翎书》)可见,所谓养气实际上就是要加强思想修养在前部分我们指出他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说明其气积蓄颇厚,因此当他发而为文时,便气贯长虹,势如破竹,表现出一股不可遏止的强大气势文章的气势固然与作者主观的气盛,即思想修养分不开,但它要转化为一种客观的感人力量,又离不开语言这个物质外壳,即设段,造句和典故比喻等的适当使用上而贾谊的文章恰恰在这些方面处理得较好,所以能够自然地形成一种气势。
第一节 “阳刚美”的三大特点 首先,让我们看看贾谊的设段曾国藩说:“为文全在气盛,欲气盛全在段落清辛亥七月日记)所谓“段落清”实际上是指的文章的逻辑结构问题,各段的内容既要相对独立,又要紧密相联,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每段分束之际,似断不断,似咽非咽,似吞非吞,似吐非吐,古人无限妙境,难于领取每段张起之际,似承非承,似提非提,似突非突,似纾非纾,古人无限妙用,亦难领取以这个标准来看贾谊的《过xx》,其,上,中下三篇的段落安排都是比较清楚的,具有强大的内在逻辑力量以《过xx》中篇为例,全文主线是贯串一个“安”字第一段从“xx灭周祀”至“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说明xx王朝之所以能统一中国,是因为战国长期的分裂战争,使士民罢弊,“元元之民xx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第二段从“xx王怀贪鄙之心”至“名号显美,功业长久”,写xx始皇不懂得广大人民要求xx生活的心情,“以暴虐为天下始”,所以“其亡可立而待也第三段自“今xx二世立”至“天下响应者,其民危也”,写二世本来可以利用始皇死亡的机会,“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可是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使得“自群卿以下至于众庶,人怀自危之心,亲处穷苦之实,咸不安其位,故易动也”。
既然各方面“咸不安其位”,造反便是必然的了,所以也就真的暴发了陈涉起义第四段结论:“故先王见终始之变,知存亡之由是以牧之以道,务在安之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第一段是提出论题,第二.三段是展开论证,第四段是结论论题清楚明确,论据强劲有力,论证也合乎逻辑,所以结论也就令人信服各段的内容划分十分清楚,但又不露痕迹;各段的联系十分紧密,但又不似八股文那样机械地搞起承转合,而是像曾国藩所说的“似断非断”.“似承非承”其次,贾谊文章的气势营造还在造句选字上曾国藩说:“雄奇以行气为上,造句次之,选字又次之然未有字不雄奇而句能雄奇,句不雄奇而气能雄奇者是文章之雄奇,其精处在行气,其粗处全在造句选字也《曾国藩全集家书》第629页)又说要使造句有气势,必须“偶句多,单句少”(同上第1204页)所谓偶句,包括对偶句和排比句这两种造句方法在贾谊的文中使用均十分普遍先看《过xx上》中的对偶句:“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强国请伏,弱国入朝”;“蹑足行伍之间,俯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斩木为兵,揭竿为起,”等等。
这些句子字数相等,结构相同,音节和谐,符合美学上的均齐原则,因而能使文章产生整齐的美感,并能增强语言的声音美,形成一种响亮的气势排比句能加强语势,它可以使文章既写得概括,又铺张驰骋例如《过xx上》末段:“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xx.韩.xx.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敌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九国之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就是排比句我们可以看到,《过xx上》具有明显的辞赋化倾向,其实所谓辞赋花倾向,就是充分运用排比句的形式,给予铺张的描写例如人们讲贾文辞赋化倾向举例最多的就是《过xx上》第二段,就有很多排比句:“南取xx,西举巴xx,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齐有孟尝,xx有xx,楚有春申,xx有信xx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重士,约从离衡”;“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xx.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历.乐毅之徒通其意,xx.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xx奢之朋制其兵”,等等正是这众多排比句的运用,所以大大增加了这段文章的气势第三,是贾谊对比喻的使用曾国藩说:苏xx之文“善设譬喻,凡难显之情,他人所不能达者,坡公则以譬喻明之。
他人所百思不到者,既读之适为人人意中所有《曾国藩全集诗文》第520页)xx喜爱贾谊之文,其用比喻,当受贾谊之影响其实,比喻的作用不但有助于明事理,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贾谊文章生动有气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善用比喻在《治安策》中他就用了很多比喻例如用“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比喻形势的危急;用解牛的髋髀之所非用斤斧不可,比喻权势法制不可缺;用瘇病和跖戾比喻诸侯王势力膨胀;用头足倒悬比喻夷夏关系颠倒;用渡江无维楫比喻经制不定,等等这些比喻不仅非常贴切,而且使文章更加生动有气势第二节 思想特色及其”以民为本”思想贾谊文章的有气势,有感染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忧国忧民的感情十分真挚常言道“真感情便是好文章”,讲的便是一篇好的文章里面必然蕴含着深切的感情,方能打动人心而贾谊的政论文都是一些奏疏的片断,奏疏写给汉文帝,首先就需要打动皇上当时西汉朝廷自汉高帝刘邦战胜项羽掌握全国政权后,经过三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力虽然有所恢复,但是各种社会矛盾也或明或暗地在发展之中,并严重的威胁着中央政府的统治对此,贾谊以他敏锐的政治家眼光,洞察入微的分析能力,对当时的社会矛盾作了深入考察,并且以极其沉痛而尖锐的语言描绘出来。
例如《治安策》起首一段:“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本末舛逆,首尾衡决,国制抢攘,非甚有纪,胡可谓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孰数之于前,因陈治安之策,试详择焉这段一开头就指出事态的严重性,须为之“痛哭”,“流涕”,“长太息”,几句话就把作者忧国忧民之心和盘托了出来,同时也给读者以极大的震动问题的严重性不仅在于事态发展的危急,而且还在于人们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缺乏认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大家都在粉饰太平,我却以为大缪不然,正是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况,使贾谊更加感到忧虑所以他要大喝一声:“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为了拯救这种危急的形式,他要向皇帝“陈治安之策”了短短的两百多字,便把贾谊对时局的忧虑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民之重要性贾谊忧虑时局的沉痛心情不仅表现在前面所引的这段话中,而且浸透了整篇《治安策》他用反复嗟叹的笔调,着力刻画当时中央政府面临的种种具体的社会矛盾。
例如在说到同姓诸侯王势力膨胀给中央政权造成的威胁时他用瘇病,跖戾比喻诸侯势力的膨胀;在谈到匈奴侵掠之危害时,用头足倒悬比喻夷夏颠倒,在文章中,贾谊都是用形象的语言,生动的比喻反复地说明中央政权处境的险恶,从而使他的忧虑之情更加充分地宣泄出来正是由于贾谊忧国之心深沉,又能准确地抓住当时社会问题的症结,所以他的批评往往也就是直言不韪贾谊的忧民之心更来源于他“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作为贾谊的主要思想之一,在他的奏疏中便多有涉及,例如在《大政上》开篇贾谊用“本”.“命”.“功”.“力”等概念,高度地评价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在这四个概念中,“本”是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具有“根本”.“本体”之义,而“命”.“功”.“力”等概念,则是说明这个“本体”的作用的一些概念因为道理很清楚,正是由于人民群众在国家中所处的这种根本地位,他们才能够制约国家的命运,决定国家的兴坏和强弱贾谊这里讲的“命”,是与“天命”相对立的“民命”就是说,他认为不是天决定国家的兴亡,而人民才是国家命运的决定力量所以他说;“故夫灾与福也,非粹在天也,必在士民也《大政上》)把人民群众的作用提到与“天命”相对立的高度,这正是民本思想与神本思想区别的分水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