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pptx
50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2020/11/3,,*,抗变态反应药物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张国毅,2020/11/3,1,,概况,变态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是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引起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病理性免疫反应2020/11/3,2,,概况,临床上可分为四型①I型过敏反应(速发型):常见的有寻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等②II型过敏反应(细胞毒型):如天疱疮、类天疱疮、输血反应、药物或自体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③III型过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变应性血管炎等④IV型过敏反应(迟发型):如接触性皮炎、湿疹、结核性干酪样病变、溃疡性结肠炎及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等2020/11/3,3,,概况,广义上说抗变态反应药物是指作用于各型变态反应及相关环节的所有药物包括了(1)抗组织胺药;(2)过敏介质阻释剂;(3)免疫抑制剂也有认为: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物,抗白三烯药物、非激素免疫抑制剂、细胞因子调节剂、其它炎性介质拮抗剂、基因治疗等2020/11/3,4,,概况,由于习惯上仅把有I型过敏反应(速发型,)(速发相、迟发相),和IV型过敏反应(迟发型)的发病机理的皮肤病称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而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组织胺作为治疗的关节点,因此目前常说的抗变态反应药物主要是指抗组织胺及其几相关药物。
2020/11/3,5,,概况,1910年 Dale和Laidlaw首先发现组胺组胺是由组胺酸脱羧基而成,广泛存在于动、植物体内,是一种自身活性物质或局部激素,主要以无活性的结合状态贮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的颗粒中1966年Ash和Schild发现组胺H1受体,进一步明确了组胺的生理与病理机理认识到组胺在人类是 Ⅰ 型变态反应速发相的炎症介质2020/11/3,6,,目前抗组胺的作用环节,1、抑制活性组胺生成:曲托喹琳组胺酸脱羧酶抑制剂2、抑制组胺释放:肥大细胞膜稳定剂3、促进体内产生抗组织胺抗体及增强血清灭活游离组织胺:组织胺球蛋白 4、拮抗或阻滞组胺受体;或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某些酶原物质:抗组胺药5、促进组胺代谢:组胺酶—二胺氧化酶6、拮抗组胺作用:钙剂、肾上腺素2020/11/3,7,,本文目的,本文就拮抗或阻滞组胺受体;或与组胺竞争细胞上的某些酶原物质的药物,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到2007年7月的有关文献,分析并小结各种药物在皮肤科的现状2020/11/3,8,,抗组胺药,1945年苯海拉明首先用于临床目前已有50余种H1受体拮抗剂(阻滞剂)供临床使用20世纪40-80年代进入临床的药物,受体特异性差,中枢神经活性较强,可导致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所以被称为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开发的抗组胺药,H1受体选择性高,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较少,无镇静作用,故称为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近年来又开发了安全性更好第三代 抗组胺药2020/11/3,9,,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乙醇胺类:,①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 Hydrochloride(盐酸苯海拉明、苯那君、苯乃准、可他敏、可太敏),②氯马斯汀Clemastine(吡咯醇胺、克立马丁、克立马汀、泰威、富马酸氯马斯汀),烷基胺类:,①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扑尔敏、氯屈米通、氯苯比胺、氯苯比丙胺、氯屈米通、马来那敏、马来酸氯苯比胺、马来酸氯苯那敏、曲吡那敏),②曲普利啶Triprochloride Hydrochloride(曲普利定、吡咯吡胺、克敏、刻免),二胺类:,①安他唑啉Antazolin(安他心),②曲吡那敏Tripelennamine Hydrochloride(去敏灵、比芐明、比立苯沙明、比乍明、芐比二胺、扑敏宁、曲比那敏、盐酸比甲胺),③新安替根Mepyramine(美吡拉敏、吡拉明),哌嗪类,:,①羟嗪Hydroxyzine (安太乐),②去氯羟嗪Decloxizine Hydrochloride(克敏嗪、克喘嗪),③氯环利嗪Chlorcyclizine(康夫丽尔、氯赛克静),④高氯环嗪Homochlorcyclizine,Homodizine(好克敏、苯甲庚嗪),⑤赛克利嗪Cyclizine(苯甲嗪),⑥桂利嗪Cinnarizine(肉桂苯哌嗪、脑益嗪)(哌嗪类钙通道拮抗剂),⑦奥沙米特Oxatimide,(苯咪唑嗪),吩噻嗪类,:,①异丙嗪Promethazine Hydrochloride(盐酸异丙嗪、非那根、非那更、非那刚、抗胺荨、盐酸普鲁米近),②美喹他嗪Mequitazine(甲喹吩嗪、甲噻吩嗪、玻丽玛朗),哌啶类:,①赛庚啶Cyproheptadine Hydrocjloride(二苯环庚啶),②苯噻啶Pizotifen,③酮替芬Ketotifen Fumarate(富马酸酮替芬、萨地同、噻喘酮、噻哌酮、噻庚酮、敏喘停、甲哌噻庚酮、苯环庚噻吩、克脱吩、哌啶环庚酮),其它:,①多塞平Doxepin(多虑平),②曲尼司特Tranilast(利喘贝、肉桂氨茴酸、利喘平、N-5),2020/11/3,10,,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1、,特非那定 Terfenadine,(特非那丁、特非那汀、丁苯哌丁醇、叔哌丁醇、司立泰、敏迪、敏必治、得敏功、比妥斯、丽科静),2、,阿司咪唑 Astemizole,(阿斯咪唑、息斯敏、阿司唑、安敏、苄苯哌咪唑),3、,氮卓斯汀 Azelastine,(敏奇、盐酸氮卓斯汀、氮斯汀、新百克、爱赛平-鼻喷剂),4、,西替利嗪 Cetrizine,(二盐酸西替利嗪、盐酸西替立嗪 、仙特敏、比利时、西可韦、希瓦丁、敏达、比特力、底特力、赛特赞、斯特林、贝分、昔利、雪町、适迪、圣昌、路成、仙利特、圣敏清、喜宁、联双、力弘、欣克、伊维妥、威狄敏、化特敏),5、,氯雷他定 Loratadine,(开瑞坦、海王抒瑞、海王苏瑞、克敏能、百为坦、邦诺、诺定、雷诺敏、雷宁、芷敏、塞必通、天晴正舒、星元佳、华畅®、施诺敏、洛拉欣、史泰舒、彼赛宁、雪菲、惠滋养、逸舒长、洛拉欣、瑞孚、常克、奥米新、,罗拉他定),6、,阿伐斯汀 Acrivastine,(新敏乐、新敏灵、欣民乐、欣民立),7、,依巴斯汀 Ebastine,(开思亭、苏迪、芹迪、巴斯敏、思金、保灵),8、,依匹斯汀 Epinastine,(epinastine HCl 、盐酸依匹斯汀、凯莱止、亦殊),9、,咪唑斯汀 Mizolastine,(皿治林、尼乐),10、,司他斯汀 Setastine,(齐齐),11、,奥洛他定olopatadine,( CAS 、盐酸奥洛他定),12、,贝他斯汀bepotastine,(,Talion 、betotastine/bepotastine),2020/11/3,11,,第三代 抗组胺药,1、,非索非那定,(Fexofenadine):羧酸特非那定、非索那定、非索非那丁、非索那汀、阿特拉、瑞菲、艾尔,2、,左旋西替利嗪,(Levocetrizine):优泽、迪皿、强溢,3、,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去乙氧羧基氯雷他定、恩理思、芙必叮、地洛他定、信敏汀、地恒赛、星元佳,4、,诺司咪唑,(Norastemizole) :去甲基阿司咪唑,5、,卢帕他定,(Rupatadine),6、,乙氟利嗪,(,Efletirizine,),,2020/11/3,12,,其它相关药物,1、H2受体拮抗剂,①西米替丁;②雷尼替丁,2、白三烯拮抗剂,①扎鲁司特(Zafirlukast); ②普仑司特(Pranlukast);③孟鲁司特(Montelukast),④,塞曲司特,(,Seratrodast,),3、5脂氧合酶抑制剂,齐留通(Zileuton),4、环氧合酶抑制剂,①消炎痛;②罗非昔布,5、,血栓烷A2受体拮抗剂,雷马曲班,(Ramatroban),6、组胺球蛋白,7、维生素,①维生素K、②维生素E、③维生素B12、④维生素C,⑤维生素P(芦丁、路通、络通、芸香甙);⑥叶酸,8、其他,①钙剂、②6-氨基已酸、③抑肽酶、④氨茶碱、⑤氯喹、⑥氨苯砜,9、重组的人类IgE单克隆抗体,10、中药,2020/11/3,13,,结果,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到2007年7月的有关文献结果:表1、表2,2020/11/3,14,,表1-1,检索关键词(通用名) 药名文献篇数 药名治疗文献篇数 近5年治疗文献篇数,苯海拉明 441 19 9,氯马斯汀 38 10 9,氯苯那敏 987 6 3,曲普利啶 38 2 2,安他唑啉 4 2 0,曲吡那敏 0,新安替根 0,羟嗪 30 1 0,去氯羟嗪 12 0 0,氯环利嗪 9 2 2,高氯环嗪 0,赛克利嗪 0,桂利嗪 1496 111 5(78),奥沙米特 5 2 0,异丙嗪 776 44 21,美喹他嗪 5 3 0,赛庚啶 423 77 26,苯噻啶 70 9 2,酮替芬 464 73 8,多塞平 616 68 56,曲尼司特 102 17 1 1,2020/11/3,15,,表1-2,检索关键词(通用名)药名文献篇数 药名治疗文献篇数 近5年治疗文献篇数,特非那定 206 4 4,阿司咪唑 294 12 3,氮卓斯汀 7 2 2,西替利嗪 567 126 78,氯雷他定 435 88 45,阿伐斯汀 4 1 1,依巴斯汀 48 22 20,依匹斯汀 10 4 4,咪唑斯汀 307 164 158,司他斯汀 4 0 0,奥洛他定 7 1 1,非索非那定 23 4 4,左旋西替利嗪 22 20 20,地氯雷他定 60 31 31,诺司咪唑 4 0 0,卢帕他定 6 0 0,乙氟利嗪,0,,2020/11/3,16,,表2-1,,检索关键词 近5年治疗文献篇数 皮肤病文献篇数 非皮肤病文献篇数,苯海拉明 9 0 9(流涎、呕吐、锥外症),氯马斯汀,9,7,2鼻炎,氯苯那敏 3 2(皮炎湿疹、药疹) 1腹痛,曲普利啶 2 2(小儿痒疹、慢荨) 0,安他唑啉 0,曲吡那敏 0,新安替根 0,羟嗪 0,去氯羟嗪 0,氯环利嗪 2 2(1老年瘙痒1过敏性紫癜),高氯环嗪 0,赛克利嗪 0,桂利嗪 5 2(1老年瘙痒1慢荨) 3(偏头痛、咳嗽、抗海晕),奥沙米特 0,异丙嗪 21 1婴儿湿疹,20#,美喹他嗪 0,赛庚啶,26,11,,15$,苯噻啶 2 2,红斑性肢痛症(联合),酮替芬 8 1慢性荨麻疹(对) 6哮喘、1鼻炎,多塞平,56,5 51*,曲尼司特,11,8,2肾疾病、1哮喘,,2020/11/3,17,,表2-2,,检索关键词 近5年治疗文献篇数 皮肤病文献篇数 非皮肤病文献篇数,特非那定 2 1循证医学3荨麻疹,阿司咪唑 3 1慢性荨 1咳嗽、1过敏性鼻炎,氮卓斯汀 2 1急慢荨 1哮喘,西替利嗪,78,57,13鼻炎、7哮喘、1咳嗽,氯雷他定,45,38,5鼻炎、2哮喘,阿伐斯汀 1 1荨麻疹,依巴斯汀,20,17,3鼻炎,依匹斯汀 4 4荨麻疹,咪唑斯汀,158,143,5鼻炎、1结膜炎,司他斯汀 0,奥洛他定 1 0 1结膜炎,非索非那定 4 2荨麻疹 3鼻炎,左旋西替利嗪,20,20,地氯雷他定,31,28,2鼻炎,诺司咪唑 0,卢帕他定 0,乙氟利嗪,0,2020/11/3,18,,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近5年皮肤病文献5篇以上,氯马斯汀:,7,赛庚啶:,11,多塞平:,5,曲尼司特:,8,,2020/11/3,19,,氯马斯汀:,7,3,荨麻疹,2,慢性荨麻疹,1,急性荨麻疹,1,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症,,起效时间较快,副作用少,安全有效,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有效率明显提高。
急性荨麻疹疗效优于慢性荨麻疹和皮肤瘙痒症,,与,西替利嗪,比较急性荨麻疹疗效无差异;慢性荨麻疹疗效无差异或后者较优2020/11/3,20,,赛庚啶:,11,7,慢性荨麻疹,2,寒冷性荨麻疹,1,特应性皮炎,1,阴囊湿疹,中药,单用与联用,疗效明显优于赛庚啶对照组;,曲尼司特,优于赛庚啶、,咪唑斯汀,治疗寒冷性荨麻疹简便、有效和安全优于赛庚啶;,咪唑斯汀,与赛庚啶治疗慢性荨麻疹:疗程2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0%和79%(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和64%(P<0.01)结论:咪唑斯汀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并不明显高于赛庚啶,但不良反应轻微2020/11/3,21,,多塞平:,5,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2,慢性荨麻疹,1,老年性瘙痒症,多塞平治疗量为75mg-150mg/d×3周疼痛完全缓解者占86-90%,总有效率93-100%全组均有轻度口干反应,但都能耐受多塞平治疗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神经痛安全有效,简单易行,可为治疗该病的首选方法多塞平联合,羟嗪,慢性荨麻疹优于单用心理障碍与使用多塞平治疗老年性瘙痒症经3-4周治疗,总有效率89%2020/11/3,22,,曲尼司特:,8,5,慢性荨麻疹,1,瘢痕疙瘩,1,肥大细胞增生病,1,特应性皮炎,治疗慢性荨麻疹:,依巴斯汀,/,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联合曲尼斯特疗效好,安全。
曲尼司特较,盐酸赛庚啶,疗效更好瘢痕疙瘩:局封加口服曲尼司特,疗效肯定肥大细胞增生病:单用曲尼司特(50mg tid-100mg bid)口服至第110天时,皮损全部消退服药期间未见不良反应停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特应性皮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61.43%和24.64%;两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8.45%和11.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曲尼司特胶囊治疗特应性皮炎安全有效2020/11/3,23,,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近5年非皮肤病文献10篇数以上,异丙嗪:,20#,7咳嗽哮喘、3迟发运障、2腹泻、胃肠痉挛、海洛因依赖、酒精中毒、静坐不能、眩晕、呃逆、妊娠剧吐、鼻窦炎,赛庚啶:,15$,6偏头痛、2咳嗽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小儿哮喘型肺炎、流涎、疟疾、厌食、药物性静坐不能及、流行性腮腺炎、抗抑郁药所致的性功能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多塞平:,51*,14功能性消化不良、14抑郁症、7肠易激综合征、6焦虑性神经症、3慢性紧张型头痛、躯体形式障碍、消化性溃疡、顽固性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顽固性呃逆、咽异感症、失眠、早泄,2020/11/3,24,,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近5年皮肤病文献5篇以上,西替利嗪:,57,氯雷他定:,38,依巴斯汀:,17,咪唑斯汀:,143,2020/11/3,25,,西替利嗪:,57,50急慢荨麻疹等、1湿疹、1激素依赖性皮炎、1药疹、2老年瘙痒症、1早期瘢痕瘙痒、 1银屑病,单用,13篇,急、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联合治疗:,23篇,,慢荨麻疹,:雷公藤片、十全大补汤加味、自拟消疹汤、(清热凉血、疏风止痒法)配合、御寒汤(寒冷性);针刺曲池穴、刺络拔罐、穴位埋线;(中西医结合9)曲尼司特、酮替芬、法莫替丁(优于西替利嗪联合西米替丁)、复方甘草酸苷/复方甘草甜素片/甘利欣(6)、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用西替利嗪,疗效满意慢性湿疹,:复方甘草甜素注射液联合西替利嗪治疗67例,效果满意,,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功劳去火胶囊治疗与西替利嗪比较安全、有效猩红热样及麻疹样型药疹,:复方甘草酸苷联合西替利嗪治疗安全、有效老年瘙痒症,:无论从疗效及药物的副反应方面,当归饮子均优于西替利嗪,且停药后不易复发大面积烧伤愈合后早期瘢痕瘙痒,:中药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大面积烧伤愈合后早期瘢痕瘙痒,止痒效果明显优于西替利嗪组银屑病,:迪银片联合西替利嗪疗效好比较性治疗:,21篇,2020/11/3,26,,西替利嗪:,57,比较性治疗:,21篇,荨麻疹:,国产和国外同类产品,在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特非那丁与西替利嗪,:,71,采用随机开放对照的方法, 西替利嗪治疗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特非那丁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咪唑斯汀起效迅速,可明显改善荨麻疹患者的全身症状,总有效率达到91.5%,不良反应轻微另结果: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显效率为85%,88.6%明显高于西替利嗪(73%)治疗过程中除口干、嗜睡、乏力、恶心外,无明显不良反应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1、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地氯雷他定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40.91%和84.09%,盐酸西替利嗪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39.53%和86.05%,两组间比较在疗效,症状积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2、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 两者第14d、第28d的有效率分别为:地氯雷他定组68.89%和91.11%,西替利嗪组60.67%和84.8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1w后复发率,地氯雷他定组28.89%,西替利嗪组36.36%两者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不良反应2020/11/3,27,,西替利嗪:,57,左旋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1、左西替利嗪组有效率(84.84%)高于西替利嗪组(80.6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2、46采用随机合组,平行对照试验门诊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左西替利嗪可作为治疗急性荨麻疹之首药物。
3、62左西替利嗪,以西替利嗪为对照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共52例,总有效率为84.7%,其与对照组(有效率80.77%)相比差异无显著性χ2=0.076,P>0.05)4、70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连续服用28d分别于用药后第7、14、28天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入选病例132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病例均为130例ITT分析左西替利嗪组治疗后第7、14、28天有效率分别为73.44%、82.81%、89.06%,西替利嗪组有效率分别为77.27%、81.82%、81.8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左西替利嗪组和西替利嗪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06%和18.18%,主要有口干、嗜睡结论: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5、79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 服药后第7、14和28天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28%和68.18%、86.37%和77.28%、90.91%和81.82%试验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并无显著性试验中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2020/11/3,28,,氯雷他定:,38,单用,8,篇:慢性荨麻疹4、急性荨麻疹1、儿童荨麻疹2、过敏性紫癜1,疗效高、安全性好。
联合治疗:,9篇,,荨麻疹,:,8/26/33,复方甘草甜素/复方甘草酸苷、,11,温针灸、,13/20/35,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比单用差异有显著性(P<0.05) 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特应性皮炎:,21,孟鲁司特联合效果显著丘疹性荨麻疹:,48,25%百部酊,疗效A(加),B(单用),C(复方硝酸咪康唑)3组相近,A、B组起效快于C组;6天观察A,B,C三组痊愈率分别为85.71%,81.48%,80.00%,差异无显著性(χ2=0.35,P>0.05);有效率均为100%成本-效果分析:,2篇,2,西替利嗪成本-效果比明显高于咪唑斯汀、氯雷他定(P<0.05)66,两种氯雷他定药物治疗湿疹、皮炎,百为坦比开瑞坦治疗成本低比较性治疗:,19篇,2020/11/3,29,,氯雷他定:,38,比较性治疗:,19篇,慢性荨麻疹:,,25/27,两种氯雷他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阿司咪唑与氯雷他,,阿司咪唑组痊愈106(49.30%)例,总有效率为(73.95%)159/215;氯雷他定组痊愈105(49.07%)例,总有效率为(70.09%)150/21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0,依巴斯汀与氯雷他定,,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对QTc间期无明显影响3/30/46/56/71,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一样有效,一样起效迅速,耐受性是相同的,两药对心肌的复极均无影响另一结论: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治疗急性荨麻疹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但咪唑斯汀起效时间要快于氯雷他啶63,3种抗组胺药咪唑斯汀、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第14天和第28天的有效率分别为:咪唑斯汀组90.0%和96.7%,西替利嗪组85.3%和94.2%,氯雷他定组90.6%和93.8%,三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停药1周后的复发率,咪唑斯汀组为40.0%,西替利嗪组为35.3%,氯雷他定组为28.1%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无明显严重不良反应出现2020/11/3,30,,氯雷他定:,38,比较性治疗:,19篇,慢性荨麻疹:,,73,,4种抗组胺药咪唑斯汀与西替利嗪、特非那定、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明显起效快,疗效与西替利嗪,特非那定相当(P>0.05),优于氯雷他定(P0.05),优于西替利嗪(P<0.05)31/38,左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65/69/70/72,地氯雷他定与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率为91.5%,氯雷他定为89.6%,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另一篇第4周疗效分别为88.78%和83.0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32%和13.21%,主要有口干、嗜睡、头痛等第三篇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起效时间及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971和P=0.051)两组病例不良反应相似且轻微第四篇:服地洛他定后1周、2周和4周有效率分别为31.82%、45.45%和86.36%,氯雷他定组服药后1周、2周和4周有效率分别为28.57%、52.38%和85.71%;地洛他定组和氯雷他定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3.64%和14.29%,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均无显著差异特应性皮炎:,58,咪唑斯汀与氯雷他定,22,健脾止痒颗粒与氯雷他定,,治疗组SCORAD积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VAS积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结论:健脾止痒颗粒治疗AD安全有效2020/11/3,31,,依巴斯汀:,17,15,慢性荨麻疹(4对照、1联合)、,1,湿疹(联合)、,1,接触性皮炎,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 23(2): 103),苦参素胶囊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湿疹,(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6; 15(6): 787),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并与,西替利嗪,进行对照。
结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西替利嗪相似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4.05.05; 33(5): 307-309),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氯雷他定,进行对照结论:依巴斯汀和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异,对QTc间期无明显影响中国新药杂志 2005.05.15; 14(5): 607-610),依巴斯汀和,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结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佳,安全性高,其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咪唑斯汀相似广东医学 2006; 27(6): 922-924),依巴斯汀和,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结论:依巴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疗效及不良反应与左西替利嗪基本相似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6; 22(1): 47-49),,2020/11/3,32,,咪唑斯汀:,143,单用,95 篇,:85急慢性荨麻疹(8起效时间1生活质量评价1中医辩证)9皮炎湿疹类1银屑病;疗效高、安全性好联合治疗:,20篇,,慢性荨麻疹,:,25,雷公藤多苷,17,玉屏风散加味方,75,自拟中药"慢性荨麻汤,16/113,美能注射液,7,复方甘草酸苷片,23,转移因子,5/20/27/3753/59,卡介菌多糖核酸,3,粉尘螨注射液联合,106,曲尼司特,寒冷性荨麻疹,:,65,桂枝汤与消风散,,神经性皮炎,:,13,复方甘草酸苷联合,,面部脂溢性皮炎,:,29,复方硝酸益康唑乳膏,,老年性瘙痒症,:,15,老年性瘙痒症,皮炎、湿疹类,:,32,并外用派瑞松,(联合应用,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成本-效果分析:(,28,地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有明显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比较性治疗:,28篇,2020/11/3,33,,咪唑斯汀:,143,比较性治疗:,28篇,,慢性荨麻疹,:,153,赛庚啶,78,特非那丁,咪唑斯汀组治愈率和显效率明显高于特非那丁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可以耐受,不影响治疗26/39/49/81/99/128/129,西替利嗪,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91.11%、75.56%,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另一结论:试验组总有效率89.0%,对照组86.4%(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6.0%,对照组8.6%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显效率为85%,88.6%明显高于西替利嗪(73%)治疗过程中除口干、嗜睡、乏力、恶心外,无明显不良反应97/100/125,氯雷他定,症状积分下降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咪唑斯汀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为25.5%,差异无显著性(χ2=0.25,P=0.62)但咪唑斯汀似乎比氯雷他定组起效更快30,依巴斯汀,两组有效率、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
24/28/79,地氯雷他定,总有效率89.74%,对照组总有效率84.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另一结论治疗后第14天总有效率为试验组85.7%,对照组82.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10.2%,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急性荨麻疹,:,143,氯雷他定,咪唑斯汀起效时间要快于氯雷他啶155,三种西替利嗪、特非那定、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组1 h起效,明显快于其他三组(P0.05),优于氯雷他定(P0.05),优于西替利嗪(P<0.05)2020/11/3,34,,咪唑斯汀:,143,寒冷性荨麻疹,:,50,安慰剂,试验组患者冷刺激试验的风团反应、冷刺激试验复温20min时的瘙痒程度、遇冷空气或冷水后出现风团或瘙痒的程度与安慰剂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安全、有效76/102,赛庚啶,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1,P>0.05,差异无显著性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比较,χ2=15.7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另一结论治疗组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瘙痒、风团数量、大小、冰块刺激试验风团大小及症状总平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
无严重不良反应冻疮,:,21,赛庚啶,治疗第2周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第4周时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皮炎湿疹,:,4,氯苯那敏,两组红斑丘疹及浸润苔藓化症状的缓解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渗出糜烂症状的缓解亦较对照组迅速,但二者差异无显著性19,西替利嗪,2组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9/12/58/146,氯雷他定,治疗第七天二组间比较差并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慢性湿疹和异位性皮炎3周有效率为90.7%,氯雷他定组为60.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再一结论异位皮炎3周时治愈率为66.7%,接触性皮炎1周治愈率为93.3%,氯雷他定组治愈率为30%,接触性皮炎1周治愈率为86.7%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020/11/3,35,,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近5年非皮肤病文献10篇数以上,西替利嗪 :13鼻炎、7哮喘、1咳嗽,2020/11/3,36,,第三代 抗组胺药,近5年皮肤病文献5篇以上,左旋西替利嗪:,20,地氯雷他定:,28,2020/11/3,37,,左旋西替利嗪:,20,单用,7篇,:慢性荨麻疹6、急性荨麻疹1,疗效好,安全性高。
联合治疗:,4篇,,慢性荨麻疹,:,1,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治疗组显效率82.26%,痊愈率45.16%,对照组分别为58.33%、20.83%,疗效满意21,安络血联合,,41,中药四物消风饮联合,起效迅速,治愈率高,复发率低老年性瘙痒症,:,10,花蛇解痒胶囊联合,总有效率、起效时间、复发率差异有显著性, 联合治疗总有效率高、起效快、复发率低,疗效肯定比较性治疗:,9篇(慢性荨麻疹),,2020/11/3,38,,左旋西替利嗪:,20,比较性治疗:,9篇,慢性荨麻疹:,,9/38/59/70/79,左旋西替利嗪与西替利嗪,,有效率(84.84%)高于西替利嗪组(80.64%),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06%和18.18%,主要有口干、嗜睡结论: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45,左西替利嗪与氯雷他定,,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3,左西替利嗪和依巴斯汀,,有效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轻度的口干和困倦2020/11/3,39,,地氯雷他定:,28,单用,12 篇,:11慢性荨麻疹 1湿疹,疗效好,安全性高。
联合治疗:,5篇,:,,慢性荨麻疹,:,15,复方甘草酸苷联合,6,卡介菌多糖核酸针联合,19,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联合,13,曲尼斯特联合;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25)复方甘草酸苷不良反应极少且轻微,联合用药未增加或加重不良反应胆碱能性荨麻疹,:,23,心理治疗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8.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性心理治疗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疗效确切比较性治疗:,11 篇,2020/11/3,40,,地氯雷他定:,29,比较性治疗:,11 篇,慢性荨麻疹:,22,地氯雷他定与特非那丁,,两组总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 P>0.05)两组副反应轻微3/12/30,地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两组间比较在疗效,症状积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有效率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1w后复发率,地氯雷他定组28.89%,西替利嗪组36.36%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9.30%,对照组为19.0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1,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有效率为91.5%,氯雷他定为89.6%,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可靠,安全性好,略优于氯雷他定10/11/25/28,地氯雷他定与咪唑斯汀,,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间比较在疗效、症状积分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10.9%,对照组为9.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成本-效果:(,11,地氯雷他定与咪唑斯汀,,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相对于咪唑斯汀具有明显的药物经济学优势 ),2020/11/3,41,,治疗荨麻疹,疗效,+,=,—,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咪唑斯汀,左西,地氯,+,=,—,+,=,—,+,=,—,+,=,—,+,=,—,+,=,—,特非那丁,1,,*1,,,1,*,,,1,,西替利嗪,2,,1-,*1,1,,3?,4*,,6,,3,,氯雷他定,*1,1-,,2,*2,1,,*2,2,,2,,4,,依巴斯汀,1,,1,,,1,,1,,,咪唑斯汀,4-,3?,*2,2-,,1,,,,4,,左西替利嗪,6,,2,,1,,,,,地氯雷他定,3,,4,,,4,,,,+两组疗效强,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相当,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弱,有显著性差异,治疗荨麻疹:各组安全性比较均相当,无显著性差异,,2020/11/3,42,,治疗湿疹,湿疹,咪唑斯汀,+,=,—,特非那丁,,西替利嗪,1,,氯雷他定,3*,3,,依巴斯汀,,咪唑斯汀,,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两组疗效强,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相当,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疗效弱,无显著性差异,治疗湿疹:各组安全性比较均相当,无显著性差异,2020/11/3,43,,奥洛他定(Olopatadine),1997年以0.1%外用溶液制剂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临时预防过敏性结膜炎引起的眼部瘙痒,同时在日本作为抗过敏药和抗哮喘药正在进行III期临床试验。
此药具有酮替芬(Ketotifen)样三环骨架结构的化合物,有抗多种变态反应的作用,能抑制细胞释放组胺、类胰蛋白酶、前列腺素D2、速激肽、白三烯B4、促凝血素B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生成,无中枢镇静作用;也没有类似特非那定的潜在致心律失常作用1mg/,片,适应症::抗过敏(慢性,荨,麻疹、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皮炎、湿疹、皮肤,瘙,痒),2020/11/3,44,,奥洛他定(Olopatadine),III期临床实验中,奥洛他定对25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症状改善度是78%奥洛他定对过敏性鼻炎的有效率为62.9%(117/186),对荨麻疹的有效率为80.6%(225/279),对伴有瘙痒的皮肤疾病(如湿疹、多形性红斑等)的总有效率为61.7%(198/321)口服奥洛他定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6.1%(281/1746)主要不良反应有倦怠感、口渴、腹痛;ALT(GPT)、AST(GOT)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尿蛋白阳性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障碍、黄疸2020/11/3,45,,贝他斯汀(Bepotastine,),适应证:用于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和瘙痒等,贝他斯汀、西替利嗪、非索非那定、奥洛他定抑制人体内组胺诱导潮红风团反应和意识运动影响。
用药一周奥洛他定、西替利嗪抑制最显著和持久;贝他斯汀、非索非那定也能显著抑制但较短;奥洛他定、非索非那定和西替利嗪表现显著系统镇静作用,贝他斯汀最小Clin Exp Dermatol. 2004 Sep;29(5):526-32.,2020/11/3,46,,卢帕他定(Rupatadine),2003年3月15日首次在西班牙上市疗效高、副作用小(少),优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批准适应症为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鼻炎,用法为口服一次10mg,一日一次国外正在进行本品用于湿疹治疗的Ⅲ期临床研究2020/11/3,47,,卢帕他定(Rupatadine),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卢帕他定优于安慰剂研究者随机分配333例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每日接受卢帕他定(10 mg或20 mg)或安慰剂治疗在第4周时,平均瘙痒评分10mg组改善了57.5%,20mg组改善了63.3%两剂量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两个剂量组比安慰剂改善( 44.9% )差异有显著性不良事件是,头痛,和嗜睡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在安慰剂组是24.8%,10mg组是28.6%,20mg组是33.9%Allergy 2007;62:539-546.),2020/11/3,48,,小结,1、,第一代非选择性镇静性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逐渐减少,但在其他科应用仍广泛。
2、,第二代选择性非镇静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广泛,适应症在逐渐增加3、,第三代抗组胺药在皮肤科应用在推广中,适应症也在逐渐增加总之抗变态反应药物在皮肤科临床应用中其安全性明显置于首位2020/11/3,49,,谢谢!,,2020/11/3,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