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科举选官制度研究.pdf

19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54271393
  • 上传时间:2018-09-10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93.64K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前言以君主为中心的封建时代就如何选拔,培养与录用人才,封建统治阶级走过了一段漫长曲折的历程 早在西周时期, 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以宗法等级关系为纽带的“世卿世禄”制,人们凭血缘或姻亲关系进入仕途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封建制生产关系所替代,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政治经济地位纷纷进行改革, 其中以秦国商鞅变法最为成功商鞅变法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位制”秦以后,取士制度变化很大,两汉时采取察举、 征辟等办法, 通过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推荐或征聘进入仕途;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以降则科举大盛 正如苏东坡将中国古代的官员选任制度所概括 : “三代出于学,战国出于客,两汉出于郡县吏,魏晋出于九品中正,隋唐以后出于科举①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正式诞生经过近 20 年的发展,公务员制度在我国已被视为古代科举制度在现代社会的留存和升华回顾科举制度1300 余年兴衰历程,从其开始的相对公正性、确保精英的有序流动和较强的凝聚力等到明清以后,因考试内容僵化、 学风浮薄等, 严重的阻碍社会发展, 我们有必要反思其利弊得失, 借鉴其兴衰经验, 从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 使我国公务员制度在新时代条件下获得新的发展,真正为社会主义服务。

      ①《苏东坡集·后集》卷112 第一章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科举制度作为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取仕制度,创始于隋朝,①确立与唐朝,完备于宋朝,一直延续至元、明、直到清末科举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隋朝以前1.1 科举前的选官制度周代官吏的录用,主要采用世袭制,国君和宗室贵族按大宗,小宗的规则分封官职、爵位和食邑, 爵位和食邑世代相袭, 因此世袭制又称为 “世卿世禄” 制世卿世禄制”由血缘和身份决定一切只有大夫以下的低级职务由乡里荐举,被荐举者称为“秀士”,择其优者进入国学学习,所谓选拔,只限于低级官吏层面在更大范围内选拔官吏,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剧烈变动的过程中,处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发生了变化,一部分贵族沦落为士, 一部分平民则上升为士,他们成为官吏的候补者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为实现霸主之业,纷纷进行改革打破世袭制,采用“选闲任能”的原则录用官员到了汉代,官吏的选拔形成了制度,常见的有察举制和征辟制所谓察举,是指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将经过考察的优秀人士推荐给朝廷,以备录用,所以又叫荐举朝廷规定的察举人选有很多名目,如“贤良方正”(品德贤良,行为端正) 、 “能言极谏” (敢于批评建议)、 “孝廉” (孝敬父母, 办事廉洁)、 “秀才” (才华出众)等。

      被荐举者须经考核,汉文帝时首次实行“策问”的考试考核方式考题涉及国家治理的重大问题,由主考官将问题写在竹简(策)上,由被荐举者书面解答(对策)董仲舒,公孙弘的对策就深得汉武帝赞许,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就为汉武帝采纳,开其后2000 年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公孙弘因对策第一,几年后官至宰相征辟是与察举同时运行的另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征聘, 对象都是社会上富有名望的人;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一些人担任掾属征辟体现的是政府对人才的礼遇和重视汉代通过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式,为中央和地方行政提供了干练的官吏,使汉代的强盛有了人事上的保证这种制度以察举为主, 科目的多样化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又辅之以考试, 尤其是“策问”的考试形式, 被后世的科举考试所沿用①关于科举制度的起源,主要有四种说法:其一,始于汉代说近人主张此说较早者是黄炎培他说:“如果真要说科举的起源,该说西汉当时的考试制度,不早已分科试策么?” 其二 ,始于隋代说其三,始于唐代说其四,兼顾汉隋说,主张此说的刘海峰先生就认为认为:“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起始于西汉;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起始于隋代3 因此,汉代的策问考试可以视为古代科举考试的起源,它对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①当然察举的弊端也很明显,由于察举制实如保送制,西汉时已经有选举不实而被免官的事例,及至东汉, 因郡国官员滥用职权, 裙带之风的腐蚀使请托之风蔓延, 以致所举之人往往名不符实 桓帝灵帝时有童谣对此讽刺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策良将怯如鸡东汉官僚队伍的冗滥可见一斑魏晋南北朝时,全国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各势力集团为了取得斗争优势,都力倡“唯才是举”,吸引人才,凡有“治国用兵之术”及“高才异质”者,均予以拔用在具体做法上,一是打破族姓阀阅旧习,识拔奇才,不拘微贱;二是注意从实践中选拔曹丕继位为魏文帝后, 建立九品中正制(又称 “九品官人法”) ,将唯才是举的选官原则制度化由朝廷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郡“中正”官,负责考察各地人士,按其品德才识的高下,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9 等,每 10 万人推举 1 人,作为吏部录用的依据 九品中正制初行时, 尚能按人才优劣定品第, 而不是专重家世阀阅按《宋书 ?恩幸传序》的说法,当时以九品中正制品评人物,“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但随着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膨胀,其很快就霸占了所有的中正官职,控制了选官大权,九品中正制的消极因素不断的增长并逐渐走向反面,以致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②的不正常局面。

      1.2 科举制度的确立和演变隋朝建立后,世家大族已经没落,寒门地主登上了政治舞台九品中正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于是隋文帝开皇18年(589年),改行朝廷开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至隋炀帝大业二年 (公元 606 年)设进士科,实行以试策(时务策)取士,这是科举制的真正开端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隋代的科举制,并使科举考试进入了鼎盛时期科举制在隋唐的确立与兴盛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原因首先,均田制在隋唐推行, 使一部分自耕农和庶族地主有了经济基础,同时国家的统一和强盛,也使他们积极要求参政,他们希冀通过某种形式改变政治地位不高的现状其次统一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确立又急需大批高素质的官吏充实到政府各级行政机构之中, 从而使政令畅通, 官僚机构得以正常运转, 实现进一步遏制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再次,社会阶层的划定不拘于士、① 参见顾伟列 : 《中国文化通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第 73 页②《晋书·刘毅传》 4 庶之别,而以现任官爵之高下为依据, 使中下层文人有科举入仕有了现实的可能此外统一后的隋唐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农业趋于稳定, 手工业技术日益精巧,科学技术趋于广泛, 特别是造纸技术和印刷水平的发展,这些为科制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术条件。

      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种常科每年举行,所设考试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等50 多种又有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特设科,随帝王喜好不同而增减武则天长安二年(702 年)始,又增设武科制科是皇帝临时下诏聘纳“非常之才”的一种选官办法,唐代制科始于贞观年间,制科通过策试由皇帝亲自选拔,但士人往往视其为非正途出身,不甚重视在常科和制科的众科目中, 最受士人重视的是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主要考对经意的记诵考试方法是先考经帖,即主考官选择经书中的某页,遮盖左右,只留住中间一行,另裁纸为帖,帖盖数字,令考生读出然后考“墨意”,即让考生默写出某一段落的经文和经疏进士科考时务策五道,帖一大经,经、策全通者为甲等唐玄宗时,又将诗赋列为考试的内容 由于考进士比考明经难度大,加之录取比例不一, 进士百人去一二名, 明经约十人去一二名, 所以进士科尤为士人所瞩目当时人们把进士及第比作“登龙门”,所谓“一举首登龙虎榜,十年身到凤凰池”,此外又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唐代进士考试最初由吏部主持,后改归礼部负责,通称“省试”考前各地举子先向礼部报名,投递履历表,称“投状” ,故后世称进士第一为“状元” 。

      唐代州县学馆及国学、太学的学生都叫“生徒”,每年经学校考试合格,即可直接参加省试未入学的考生,须先向在籍郡县报考,叫“乡贡”,经初试后方可参加省考每年科考后正、二月发榜,新进士录取后,同榜新科不论年龄大小,互称“同年” ,并都要到杏园去参加宴会,称为“探花宴” , 探花宴后还有曲江会,新进士曲江大会时, 皇帝还将登上紫云楼垂帘观看此外,新进士还要到长安慈悲寺大雁塔下题名留念,称为“题名会”这些活动都显示了新进士的光荣和统治者对他们的宠幸唐代进士及第,只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经过吏部复试一次,合格以后才能正式授予官职吏部复试分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个方面②四者中以书、判最为重要,当然身、言也必须符合标准,全面衡量合格之后,便可授予官职宋沿唐制,但对科举的内容和形式作了改革一是改唐代一年一考为三年一①参见王金炳:《科举制的利弊和借鉴》,载《南方论刊》,2007 年第 4 期②《新唐书·选举志下》 5 考,并扩大录取名额 唐代平均每次录取进士、 明经约为 70 名,宋代平均为 300至 400名二是增设乡试一级考试,即在应试省试之前,须先试于本籍州府三是确定殿试制度,取消唐代的礼部选试题,由此形成州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

      四是进士分列等级,将进士由一甲至五甲分为五等宋太宗继位次年,进士及第即可授官,后因官员冗滥,规定进士第五甲守选,前四甲免选授官五是进士科成为科举中的唯一科目,其他科目多存虚名 六是考试内容侧重经义注重通政致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时,以经、义、论、策取士,要求阐释境遇与议论时事相结合, 即“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于天下国家之用” ,但由于保守势力的抵制,王安石的改革未能得到长久的贯彻特别注意的是, 北宋时建立里糊名和誉录制度,使考官不能从试卷中看到举人的籍贯、姓名、不能分辨其字迹,从根本上防止考官循情取舍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已极严密和完备明清科举考试的程序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分别录取秀才、举人、进士并评定甲等,考试内容则以八股为主明清两代,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 没有取得生员资格的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 童生考秀才要经过县试、府试、院试 3 次考试,统称“童生试”,又叫“小考”县试由知县主持,考期多在每年 2 月应试童生除须到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和三代履历外,又规定同考的五个互相结连环保,叫做“五童保”,还需请本县秀才中的廪生做担保,称“廪保”,以保证应试者不是冒籍、匿丧和卑贱出身。

      县试考八股文、试帖诗等考试及格称“出案” 府试由知府主持,考期多在4 月,录取后即获得院试资格院试是录取秀才的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因学政全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为正试,第二场为复试考试内容仍为八股文,试帖诗等录取名额因各县钱粮人丁多少而不等,一般大县50 名,中县 30名,小县 20 名院试录取即取得秀才资格,被送入府学或县学学习,俗称“入学” 秀才入学期间,还要参加学政举行的巡视考第一年有“岁考”,乡试前一年有“科考”,这是为乡试而举行的预考岁考成绩分为6 等,三等以上获奖,四等以下受罚;科考获一、二等及三等前10 名者,准予参加乡试乡试是录取举人的考试,每三年考一次,一般在子、午、卯、酉举行,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在秋季8 月,所以也称“秋闱” 凡在各州、县级考试中式的秀才(生员)或国子监监生均可参加考试,但也有出钱买了生员身份而获得应试资格的乡试考试设在各省省会的贡院,贡院院墙高筑,上植荆棘,故又6 称“棘闱” 贡院内依次排列号舍, 每一舍高 6 尺,深 4 尺,宽 3 尺,仅容一人乡试共考三场,分别在农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举行考生自带笔墨、饮食衣被,入号前须经严格的搜查,以防夹带,入号舍后不得出入,每名考生由号军一人监视,防止作弊。

      每场均规定黄昏时交卷,若到时未完成,则给蜡烛三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022 年注册测绘师考试《测绘综合能力》真题及详解【完整版】.docx 最新补考2022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docx 最新补考2023年广西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题库及答案.docx 职业道德理论考试题库1[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试题[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职业道德理论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5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1[1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200题)含参考答案.docx 中式烹调师[技师]理论知识考试题库[2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试题[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题库(300题)含参考答案.docx 云南省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题库[4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注册健康管理师基础知识考试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中级消防设施操作员理论考试试题[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育婴员专业技能证书考试题库题库[300道]含参考答案.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