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报告.docx
23页2013年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报告 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和10个直管县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和“文明河南”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域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逐渐成为各地市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但由于各省辖市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拥有的文化资源数量不等,以及各地对于文化的重视程度不一,对于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领域的投入也参差不齐,致使各地市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也有很大差别为了促进文明河南建设,加快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河南各地市文化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和客观评价,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指出各地市文化建设的优长与不足,以期更好地推进文明河南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原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一 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2013年11月26日,河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深化省直管县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明确自2014年1月1日起,巩义市、兰考县、汝州市、滑县、长垣县、邓州市、永城市、固始县、鹿邑县、新蔡县10个县(市)为省政府直管县(市)。
这场发轫于2004年的“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探索,终于迈出重要的一步因为本报告主要依据2013年的公开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而10个省直管县的相关数据尚未完全公布出来,无法进行全面客观地评价,所以2013年的河南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仍然以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文化发展状态为主要评价对象,对于10个省直管县有相关数据的类目也简要加以说明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关于“行政区划”的界定,18个省辖市的名称和先后次序分别为: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应予关注的主要内容对某一地区或区域的文化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显然必须兼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而不能顾此失彼。
为了更加客观公允地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文化竞争力进行分析评价,对2013年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作了必要的调整修订后的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仍然采用三级指标制,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并对具体的类目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具体来说,一级指标总计4个(总分100分),即文化事业(40分)、文化产业(40分)、人才队伍建设(10分)和专家综合评判(10分)二级指标总计12个,其中文化事业包括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公共文化资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荣誉5个二级指标;文化产业包括资金投入、产业规模、文化消费、品牌培育、集聚发展5个二级指标;人才队伍建设包括资金投入和杰出人才2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总计47个,其中文化事业部分由上年的20个条目调整为21个,文化产业部分由上年的25个条目调整为22个,人才队伍建设部分由上年的5个条目调整为4个条目,内容也都有相应的调整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既客观统计分析了河南18个省辖市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情况、实际发展状况、区域竞争优势、重点难点亮点等方面的动态变化,又广泛采纳了河南省文化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熟悉河南省文化建设实际状况的专家学者的意见。
课题组推出该分析评价报告,意在进一步提高各个地市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营造有利于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调动各地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积极性,推动文明河南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文化事业部分调整的内容相对较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栏,将上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栏目下的“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调整至此,设置为4个条目;“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一栏,设置了6个类目,删去了“社区、广场文化活动”,增加或调整了“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群众文化事业[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从业人员”3个类目;“公共文化资金投入”一栏,设置了4个条目,根据河南省今后一段时间文化建设的工作重点,删去了“农村文化专项资金增长率”,增加了“人均公共文化资金投入”和“公共文化投入占本地财政支出的比重”;“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一栏,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别单列出来,而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合并成一项,其他保持上年的类目;“省级以上(含省级)奖项(荣誉)”一栏,调整力度较大,类目由上年的4项调整为2项,即国家级奖项和省部级奖项,内容却丰富了很多,其中国家级奖项(占5分)主要包括“国际性文化艺术大奖”、“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其他国家级文化艺术大奖”、“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市、区)”等,省部级奖项(占3分)包括“省级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省级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其他省(部)级文化艺术大奖”等,总分值也由上年的10分调整至8分。
分值的调整,主要是考虑到这些类目通过主观努力是可以达到的,具有一定的引领效应文化产业部分共设置了5个二级指标,其指标名称和类目较上年有较大调整,其中指标“投融资体系”改成“资金投入”,条目增加“市本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占本地文化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值仍为10分;由于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又要有新的变化,故而将指标“规模结构”改成“产业规模”,删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增加值”3个条目,其他条目分别调整成“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当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文化制造业增加值与文化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等,分值为由15分调整至10分;将指标“市场体系”改成“文化消费”,删去条目“大型文化流通企业、文化产品物流基地、文化中介组织与行业协会”,保留其他4个条目,分值略有调整,由上年的7.5分调整至8分;“品牌培育”一栏,调整为5个类目,虽然河南只有中原出版传媒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曾经入选第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但因为这个类目具有产业引领作用,所以仍然保留下来,同时将上年的“河南文化企业30强”改为“省级重点文化企业”,增加了“省级以上知名文化品牌”,总分值由5分调整为6分;“集聚发展”一栏,设置了4个类目,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区合并成一类,将“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改为“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总分值由7.5分调整为6分。
人才队伍建设部分,三级指标调整为4项,删去了原来的“文化系统高级职称人才比例”,同时将国家级和省级的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文化名家工程人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分别列条,注重拉开层级的区分专家综合评判部分,总分值由上年的5分提高至10分,以提高专家在文化竞争力评价中所占的权重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充分借鉴了国内相关省市、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吸收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2015~2020年〈试行〉,审议稿)、《河南省文化强省评价指标体系》、《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验收标准》等文件或条例的设置类目情况,在2012年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讨论磋商,最终形成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47个三级指标的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详情见表1表1 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续表续表由于三级指标体系进行了一些适当调整,故而关于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计算原理,也需要做一下简要的说明。
总体来说,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旨在体现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和分值比例,直接参与中间计算的是三级指标的相应分值也就是说,某一省辖市区域文化竞争力的综合指数(ci),由所有三级指标的实际分值(bi)直接累计相加得出公式如下:ci=b1+b2+bi…+b57而关于每一项三级指标实际分值的计算,则直接用公式bi=A(理论分值)(ai/am)来计算其中bi代表某市三级指标实际分值,A代表理论分值,标准值am代表某一省辖市单项指标的最高数据至于涉及多个不同统计项目的复合指标,则根据统计项目层级是否相同再区别对待:统计项目层级相同者,将不同数量直接相加即可获得ai数值;统计项目层级不同者,分别赋予国家级和省级的权重分值为1和0.6,并套用公式ai=m1+n0.6(m,n为不同项目内容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二 2013年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分析河南省区域文化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紧紧围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人才队伍建设三个方面,以公开出版的《河南统计年鉴》为主要依据,以公开发布的河南省政府和18省辖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2014年)、《河南省(或某省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013年)、《关于河南省(或某省辖市)201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以上出自河南省统计网)、《2013年全省文化工作总结》(出自河南省文化厅网站)等材料为主要数据来源,旨在全面客观地分析评价河南省18省辖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综合发展态势和区域竞争优势,为各个地市的文化建设提供切合实际的参考,进而推进河南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河南省18个省辖市文化事业竞争力分析如果说公共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基础工程,那么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一个地区文化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中“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栏下设的4个三级指标,各省辖市早已达标或基本实现全覆盖,因此给出的均为相同分值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最现实、最直接的基本文化权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开展的一项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目前,河南省关于“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有了新突破,已经拥有2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4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2011年5月,郑州市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周口市“周末公益性剧场演出活动”和南阳市“邓州文化茶馆”则入选“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2013年10月,洛阳市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名单,信阳市“平桥关爱留守儿童: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和漯河市“幸福漯河健康舞”项目则进入“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名单。
至于“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则以2014年7月河南省文化厅、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河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为启动标志,首批命名的6个示范区分别是淮阳县、永城市、林州市、洛阳市涧西区、巩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