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上册伴你学答案(共28页).docx
28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初二物理上册伴你学答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节日庆典一:伴你学答案_物理 努力学习!!!!!!!!!!!! 有答案!嘿嘿 第七章 运动和力 第一节 力 A组 1、力的作用点,作用效果 2 ACD 3 BCD 4 、守门员,球,球 5、略 B组 1、手压铅笔笔尖的同时,手受到笔尖的压力而感到疼 2 D 3(1)a,b (2)a,c (3)a,d (4)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方向,控制变量 4、形变,运动状态 5、提示:人会远离墙运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人推墙时,墙也会给人作用力 6、略 第二节 力的测量 A组 1、CD 2、5,, 3、 4、大小 5、实验步骤:(1)、将弹簧悬挂在铁架台上,用刻度尺量出弹簧的原长,记录为L02)、在弹簧下端分别挂上不同数目的钩码,将每次钩码的总质量记录为m,并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弹簧的长度,记录为L B组 1、 能准确测量,用测力计示数减去零点误差即为测量值 2、 (1)在弹簧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拉力成正比 (2)。
提示:弹簧的工作原理是弹簧的伸长和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这样就可以根据弹簧的伸长来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前5次结果是符合正比于的,但第6次明显就不是了,说明已经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因而若用此弹簧制成测力计,其最大测量值是 3、略 第三节 重力 A组 1、 A 2、竖直向下,水平 3、 ,1470N 4、不能 5、图略 B组 1、地球上的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2、人可以轻易地悬在空中;人可以跳离地球;水平抛出的物体不会落回地面 3、1/6 4、见下表 5、图略 G=10(N/kg) m 第四节 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A组 1、104N , 竖直向上 2、300 ,水平向右 , 100,水平向左 3、 D 4、10 5、相同 B组 1、D 2、C 3、(1)F=F1-F2 (2)形变量,F ,F1和F2共同 4、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同时用互成角度的两个力F1 与F2 拉动弹簧或橡皮筋,使其伸长达到某一位置,记录次位置再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动弹簧或橡皮筋,使其达到相同位置,记录这个力F的大小和方向,力F即为F1和F2的合力。
第五节 二力平衡 A组 1、C 2、等于,等于,小于 3、C 4、A 5、 C B组 1、B 2、不是,两个力的作用点不在同一物体上 3、 方法一:悬挂法 分别用细绳系在板边缘的不同位置,悬挂起来,用笔画线记下细绳的方向,若两线的交点在O点,则表明小明所确定的重心位置是正确的,否则,不正确 方法二:支撑法 用手指在O点水平支起薄板,若薄板平衡,则表明小明所确定的重心位置是正确的,否则,不正确 4、 第六节 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A组: 1、(1)滑动 (2)滑动 (3)滚动 2、A 3、C 4、 ABD 5、轮胎上刻有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车轴处放有滚珠,加润滑油,减小摩擦等 6、(1)不同 (2)砝码的个数 (3)不同 (4)砝码的个数,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近(或相差较大),无关(或有关) B组 1、衣:穿不了衣服;食:拿不住勺;行:走不了路等 2、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大小 3、(1)将木块平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读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将木块侧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匀速拉动,读并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2;(2)若F1=F2,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若F1≠F2,则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有关。
4、F1=F2 分析:两种情况下,AB整体对地面的压力都等于它们的重力之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也相等,因而两次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又由于两次都是匀速直线运动,拉力都等于滑动摩擦力,所以两次拉力相等 第七节 探究—运动和力的关系 A组: 1、ACD 2、C 3、B 4、B 5、远,近,阻力(摩擦力),阻力(摩擦力),越远,恒定不变 6、跳远助跑,掸衣服上的灰尘等 B组: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D 3、 A 4、在绳子下面悬挂一个小球,将绳挂在车里,观察绳的方向及小球的摆动情况,可知车的运动情况若绳子竖直向下,则车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若小球向车运行方向摆动,则车减速;若小球向车运行反方向摆动,则车加速;若小球左右摆动,车拐弯,拐弯方向与小球摆动方向相反 单元练习答案 1、D 2、C 3、A 4、C 5、BC 6、C 7、地面,篮球 8、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发生形变 9、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减小 10、减速 11、方向相同,140,方向相反,20 12、图略 13、(1)匀速直线,摩擦力 (2)压力越大 (3)接触面越粗糙 (4)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5)控制变量 14、不对。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汽车对人有作用力的同时,人对汽车也有作用力,而且这两个力的大小是相同的,只不过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承受力不同,汽车的承受能力更强一些,因此表现出来人被撞伤,汽车却安然无恙 15、(1)在 外力作用下,弹性钢片弯曲;力使弹性钢片发生形变 (2)在力的作用下,小木片飞出;力改变了小木片的运动状态 (3)小木片飞出后,小砝码在支柱上保持静止;小砝码具有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 16、求出200N的物体的质量是,小于25kg,在电子秤称量范围内,所以能用它去称量 17、墙壁对物体的支持力N=30N,墙壁对物体的摩擦力f=20N 第八章答案 第一节 A组: 3.棱角太尖,压强 4. 等于,大于 D 7. 160-172,500, 490,104 Pa 8.(1) 104 Pa (2) 2m2 9. 20N,104 Pa B组: B 3. ①天平 ②长a和宽b,面积s ③质量M,张数n ④p=Mg/nab 4. 1 物块体积 = a3 2 物体密度 M/ a3 3 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mg 4 物体对桌面的压强 Mg/ a2 5. 实验步骤(可用简图说明): 将大圆柱体放在泡沫塑料上,然后将小圆柱体竖直放在大圆柱体的正上方,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程度;再将小圆柱体放在泡沫塑料上,然后将大圆柱体竖直放在小圆柱体的正上方,再次观察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程度。
实验现象: 比较两次泡沫塑料被压下的深浅程度,第一次较浅,第二次较深 结论: 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7. 75kg 8. 侧放 ,理由:从压强和美观两个角度考虑 第二节 液体内部的压强 A组: 1.容器底,容器壁 2. 2,5,9,5向上,向上,向下,向左 3. 乙 4. 大于 5. p (1)刻度尺 (2)ABC (3) E,F, 大 (4)B、D、E 8. 09107 9. 5103Pa , 1N B组: 1. 22 2. 102 3. B、C 4. (1)错误的(2)a.将上述实验中的水换为盐水(或其他液体);b.测量并记录橡皮膜在液面下5 cm、10 cm、15 cm时压强计两管的液面差;c.比较盐水(或其他液体)与水在同一深度时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 5. 1000,103 6. B,B 7. C 8.(1)103 kg /m3 (2)108 Pa (3)捕捞到深海鱼,不能进行人工养殖深;海鱼的身体结构,适应了高压的生存条件,鱼体内存在着与海底相同的高压.捕捞到水面,会因压强的减小使鱼的五脏破裂而死. 第三节 连通器 A组: 1. A B C 2. D 3.下,下游,闸室 4. D 5. 茶壶是一个连通器,倒茶时壶嘴应该与壶内的液面相平,这幅画错在壶内的液面太低。
6. 略. B组: 1. 102 Pa,104 Pa 2. C 3. 提示:装有水的塑料管,相当于连通器 4. 略 第四节 大气压强 A组: 1. 马德堡半球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2. D 4. 74 5.不变 C D 8. A B D B组 1. 76,76,76,0 2. D 3.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小于,低于,大,小 4. (1)水上升,高出水面一段 2)插入水中后,由于温度降低,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所以大气压将水压入试管中一段距离 5. 向a内吹气 6. 当瓶盖内的水杯小鸟喝掉一些,瓶口露出水面,瓶内的水在中立的作用下流出,当水面封住瓶口时,由于大气压作用,水不再流出 第五节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A组: 1. 竖直向上,1N,水 2.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3. D 4. 大,排开液体的体积 5. (1)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空桶的重力②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块的重力; ④用弹簧测力计测出装装有溢出水的小桶的重力 (2)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6. (1)5N (2) 5N (3)510-4 m3(4)3103 kg/m3 B组: 1. N , N 2. 0N,G 3. 103kg/m 3 4. (1)①实验桌、弹簧测力计、水、细线、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铁块 ②实验桌、弹簧测力计、量筒、水、细线、橡皮泥 (2)①a、用线拴好铜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铜块的重G1,将铜块浸没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求出铜块受到的浮力F浮1=G1-F1 ;b、同理: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铁块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2=G2-F2;②将橡皮泥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将小块橡皮泥用细线拴好,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测出G1,将小块橡皮泥浸入水中,记下水面升高到的刻度V,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地F1, 求出F小浮=G1-F1,同理,可得到F大浮=G2-F2;(3)①比较F浮1与F浮2的大小,如果相等,则浮力与重力无关;若不等,则浮力与重力有关 5.(1)主要步骤:① 将“田黄”石用细线绑好后,挂在弹簧秤下,称出它的重力G石;② 在(大)玻璃杯中装入适量的水,将“田黄”石浸没水中,弹簧秤的示数为F;③ 根据以上数据求出ρ石。
(2)ρ石= G石ρ水(/G石-F) 6.提示: 两次称量数值的差值越小,马铃薯的密度越大 7. 步骤1:缓慢提起测力计,当刻线A与水平面相平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FA;步骤2:用刻度尺测出A、B刻线的距离h柱体横截面积S=FA-FB/(ρ水gh) 第六节 物体的浮沉条件 A组 1. 大于,等于 4.不变 5. 1107 6. 小于, 大于 7. D 8. 9. 1942 B组 1. BC 2. 3. 降低 5. 两次称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