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座椅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与身高间的关系.docx
4页座椅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与身高间的关系 苏 胜(西安工业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2) 【摘 要】本文通过对座椅设计:座高、座深、座宽等主要设计参数的分析,归纳出了参数与人体身高间的换算公式,位座椅设计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Keys】座高;座宽;座深;靠背宽度;扶手高度 人们在生活和工作时,离不开座椅,特别是以坐姿进行工作的人,每天都有1/3以上的时间在与座椅打交道因此座椅设计除了材料运用得当及造型大方美观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原则,即进行座椅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人体的坐态生理特征坐姿有利于身体下部的血液循环,可以减少下肢的肌肉疲劳感但是人们坐着时,骨盆向后方倾转,因而使得背下端的骶骨产生倾转,使脊柱由S形(正常状态)向拱形变化,使得椎间盘受到很大压力,从而导致腰痛等疾病因此,座椅设计要保证椎间盘压力最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数学家研究发现:人体本身有些部位的尺寸存在着有趣的对应关系 座高是指人在标准坐姿时,坐面距离地面或足支撑平面的距离,即座面到足平面的距离适当的座高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适当的座高应使大腿保持水平,小腿垂直双脚平放于地面其次,座面不能过高,否则小腿悬空时,大腿受椅面前缘压迫,使坐者感到不适,长时间这样坐着血液循环受阻,小腿麻木肿胀。
再次,座面亦不能太低,否则腿长的人骨盆后倾,正常的腰椎曲线被拉直,致使腰酸不适座高与身高间的计算公式为:亚洲人座高= 0.222*H ,欧洲人座高= 0.222*H(H为身高尺寸) 座深是指坐面的进深,即坐面前缘点距离后缘点的距离适当的座深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正确的座深应使靠背方便地支持腰椎部位如座深大于身材矮小者的大腿长(臀部至膝窝距),座面前缘将压迫膝窝处压力敏感部位,这样若要得到靠背的支持,则必须改变腰部正常曲线;否则,坐者必须向座缘处移动以避免压迫膝窝,却得不到靠背的支持其次为适应绝大多数使用者,座深应按较小百分位的群体设计,这样身材矮小者坐着舒适,身体高大的人只要小腿能得到稳定的支持,也不会在大腿部位引起压力疲劳座深与身高间的计算公式为:亚洲人座深=0.267*H,欧洲人座深= 0.275*H(H为身高尺寸) 座宽是指座椅坐面的宽度,通常以人体测量尺寸中的坐姿臀宽的数据作为设计依据适当的座宽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座宽必须能容纳身材粗壮的人对单人使用的座椅,参考尺寸是臀宽,以女性群体尺寸上限为设计根据其次,对成排相邻放置的座椅,如剧场观众椅,则座宽应以肘间距的群体上限位为设计基准,以避免拥挤压迫感。
再次,座宽亦不能太大,如长时间坐姿作业,双臂应得到应有的支承,如座宽太大,则肘部必须向两侧伸展以寻求支承,这样会引起肩部疲劳座宽与身高间的计算公式为:亚洲人座宽=0.199*H,欧洲人座宽=0.202*H(H为身高尺寸) 靠背宽度是指座椅靠背的宽度,通常以人体测量尺寸中肩宽的数据作为设计依据适当的靠背宽度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座椅靠背的宽度可根据座椅的用途来确定,对于工作座椅,靠背的宽度应以不妨碍手臂的操作活动为前提其次,对于休息用椅或长途运输工具中的乘客用椅,在空间条件与徐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宽座宽与身高间的计算公式为:亚洲人靠背宽度=0.222*H,欧洲人靠背宽度= 0.250*H,其中,H为身高尺寸扶手高度是指扶手上平面距离坐面的距离,通常以人体测量尺寸中坐姿肘高的数据作为设计依据在不妨碍执行某些特定作业的情况下,一般座椅应考虑设置扶手扶手的主要功用是使手臂有所依托,减轻手臂下垂重力对肩部的作用,使人体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它也可以作为起身站立或变换坐姿的起点适当的扶手高度应满足以下条件:首先,扶手高度扶手不能太高,否则迫使肘部抬高,肩部与颈部肌肉拉伸其次,扶手高度不宜过低,过低则实际上使臂部得不到支撑,或者躯干必须偏斜,以寻求[]一侧的支承。
扶手高度与身高间的计算公式为:亚洲人扶手高度=0.356*H,欧洲人扶手高度= 0.406*H,其中,H为身高尺寸 上述座椅设计的主要参数与身高间的关系的计算公式,是在现有多种经验公式的基础上汇总、推算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可用性与可参考性通过经验公式,[来自www.lw5U.com]在进行座椅设计时可以使关键参数的确定更为便捷、准确;可以有效地提高设计的效率;能有效地促进人机工程学的推官和普及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体的各种尺度,一切操作装置都应设在人的肢体活动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其高低位置必须与人体相应部位的高低位置相适应;而且其布置应尽可能设在人操作方便、反应最灵活的范围之内因而也就要求设计者能了解一些人体测量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在设计过程中正确使用这些尺寸参 考 文 献[1]丁玉兰.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苏胜.基于舒适度的休息性座椅相关角度分析[J].包装工程.2010(22)[3]苏胜.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座椅设计[J].科技信息.2008(28)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工业大学校长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AGDXJJ09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