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书印与版本鉴定.docx
25页藏书印与版本鉴定玺印和符节一样,最早是用做取信的标识从何时起,把玺印钤 盖在书籍上,作为收藏、校读、鉴赏等等的印记,不可确知唐王建 《宫词百首》中有:“集贤殿里图书满,点勘头边御印同,真迹进来 依数字,别出锁在玉函中王建是唐代宗大历十年(775 年)进士, 初为渭南尉,历秘书丞、侍御史,太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其《宫词》 当成于元和长庆年间①可见藏书用印,早在雕版印书之前 在书籍上钤盖印章的习尚,以明清两代为最盛当时的一些比较 知名的藏书家,差不多都有几方,甚至几十方,各种形制,不同印文 的印章这些藏书家,很多人又是当时的知名学者他们学有专长, 精于鉴别因此,他们的印章被后人认为是认定、鉴别版本的重要根 据之一,很受目录学家、版本学家和藏书家的重视过去编制的许多 藏书目录,都把印章作比较详细的著录印章和版式、行格、字体、纸张、墨色、讳字、刻工、序跋、 牌记等等一样,都是鉴定版本的根据,但是又有不同版式、行格等 条件是先天的,是在成书过程中产生的,是鉴定版本的主要根据印 章则是后天的,是在图书流传过程中钤盖上去的,对于鉴定版本只能 起辅助作用但是印章却有一个独到之处,即凭藉它可以考查出一本 书的流传源流。
这一点,对于确定一本书的版本,也是很重要的书 商射利,伪造版本,也往往是在这一点上露出马脚就印章本身来说, 也自有其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印文作为史料,可用以考查一个人的 异名别号、生年行第、氏族乡里籍贯、家世门第、仕途经历、学行师 承、癖好志趣等,也可用来考查一个时代的职官、玺印制度和谊里关 系关于这一方面,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图书用印,源远流长,但以明清两代为盛,大概与宋元以降,文 人喜欢治印,明代文(三桥)何(雪渔)而后,文人治印技巧逐渐走向高 峰有很大的关系明清两代的藏书印,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很多是篆 刻俱佳的艺术精品特别是清人印,从风格上看,有凝重的浙派印, 有秀逸的皖派印,也有莆田派和其它游离于各派之间,而独树一帜的 名家作品,可以说是集一代篆刻艺术之大成,是研究我国篆刻艺术的 重要资料印章的形制和印文的内容,明清两代也都有新的发展一本雕印精美的善本书,钤盖上几方朱白得宜的藏书印,朱墨灿 然,古色古香,还会进一步提高书的身价,使它成为艺术珍品这大 概是历代藏书家,喜欢在藏书上用印的又一个原因藏书印,就印文的内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二十类:(一)名号印:印文直刻藏书人的姓名字号,分为名号印与别号印。
或直文或横文或回文;文或白或朱或朱白间用如“季振宜印”、“沧 苇”;“钱曾之印”、“遵王”;“乾学之印”、“健庵”等②明 代以前多用单印,或刻姓名,或刻字号清以后多用双印,一颗印刻 姓名,一颗印刻字号两颗印大小一致,文或俱白或俱朱,或一白一 朱,名上号下,钤盖在一本书上也有单刻一个姓的,如赵松雪有“赵” 字方圆二印,缪荃孙有八分书朱方“缪”字印或者把姓名字号全部 刻入一印,如“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王禹声遵考甫一名卓字昭 回”、“张氏秋月字香修一字幼怜”等像“海宁查慎行字夏仲又曰 悔余”、“杨以增字益之又字至堂晚号冬樵行一”两印,或冠以籍贯, 或缀以行第,但以姓名字号为主,仍属名号印名号印中,有一种别 具一格的联珠印,是把姓名拆开,每个字自成一方,几颗印连缀钤盖, 姓名方才完整顾蒙、孔继涵等,都有这种印我国古代文人,往往喜欢在正式名号之外,起上一个别号,表述 个人的志趣情操或某一方面的特点,并用以入印,这种印叫别号印 如赵松雪的印“水晶宫道人”,文彭的印“渔洋子”,唐寅的印“六 如居士”,阮元的印“研经老人”,黄丕烈的印“佞宋主人”等二)堂号印:我国古代文人,还习尚于把个人起居、游憩、读书、 藏书等处所,据其特点题上一个堂号并用以入印,这种印叫堂号印, 也有人叫做斋馆印。
如文征明的印“停云馆”、“辛夷馆”、“悟言 室”、“玉兰堂”、“翠竹斋”、“梅华屋”、“梅溪精舍”;项元 汴的印“天籁阁”、“退密斋”、“世美堂”、“世济美堂”;毛晋 的印“汲古阁”、“目耕楼”、“弦歌草堂”;丁丙的印“善本书室”、 “八千卷楼”;杨以增的印“海源阁”、“宋存室”、“四经四史之 斋”;瞿镛的印“铁琴铜剑楼”;张金吾的印“爱日精庐”;黄丕烈 的印“百宋一廛”、“士礼居”、“陶陶室”、“读未见书斋”、“学 耕堂”等等以上举例,是印文比较简单的有一些名号印或堂号印,或者在名号 前冠以籍贯、乡里、氏族、官职,或者在名号下缀以“珍藏”、“秘 籍”、“收藏印”、“书画印”等尾词,如“浙右项笃寿子长藏书”、 “长白敷槎氏堇斋昌令图书”、“汪士钟字春霞号朗园书画印”、“当 湖小重山馆胡氏遽江珍藏”、“苏州常熟虞山精舍至乐楼主人河南道 御史陈察元习之记”、“古槜李江山风月主人子渊项元深氏世济美堂 收集书籍印”,以及“八千卷楼珍藏善本”、“桐凤庼所收清儒著注 选戢校刻书印”、“曾在南云蔡氏犹半轩群签之内”等,文字虽然多 所变化,但以藏书人的姓名字号或堂号为主体,仍属名号印或堂号印由于藏书人的境况不同,堂号印多少不一。
如文征明有不同称号 的堂号印十颗,项子京六颗,毛晋、黄丕烈各七颗,上面提到的几颗, 是善本书上常见的堂号印和前面提到的名号印,是藏书印中使用最 多,最常见的一种三)鉴别印:这种印多见于宋元刻本书,用者多数是精于鉴别的 名家,印文用语以简单肯定的居多如“沅叔审定”(傅增湘)、“艺 风审定”(缪荃孙)、“芙川鉴定”(张蓉镜)、“杨绍和鉴定”、“叶 名琛名澧兄弟同鉴定”、“苏斋真鉴”(翁方纲)、“完彦景贤精鉴”, 以及“高氏鉴定宋刻版本”(高濂)、“贵阳陈氏审定宋本”(陈渠); “毛晋秘箧审定真迹”、“张之洞审定旧椠精钞书籍印”、“长白马 佳氏宝康审定宋元旧椠并元明旧抄旧校之记”等当然,印文也有含 蓄一些的,如“谭元庆学看元本书籍印”有些名藏书家,如项元汴、毛晋、季振宜、席鉴、杨守敬等人, 更在所藏善本书上,加钤“宋本”、“元本”、“赵宋本”、“甲”、 “乙”或“神品”、“稀世之珍”、“天下无双”、“人间孤本”等 圆方小印,以为版本品位高低的标识,这种品评性质的印章,也属于 鉴别印的范围四)校读印:这是对善本书上常见的校勘印与阅读印的通称校 勘印如“益之手校”(杨以增)、“喜孙校本”(汪喜荀)、“惠定宇手 定本”(惠栋)、“又玄斋校阅过”(秦四麟)、“曾经燕庭勘读”(刘喜 海),以及“张海鹏校正图书记”、“南陵徐海昌勘误鉴真记”、“颖 川陈氏校定典籍之章”(陈子龙)等。
阅读印如“彭兆荪读”、“深柳 读书”(金元功)、“赵凡夫读残书”(赵宦光)、“曾经筠川读”(刘筠 川)、“吴岫尘外轩读一过”,以及查岐昌的印“巢经阁读古记”、 吴翌凤的印“枚庵流览所及”、“丁福保三十以后读书记”等从上面的印文看,校勘印和阅读印似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印章, 但实际上校读相因,二者往往不能截然分开钱谷的印“白发抄书”和“钱谷手抄”,沈与文的印“吴郡沈辨 之野竹斋校雠记”等,也可归人校读印一类钞书与刻书,也不能和 校完全分开明清两代很多的藏书家,也是钞校名家和刻书家校勘印和钞书印,多用于钞本和批校本,在刻本书中也往往见到五)观赏印:这种印的印文多种多样有的称“观”,如“方若 蘅曾观”、“正借观”;有的称“赏”,如“朗园真赏”(汪士)、橘里清赏” (何良俊)、“翰怡玩赏” (刘承干)、“梅花庵鉴赏” (王 时敏)、“芙川张蓉镜心赏”、“克文与XX夫人同赏”,以及“莫 云卿赏识”、“桂坡安国赏鉴”、“茅斋赏玩”(冯文昌)等有的称“经眼”,如“受珊经眼”、“陈彰经眼”、“白堤钱听默经眼”; 有的称“过眼”,如“三松过眼”、“惕甫过眼”;有的称“过目”, 如“云孙过目”、“仲鱼过目”、“古本过目记” (王晋卿);有的称“阅目”或“目击”,如“锡庚阅目”、“柱尊目击”;有的称“眼 福”,如“瞿安眼福”、“良士眼福”等。
还有的称“缘”,如“结 缘” (沈岩)、“苏斋墨缘” (翁方纲);称“玩”,如“刚主秘玩”(谢 国桢)、“培芝秘玩” (戴植)等观赏印的印文样式,实际上不止这 些我国古代藏书家对待善本书,大体上持两种态度:一种是秘不示 人,不仅自己身体力行,甚至在书页钤上“鬻及借人为不孝”的印章, 告诫子孙另一种多数人是持开放态度,同好之间可以传观,观者可 以在书页上题识,也可以钤盖印章因此,在善本书上,观赏印比较 多见六)记事印:定名为记事印,是从印文内容的性质来说的,印文 的字数并不一定很多,所记内容多数和书籍有关系如“甲子丙寅韩 德钧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是记同治三年和五年,太平天国 战争中,夫妇两度携书避难出走鲍廷博的印“老屋三间赐书万卷”, 是记乾隆年间开四库馆时,他因献书七百种,被赐《古今图书集成》 一部,辟堂三楹贮之,并颜其堂日“赐书之阁”吴骞的印“临安志 百卷人家”,是记他先后得到宋咸淳本《临安志》九十一卷,乾道本临安志》三卷,淳祐本《临安志》六卷,合为百卷,欣赏之余,治 印留念韩泰华的印“金石录十卷人家”,是记他得到阮元旧藏宋椠 《金石录》十卷他如杨守敬的印“星吾日本访书之记”、郁松年的 印“郁泰峰己酉年所收书印”、王受珊的印“受珊六十以后所得书画”、 马思赞的印“衎斋师友遗传之物”、朱锡庚的印“笥河府君遗藏图书”, 以及“两江总督端方为江南图书馆购进”、“光绪戊子湖州陆心源捐 送国子监之书匮藏南学”、“前分巡广东高廉道归安陆心源捐送国子 监书籍”等印,记一家一地一书之得失的,都可归诸记事印。
有徐勃一印,“义溪方伯陈公某,精于谶纬多奇篇,厥后散失如 云烟,末学徐勃收得焉,重加装饰师前贤,是为崇祯甲午年③在 记事印中别具一格记事印,也有的是记际遇、生辰等,和书籍并无关系,如阮元的 印“臣元奉敕审释内府金石文字”,朱彝尊的印“我生之年岁在屠维 大荒落月在橘壮十日癸酉时”等七)仕履印:这种印是在印文中记个人的官职和仕途经历明以 前已有,如宋江正有“越州观察使者”印明以后,这种印大为增多, 如明都穆有“乙卯举人已未进士”印,王鏊有“大宗伯”印,郑晓有 “大司寇章”印,文震孟有“两月平章”印,陆琛有“国史经筵讲官” 印,唐寅有“南京解元”印,范钦有“古司马氏”印,吴宽有“古太 史氏”印,孙克弘有“汉阳太守”印,范大澈有“典属国”印及“典 客侍从”印,袁忠彻有“尚宝少卿袁氏忠彻”印等人清之后,这种印更有发展,一个人甚至有几颗内容不同的印, 记载仕途经历和际遇如翁方纲有印三颗,一颗是“秘阁校理”,一 颗是“内阁学士内阁侍读学士翰林侍读学士”,一颗是“恩加二品重 燕琼林”宋筠也有三颗,印文是“己丑进士”、“太史图书”、“三 晋提刑”朱彝尊两颗,“南书房旧讲官”、“七品官耳”孙星衍 两颗,“东方廉使”、“东鲁观察使者”等等,一颗者更多。
从以上举例可以看到,仕履印的印文有两种,一种是以当代的职 官名入印,一种是以古代的职官名入印如明王鏊曾任户部尚书,故 印文曰“大宗伯”;范钦曾任兵部右侍郎,所以印文称“古司马氏”; 孙克弘的印文称“太守”,因为他曾任汉阳知府;宋筠的印文称“三 晋提刑”,因为他曾任山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明人更有以官署印或关防做个人藏书印的,如王世贞藏书上钤“太 仆寺印”,或“抚治郧阳等处关防”;叶盛藏书上钤“镇抚燕云关防”, 或“巡抚宣府关防”;顾仁效的藏书钤“南京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关防” 等入清以后,以官署印或关防做个人藏书印的,比较少见曾见河 南馆藏道光抄本《聊斋文集》,铃有“沈项分驻新兴X县丞之关防”、“陈留县典史铃记”及“X县巡检司印”等,似乎是一个人署理不同 职务时,钤盖在个人藏书上面的八) 门第印:这种印的印文,有的是炫耀高贵,如朱大韶(?)的印 “唐室分封肇姓皇明科甲世家”,袁忠彻的印“袁氏父子列卿”;有 的是自诩书香,如沈与文的印“吴门世儒家”,鲍廷博的印“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