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转喻角度研究“副词名词”结构.doc
5页从转喻角度研究“副词+名词”结构摘 要:“副词+名词”是一种独特的句法结构形式,但从语法学角度来看, “副词+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组合,属于不规范的语法现象,不管是早期的英语还是汉语语法论著中都不承认副词能够修饰名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语法结构越来越凸显出来,逐渐受到很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键字:转喻 “副词+名词” 认知语言学传统意义上一般认为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是因为相关或者相邻的关系发生的一种名称替换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转喻的认识发生了改变,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和语言现象,更是我们进行思维、活动的日常方式之一交际者在信息最大化和经济最大化原则的制约下,只能选择重要的部分代替整体,或者用容易感知的整体替代部分,达到交际的目的转喻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转喻的角度来说, “副词+名词”结构的本质也应该是一种语言现象,它的存在是语言转喻本质的外部形式之一。
关于语言中的“副词+名词”结构历来受到很多的争议,不管是早期的英语还是汉语语法论著中都不承认副词能够修饰名词,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种独特的语法结构越来越凸显出来,如现代流行的“很女人” 、 “很现代” 、 “很阳光”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关注,并对此进 行了大量的研究一、转喻的认知本质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转喻的认知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lakoff&johnson 的著作 metaphors we live by 对转喻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也由此开始转喻的概念本质、认知特征等开始引起学者的关注lakoff 认为转喻是同一个理想化的认知模型(即icm)内表述和理解“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现象,也就是说可以用一部分来认识另一部分或者整体,两者之间具有相邻或者相近关系由此可见转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在认知语言学中,为了达到某个目的可以用概念 a 指称目标概念 b,a 和 b 需要在同一个认知框架内,这样由于 a 的激活,b 也会被附带激活。
a 要附带激活 b,那么 a 在认知上的“显著度”一定要高于 b转喻是概念 a 和概念 b 在同一认知框架内有关联的部分这是转喻的一般规律,转喻具有显著度和认知框架两个最重要的概念二、 “转喻”与“副词+名词”1、关于“副词+名词”结构现象英语中少数英语副词能用来修饰名词或者名词词组,这属于英语副词独特的语法功能这是因为某些副词没有相应的形容词,用作名词的后置定语,是充当一个省略了关系代词和位于动词的 定语从句同时某些副词本身属于副词此类也属于形容词词类或者已经转化为形容词,被赋予了形容词性质,可以用作形容的前置定语或后置定语对此也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97 年章振邦先生在主编的《新编英语语法》中将副词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方式副词、时间副词、程度副词;连接副词、疑问副词、感叹副词等除了这些副词外还有一种限制性副词,能用来修饰名词,对名词进行范围上的限制,目的是突出该名词如especially,mainly,specially 等。
we have two hundred employees, chiefly children.在这部语法论著中,张振邦现实指出了副词可以用来修饰名词2002 年张道真在《实用英语语法》中指出,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并不是绝对的,副词偶尔也能用来修饰名词一般来说“副词+名词”结构属于不规范的语法现象,名词进入这类结构中,一般用的不是本来意义,而是临时被赋予的意义如 he is rather a pig, what all don’t understand.(他真是一头猪,什么都不懂 )在这个句子里,rather 修饰名词词组 a pig,pig 本来属于一类动物名称,但是在说“他是一头猪”的时候,被赋予了与猪相关的某特征如笨也就是说这类结构中出现的名词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了再如由于 cnn 主播发表恶意言论激起我国人民的怨愤,网络上出现“don’t be too cnn.这里的 cnn 由副词 too 修饰,意义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有 的意思“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而是成了以偏概全、恶意栽赃的代名词。
句子言简意赅,用幽默的语气告诉人们做事不能像 cnn一样颠倒黑白也就是说这些词前后表述的意义不同,我们可以把这些名词的原有意义看作概念 a,把名词在“副词+名词”结构中表现出来的意义看作概念 b2、转喻属于一种语言现象,尤其在认知语言学中,转喻要求名词的概念 a 在认知上的“显著度”高于概念 b,那么“副词+名词”的结构中的名词是否和这点相符呢?其实用显著的东西来转喻不显著的东西是普遍现象,显著地东西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容易记忆、容易识别在“副词+名词”结构中,如 he is quite a man.(他真是个男子汉)she is a real brain.(她真聪明)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man、brain”显然比“brave、strong、clever”更加容易识别、记忆和处理,所以具有更高的“显著度” 由此可见, “副词+名词”结构的本质也应该是一种语言现象,符合转喻的认知模型,从这点可以说它的存在是语言转喻本质的外部形式之一三、转喻视角下“副词+名词”的作用一般来说认知上的转喻就是句法上的转指,转喻视角下“副词+名词”可以看做是转指现象,也就是说用概念 a 转指概念 b,这里概念 a 是名词,概念 b 已不完全是名词了。
副词置于名词前后可 充当该名词的程度副词,使该名词具有概念 b 特征如:he was fool enough to marry her. (他愚笨得竟与她结了婚)he wasn’t man enough to admit his mistakes. (他没有勇于认错的男子汉气概)在这两个例子中,很多词典都把 enough 看作形容词,其实在这里 enough 可以看作副词,因为 enough 用作形容词时修饰名词一般都是前置,特殊情况下才后置,并且只能修饰可数名词的复数或者不可数名词但在这两个例子中,enough 不能前置,同时enough 修饰的 fool,man 也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包含了其特征的意义,等同于 foolish,manly总之,从认知语言学来说,转喻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不仅仅属于修辞学,在转喻视角下, “副词+名词”结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转喻现象,它的存在是语言转喻本质的外部形式之一转喻视角下的“副词+名词”结构的现象越来越多,在平时交流中也经常用到,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张明杰,概念转喻的认知特征及其本质,语文学刊,2010(5)[2]黄洁,副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