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富士康到苹果——扭曲的代工产业链.docx
6页从富士康到苹果扭曲的代工产业链 编者按:2012年1月底,《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苹果的血汗代价》该报记者查尔斯·杜赫( Charles Duhigg)和大卫·巴博萨(David Ba巾oza),在报道中指出在形象亮丽的苹果公司背后,隐藏着富士康之类的“血汗工厂”报道发表后,迅速在全球引起轩然大波,人们一方面对报道揭露的事实吃惊不已,同时也就事实背后的原因反复争论为此,春秋综合研究院研究员韩竹先生与大卫·巴博萨进行了对话,就富士康工厂、苹果公司、代工产业链等问题深入讨论,在此本刊仅刊登韩竹观点,关于大卫·巴博萨的谈话内容请参见观察者网文/韩竹市场逻辑下的产业链外移尽管苹果公司的产业链模式正处在风口浪尖,但事实上这是西方跨国公司的基本运营模式这个模式立足于自由市场的基本原则,即追求成本最低化和利润最大化企业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地获得最大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从资本主义诞生开始,这个原则就持续不断地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在发达国家,产业链外移是跨国公司降低成本的常见策略产业链外移从形式上看是空间上的转移,世界越来越平,产业和资本就越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有效配置。
但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时间穿越,发达国家的产业和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找到发达国家一百年前的劳动力红利水平苹果公司通过代工的富士康在四川成都的郊区建立生产线,其实就相当于加州的苹果公司回到一百年前的芝加哥建立生产线这正如卡尔加德曾指出的: “2012年的中国工厂可能同1922年的美国工厂相当这一差距使得21世纪的苹果公司,通过空间上的产业链外移,享受到相当于美国一百年前的劳动力红利4万苹果公司的员工在21世纪的加州从事研究开发和全球管理,在发展程度上相当于20世纪初的美国的那些国家,有70万工人为苹果公司的产品代工产业链通过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把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现代化程度的国家连成由低到高的发展序列在当今的全球化的体系中,这种产业链模式是十分普及的,因为它遵循了自由市场的逻辑,而后者是所有西方国家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代工厂为何沦为“血汗工厂”?具体来说,产业链外移有直接建立工厂和外包给代工厂的两种模式一些拥有硬件核心技术的企业如英特尔和惠普等,通常直接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工厂英特尔在成都建立了产能全球第一的芯片工厂,提供了全球笔记本电脑芯片需求的一半而目前全球的笔记本电脑厂商正在向重庆聚集,后者预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
对于没有太多硬件核心技术的企业来说,外包给一些代工企业更为简单,这正是采取苹果的模式苹果公司在产品硬件上缺乏独创的核心技术,它的优势是将外部的最新科技和时尚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亮点因而苹果无需建立封闭工厂,只要把产品外包给加工精细的代工厂即可相对来说,外包更容易满足企业的竞争要求,实现成本最低化、利[来自WwW.lw5u.cOm]润最大化,并且责任最小化的目标这实际上就是把制造变成了采购,苹果与代工的企业之间通过订单建立合作关系根据美国的法律,发包方当然要确认被委托方不是血汗工厂,但既然两者是对等的合作关系,发包方对被委托方的约束很有限,对生产的很多细节难有第一手了解在很多情况下,经过多次承包之后,原始的发包商很难了解到产品的全部生产过程这一次,苹果公司委托第三方机构调查,就说明发包商对代工企业生产流程的掌控远比直接建厂经营的企业困难得多在发展中国家社会和法制环境相对落后,加上市场竞争中“劣币驱逐良币”的压力,很难保证代工厂商能在生产条件和管理方式上达到发包商基于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富土康在中国各地的工厂,就多次发生安全事故和丑闻为了保证利润,各利益相关方一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次《纽约时报》的报道,让人们了解到苹果公司背后的产业链,远不像苹果产品那样精美可爱,就此而言我们应该感谢《纽约时报》期待更公平的代工模式在目前的全球化格局下,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模式如前所述,全球化下的产业链配置遵循市场逻辑,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个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对于企业来说,通过产业链外移实现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责任最小化,不仅是天经地义的,甚至还是生存的不二法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普遍如此,戴尔、惠普、英特尔、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东芝等的代工模式都与苹果公司近似到目前为止,所有批评苹果公司的媒体和呼吁抵制苹果产品的民间组织,都回避了苹果公司海外产业链赖以成立的大背景苹果是一棵在西方经济体制以及西方主导的全球化秩序下生长起来的大树,这决定了苹果的代工模式难以得到根本改变此外,从目前的全球产业链格局来看,苹果的这种代工模式还会继续乔布斯曾向美国总统奥巴马坦率承认,苹果不可能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因为如果使用美国的劳动力,每部iPhone将增加65美元的成本,更糟糕的是美国已经没有生产普通产品硬件的产业链而中国不仅有大量的技术工人、工程师,而且拥有所有零部件所需的相关产业链。
现代电子工业的完整产业链已经转移到中国,这个事实已经无法改变媒体、舆论和社会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企业形成压力在苹果公司这个案例中,除了代工产业链中一系列损害劳工权益的行为外,更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不合理的利润分配在全球的大型产业巨头中,苹果公司的业绩出类拔萃,但其背后是对代工产业链的过度压榨苹果当前的运营利润率已经超过30%,但作为苹果公司最大外包合作伙伴富土康的母公司鸿海精密( Hon Hai PrecisionIndustry),其利润却少得可怜彭博社最新数据显示,过去几年里苹果的运营利润率不断扩大,但鸿海精密却被迫牺牲运营利润率,以此获得iPhone和iPad等产品的订单现在鸿海精密的利润率已经下滑至1.5%,美国学者调查发现: “每销售一台iPhone,台湾能分到o.5%的利润,iPad为2%;美国却分别能分到58.5qo和30%的利润既然如此,即使富士康期望改善工厂的生产条件,或者提高工人工资,又有多大的努力空间呢?苹果公司坚持压低代工成本以保证获得惊人的超额利润,遭遇外界压力后又对富士康的工作条件表示关心,而最终的结果显然不可能两全其美如果苹果公司稍稍提高代工价格,在产业链中分出一点利润给富士康,中国工人的生产条件还会这么恶劣吗?对于苹果公司这样的创意产业巨头来说,这种,调整不会影响到相关产品的竞争力。
作为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中最受追捧的宠儿,苹果公司的产业链并不是第一次遭受“血汗工厂”的质疑每次遭遇质疑时,苹果公司都许诺要展开调查,推出改进措施以杜绝“血汗工厂”,而人们当前所见的不过是最新一次重演事实上,相比委托第三方对代工企业进行调查并施加压力,更关键的是代工产业链上的利益分配否则,一切媒体的报道、舆论的愤怒,以及一本正经的调查和改进举措,最后都会无疾而终,正如此前人们已多次发现的一样 -全文完-。












